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散步》人教新课标版 (44)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散步》人教新课标版 (44)

学生:①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反复朗读文章,理解大意,在笔记本上做好词语解释,扫清文字障碍。

②查找有关写作背景资料,以便对课文有更深入了解。

教师:①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

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想:文章可研讨的方面很多,比如语言,写景,情节等,但一节课时间很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这节课中重点讨论人物,即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讨论过程中立足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尊重学生的讨论结果。

朗读也是本节课的重头戏,所以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朗读。

也即是在朗读中分析人物,在分析人物中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一、预习试朗读课文。

提出预习要求1、初读课文后,找出文中生字词、注音、释义,并学会运用。

散步(sàn) 熬 (áo) 咕咕(gū) 分岐(qí) 霎时(shà)粼粼(línlín) 蹒跚(pán shān) 讷讷(nè) 履 (lǚ )信服:相信并佩服。

各得其所:①指各自得到所需要的东西;②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①(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

②〈书〉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惊魂未定:指受惊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

不知所措:措:安置,处理。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2、莫怀戚简介重庆作家。

曾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1992年6月),小说记录了一个自称大律师的奇人(本是中学教师)依靠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机智,将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会问题层层剥开,如汽车司机戏耍路人、匿名恐吓电话、弃婴收养、金钱婚姻、婚外奸情等问题,揭示了当代社会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学术理论,包括哲学、医学、心理学、精神学、刑侦学、法医学、社会学、遗传学、伦理学、佛学等等,可见作者之博闻强志。

作品描写入情入理,且颇富人情味,可读性很强,在当代推理小说中可谓上品。

主要作品:作品目录:《透支时代》《陪都旧事》。

3、再读课文后,写出自己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

4、三读后,写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备课堂上交流。

二、导入新课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作母爱,因为母爱如水。

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作父爱,因为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

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课题)老师已经布置大家作了很详细的课前预习,扫清了文字障碍,查阅了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也让大家朗读了课文,相信你们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就先让三个同学来给我们朗读一下文章。

刚才我们听了几个同学的朗读,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散步》这篇散文,通过祖孙三代人散步的过程,表现出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初春散步,温馨,甜美。

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所以下面老师将配上动情的音乐给大家再次朗诵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三、正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散步》。

《散步》一文的线条比较明晰:(1)“我”劝母亲散步;(2)全家一起散步;(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4)“我”决定委屈儿子;(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A、散步的人有:B、散步的地点是:田野C、散步的季节是:初春D、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2.分六个层次指导朗读。

(1)缘由。

(第1~3自然段)①提问:“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讨论并归纳:为了母亲。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亲去田野散步。

②提问:怎么朗读第l~3自然段?讨论并归纳:应读得轻柔一些,用陈述语气。

读出“我”对母亲的孝心。

③提问:试读出第2自然段的重音和停顿,使朗读有节奏感,抑扬顿挫。

讨论并归纳: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内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则又听/她的话一样。

(2)过渡。

(第4自然段)①提问:这段写什么来过渡?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来过渡。

②提问:怎样描写?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田野的特征——新绿,嫩芽,冬水——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

用拟人手法,写出新绿的形态和色彩,写出冬水的声音和形象。

③提问:怎样会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讨论并归纳:写出初春的田野生机盎然。

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

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④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讨论并归纳:应读得有诗情画意,读出初春田野的勃勃生机。

(3)人题(第5段)①提问:课文写一家三代人怎么散步的?儿子怎么说的?表现儿子什么性格?讨论并归纳:小儿子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表现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

②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讨论并归纳:前一句用平缓的陈述语气,儿子的话应读得天真、高昂,如有新发现。

(4)波澜(第6段)①提问: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讨论并归纳: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②提问: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表现“我”什么性格?讨论并归纳:一切取决于“我”——走大路。

表现“我”爱幼,更尊老。

③提问:应该怎样朗读这一段?讨论并归纳:分几个层次读,为了使层次分明“后来”、“不过”、“一霎时”、“我想”、“我想”、“我决定”、“我说”要重读。

读出“我”心理活动的几个层次。

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教师小结]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

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

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

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

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

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归纳]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5)一波又起(第7段)①提问:又起了什么波折?表现母亲什么性格?讨论并归纳: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表现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

②提问;为什么要写母亲看到的景物?讨论并归纳:母亲看到小路上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想到这些景物对孙儿的吸引力,更下了变了主意的决心。

③提问:怎样解决小路难走的矛盾?讨论并归纳:母亲提出“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④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但是”、“摸摸”、“变了”、“还是”、“金色”、“整齐”、“水波粼粼”、“背”等都要重读。

从层次来看,“但是”、“那里”、“我走…·,·”都要停顿。

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母亲慈爱、体谅孙子的感情,读出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谐。

(6)收结(第8段)①提问:怎样以散步收结全文?讨论并归纳:一叙述散步的方向;二叙述在散步中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三叙述“我”的感受。

②提问: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讨论并归纳: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

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③提问:怎样朗读这一段?讨论并归纳:从重音看,“菜花”、“桑树”、“鱼塘”、“走”、“蹲”、“背”、“瘦”、“重”、“胖”、“轻”、“慢慢”、“稳稳”、“仔细”及最后~句都要重读。

从层次看,“这样”、“到了一处”、“但”都要停顿。

用较快的语速读,最后一句要读得缓慢、深沉。

四、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1、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孝顺,善良的人)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说:‘走大路。

’”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2、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板书:母亲:慈爱亲切)3、儿子和妻子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