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山东教育频道报道:山东高考已出现满分作文,评阅采用双盲双评确保公平公正!
根据北京日报最新消息,北京市高考评卷工作已经接近尾声,首次不分文理数学卷每题都有满分,语文已经出现满分作文!
对于广为关注的作文题,专家组给出的评价是“主题大小恰当,形式不拘一格”。
以两道大作文题为例,今年依然考查了议论文和记叙文,第一题侧重理性思辨,第二题侧重感性体验。
适合不同类型的考生,既完成了对考生学科关键能力的有效检测,更让考生以各种语文能力,表达自己对具体问题的独特思考,对生活世界的人文关怀。
2020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
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当今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
其中有一条信息,或引发了你的感悟,或影响了你的生活,或令你振奋,或使你愧疚,或让你学会辨别真伪……
请以“一条信息”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据评卷专家介绍,今年高考作文已经出现满分。
有考生将每一颗星所组成的服务全人类的“天网”,与神州大地上每个迥异的个人共同谱写宏大中国故事巧妙地联系起来一样,这其中最优秀的作文,都体现了立意高、认识深的特点。
这些作文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富于表现力,乃是本次考试中的佼佼者。
“作文因为占分比重大,所以评阅很谨慎。
”语文评价组专家组张彬福笑言,“我们很重视作文中的创新。
目前已经出现的满分作文,不仅具有很好语文能力,同时也兼具创新思维。
”
山东高考一点通7月18日最新公布:目前山东也已经出现了满分作文。
2020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山东用)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
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
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用的新高考全国1卷语文作文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好写,但真正写好不容易。
疫情是很多考生练习过的素材,但作文要求聚焦于“疫情中的联系和距离”这一关系之下,还是希望考生能有辩证的思考,能结合个人的观察和体会来谈。
山东作文阅卷首先是由专家确定样卷,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作文评分准则,制定评阅的细则和标准,做好组员培训。
所谓样卷就是较典型的试卷,有优秀作文,也有不符合题意的作文,有记叙文、议论文,也有抒情散文和实用文体,样卷是每位阅作文的老师必须熟悉掌握的。
作文打分也是双评,同时还有仲裁等环节,以保证每一份每一分都是合理的评判。
作文的质检非常严格甚至是更严格,质检组会通过每日平均分曲线、标准差曲线、评分跨度阈值等指标全面监控每一位老师。
2020年高考语文考试落下帷幕,备受瞩目的2020高考语文11道作文题,已全部揭开神秘的面纱,很多学生和家长纷纷讨论作文的难度和题目的内容。
今年的作文题,看起来简单,其实难度大大提升。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涉及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
它考的是积累,是语感,是阅读速度,是鉴赏与综合分析能力。
这些,不是靠一两天突击而成的。
长期高品位的阅读,才是提升语文能力的“法宝”。
部分高考作文题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仲带兵阻击小白,
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
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
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
后人称颂齐桓公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
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新高考时代敦促我们重新思考语文的意义和写作的意义。
过去多年来流于范式的写作将成为阅卷场重点打击的对象,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也将越来越严格。
除此之外,阅卷场上的技术变革超乎人们的想象,也将为考生带来更加人性化的保障。
人工智能让高考阅卷进入 3.0 时代
从纸质化、平面化阅卷到网络时代的电脑阅卷,我们曾经历过一次巨大的飞跃。
而如今,我们已进入高考阅卷 3.0时代,即机器将对主观题,例如语文作文进行评阅。
研究人员解释了这套度量标尺是怎么做成的:在阅卷过程中,机器采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训练,训练的数据来自专家评阅大概 500 到 1000 份试卷,机器在学习专家评阅模式以后生成一个模型。
这个模型对大部分试卷形成有效处理和覆盖。
但是遇到特别与众不同的试卷时,机器还是会挑出来交给人工处理。
机器评分的效果如何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语文作文机评与最终报道一致率达到 95%,英语作文机评与最终报道分一致率达到 92.31%,两者均达到或略高于现场人工两评的一致率,这说明机评具有很高的评分准确性。
机评还有一点比人工做得好,那就是筛错。
在 2017 年的高考阅卷中,北京考区一位考生在作文中大篇幅抄用了阅读题中的材料,而北大附中的阅卷教师并没有发现。
最后,是机器在阅卷中筛选出了这份试卷。
阅卷场对考生灵气与个性的保护
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提到,外星来的神一样的文明发现自己无法写出李白一样的诗句,于是恼羞成怒,生成了所有可能的诗句——但是他并不能判断哪首诗“更好”。
这对于人工智能来说,也是同样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机器给阅卷确实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在评阅作文时,也存在一些隐患。
机器不能评的,恰恰就是李白那样大白话似的诗。
比如像“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诗。
如果用机器来阅卷,李白这样的诗是不是会被评为三类文?因此,专家提出要谨慎而积极地推进人工智能阅卷。
这样的担心是合理的,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机器无法判断,或许恰恰就能筛选出充满灵气的作文。
而越是千篇一律的作文,得分将越低。
孔庆东教授提到,2017 年北京卷作文题中“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一题,凸显出了考生一个共同的问题——缺乏想象力。
考题要求考生描绘的是 2049 年的中国,结果不少考生写道:那一天祖国道路宽
久之,阅读,将成为他们新的梦魇。
急功近利,隐性杀手。
阅读这件事,真的需要慢慢来。
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马上掌握所有的阅读策略;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马上就提高成绩;也不要指望通过一次写作指导,就像作家那样文采飞扬。
阅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就像葡萄酒需要慢慢发酵一样,教师、家长、学生,以享受阅读的姿态沉入阅读,简单一点,好玩一点,放松一点。
如此,阅读者的每分每秒,都是丰厚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