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肥料学试题题库

土壤肥料学试题题库

2010年土壤习题一、名词解释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的物质,它具有肥力,在自然和人工栽培条件下,能够生产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生态条件。

2、土壤耕性:是土壤对耕作的综合放映,包括耕作的难易、耕作质量和宜耕期的长短。

3、主动吸收主动吸收----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4、被动吸收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5、有效钾是土壤中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包括存在于水溶液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钾,是植物钾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6、复合肥料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合复化肥。

多种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7、同晶替代同晶替代----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硅氧片和铝氧片中的硅和铝等离子常常被大小性质相近的离子替代,导致电荷不平衡,但其晶体结构并不改变。

8、旱作农业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不采用灌溉种植植物的农业,也称集水农业。

9、矿化度每升水中所含有的可溶性盐类物质的克数。

10、硝化作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将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11、微肥是指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硼、锰、锌、铜、钼、铁等元素,作为肥料使用的微量物质。

12、土壤质地各种不同粒级土粒的配合比例,或在土壤质量中各粒级土粒的质量分数。

13、营养诊断是对土壤养分储量和供应能力,以及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的过程。

包括: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

14、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15、土壤肥力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16、土壤团粒结构体直径在0.25~ 10mm的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土团,是良好的土壤结构。

17、土壤萎蔫系数当土壤供水不能补充作物叶片的蒸腾消耗时,叶片发生萎蔫,如果再供水时,叶片的萎蔫现象不能消失,即成为永久萎蔫,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就是土壤萎蔫系数。

18、土壤母质地壳表面岩石的风化产物及其各种沉积体。

19、土壤侵蚀也称水土流失。

表层土壤或成土母质在水、风、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现象。

2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能收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最大量。

一般在PH=7的条件下测定。

21、土壤容量----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重量。

22、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23、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24、缓效钾----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但缓慢转化后作物可吸收利用,包括粘土矿物固定的钾和易风化的原生矿物中的钾,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容量指标。

25、腐殖质化系数----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形成的腐殖质数量。

26、速效养分----指当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交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27、永久电荷----由于层状硅酸盐矿物的同晶代换作用,矿物晶格边缘或边角上发生离子的丢失而断键,从而产生了剩余的价键,即带有电荷。

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电荷,不随土壤PH的变化而变化。

28、质流----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随根系吸收水分形成的水流,到达根系表面的过程。

29、目标产量----是根据土壤肥力来确定的,一般用当地前三年作物的平均产量为基础,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

30、叶面肥:喷施在叶子上的液体肥料。

二、填空1.土壤物理性沙粒与物理性黏粒的分界点是0.01毫米。

2.土壤水分运动包括液态水的运动和气态水的运动两种。

3.按照生成方式,地壳的岩石一般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3大类。

4.土壤污染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类型。

5.一般来说,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小于 100mmol.kg -1时,土壤保肥能力差;大于 200mmol.kg -1时,表明土壤保肥能力强。

6.土壤表层结皮实际上是片状土壤结构体。

7.导致岩石物理风化的主要原因有温度、水和风等。

8.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离子接触交换、离子扩散和质流。

9.尿素在土壤中的转化必须有脲酶存在。

10.土壤退化最严重的是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11.土壤中的缓效养分主要是大部分有机态、不易代换下来的吸附态和容易风化的矿物态。

12.作物缺氮时,老叶首先出现缺乏症状。

13.土壤溶液中的磷主要通过扩散到达根系的自由空间。

14.当今化学肥料的发展趋势是高效、价廉和无污染。

15.土壤有机物的转化包括矿质化和腐质化两个完全对立的过程。

16.土壤胶体分为无机胶体、有机胶体和有机无机胶体。

17.土壤水分类型有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18.低产水稻土剖面上一般都有潜育土层。

19.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20.土壤中铁有 2价和 3价两种价态。

21、土壤养分离子到达根表面的途径有离子接触交换、离子扩散、质流。

22、作物营养一般有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关键时期。

23、土壤孔隙一般分为无效孔隙、毛管孔隙、空气孔隙。

24、花生体内的含磷量高于小麦和水稻等作物。

25、根系吸收养分最强烈的部位在分生区。

26、水稻对有益元素硅和微量元素锌有特殊的需要,应注意施用。

27、我国土壤酸碱性从南向北的变化规律是从南向北土壤碱性增强。

28、西红柿缺钙时的症状是脐腐病。

29、果树小叶病是由于缺乏锌营养元素。

30、如果有机物质的C/N 高于25或30,分解时就会从土壤中吸收氮素。

31、铁是叶绿素组成成分,所以缺铁时叶片失去绿色。

32、作物主要吸收土壤中的铵根和硝酸根形态的氮素。

33、棉花对锌和硼微量元素发应比较敏感,所以应注意施用这些营养元素。

34、有机物质中含有的养分大部分是缓效养分,而化肥中的养分是速效养分。

35、作物体内钼的含量比较高时对作物本身没有危害,但对动物有危害。

36、施肥量的确定方法包括地力分级法、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和计算机推荐施肥法。

37、土壤4大肥力因素是水分、营养、空气和温度。

38.土壤氮素损失或无效化的途径:硝酸盐淋失、氨的挥发、反硝化脱氮、形成有机质、黏粒对铵的固定。

39.叶面肥一般分为:无机营养型、腐殖酸型、生物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型、综合型五大类型。

40.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

√三、单选题1.砂土的砂粒质量分数一般在(A)。

A 50%以上B 50%以下C 70%以上D 70%以下2.连续不断地向土壤供水时,水的入渗速度(B)。

A 逐渐提高B 逐渐降低C 保持不变D 略有变化3.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B)。

A 母质B 生物C 地形D 时间4.中低产田作物产量低的原因是土壤(D)。

A 养分含量低B 过黏或过砂C 降雨少,干旱D 多方面的因素5.所有作物的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最明显的差异是(D)。

A 养分亏缺B 养分富集C 氧化还原电位低D 微生物比较多6.如果前茬作物是油菜,后茬作物种小麦,应该(B)。

A 增加氮肥的施用B 增加磷肥的施用C 减少氮肥的施用D 减少磷肥的施用7.我国南方大部分土壤中的磷酸盐主要是(C)。

A 钙镁磷酸盐B 有机磷酸盐C 铁铝磷酸盐D 有机和无机磷酸盐8.硫是一些氨基酸的组成元素,对作物品质影响大的是(C)。

A 禾本科作物B 豆科作物C 十字花科作物D 蔷薇科植物9.泥炭质量的重要指标是(B)。

A 有机质的含量B 腐殖酸的含量C 氮磷钾的含量D 有机质和腐殖酸的含量10.一般不宜施用在水田的肥料是(B)。

A 磷酸铵B 硝酸磷肥C 磷酸二氢钾D 碳酸氢铵11.良好的土壤结构一般意味着(D )A、总孔隙度高,而非活性孔隙比较多B、总孔隙度高,毛管孔隙比较多C、总孔隙度高,通气孔隙比较多D、总孔隙度高,而且各级孔隙比例合理分布12.在作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吸收水分的数量(B)。

A 基本保持不变B 经常变化C 于土壤质地有关D 与有机质含量有关13.土壤与成土母质的明显差异在于(D )。

A 颗粒大小B 养分含量C 质地D 有明显的发生层次14.在红壤形成过程中,主要特点是(A )。

A 黏土矿物增多B 养分流失C 有机质累积D 铝相对增多15.作物叶片的光合作用对根系吸收养分有很大影响,但主要影响(B)。

A 养分的被动吸收B 养分的主动吸收C 对主动吸收和被动吸收的影响几乎相同D 先影响被动吸收,后影响主动吸收16.在确定某地块的肥料用量时,必须知道土壤养分的供给量和作物的吸收量以及(C)。

A 栽培耕作制度B 灌溉条件C 肥料利用率D 土壤物理性状17.在石灰性土壤上铵态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是(D)。

A 硝酸根的淋失B 铵的固定C 转化为有机形态的氮D 氨的挥发18.难溶性磷肥的肥效主要取决于(B)。

A 作物吸收磷的能力B 土壤酸碱反应C 肥料颗粒的大小D 耕作栽培措施19.棉花缺硼时“蕾而不花“,其原因是硼影响(B)。

A 糖向花器的运输B 花器的受精C 细胞壁的形成D 糖的合成20.堆肥调整C/N,以使其分解速度快,腐殖质形成较多,一般是(C)。

A 80:1~100:1B 40:1~50:1C 25:1~30:1D 15:1~20:121.养分离子淋洗出土壤,主要有关的是(C)。

A 非活性孔隙度B 毛管孔隙度C 通气孔隙度D 土壤盐基饱和度22.任何土壤由湿变干时的含水量比由干变湿时的含水量(D)。

A 要高B 要低C 差不多D 根据土壤情况而定23.岩石一旦遭受物理风化,其结果是(D)。

A 岩石变成很小的颗粒B 形成颗粒很小的黏土矿物C 形成砂粒D 岩石成为一定大小的颗粒24.必需营养元素是指(B)。

A 在作物体内含量较高而且非常重要的营养元素B 在作物体内所起作用完全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替代的营养元素C 能够使某些特有缺素症消失的一类营养元素D 作物经常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25.当其它环境条件适合时,作物产量总是受到土壤中(B)的制约。

A 绝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B 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元素C 绝对和相对含量都最低的养分元素D 总养分含量26.作物吸收的氮素如果超过其代谢消耗,则以(C)形式存于体内。

A 硝酸盐B 铵C 两种酰胺D 核酸27.一般情况下,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磷素主要是通过(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