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第一个非白人的工业化发达国家,日本能给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与其相似的东亚国家的现代化提供怎样的激励和样板呢?很多
国人将日本的成功归功于外在因素。
本文力图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的企业经营模式与企业文化展开论述,以探究日本崛起的奥秘。
[关键词]日本企业文化儒家思想人文价值
一、儒家思想与日本的企业文化
东西方的界定,主要在于文化的划分。
尽管日本曾经历过全盘西化的维新,东方文化还是对他有深深影响。
日本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人”的定位。
西方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文化,而受儒家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文化。
东亚的社群文化主张企业、经济和社会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协调一致的运作。
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视角来看,东方文化下的人简直就是“无我”。
与这种精神资源中的“无我”意识联系的是在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中的“克己”即“自我舍弃”。
每一个人从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的个人“人格”,从而变成了社会秩序网络结构上的一个“结”。
社会秩序已把人的“人格”甚至“人性”内涵于其中,从而变成了这些社会中注重人事关系、人互相牵制的秩序网络。
这种“无我”在日本经济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企业中强烈的团队本位主义。
日本人重
视他人的评价、暗示、期待和赞许,即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制约中行善。
这在企业中,就表现为鼓励员工之间的公开竞争,并把企业的诚信摆在首要位置。
正是这些日本特有的文化和制度特征保证了外在机制的成功运作。
比如说,日本产品之所以能以“高质量、低价格”出口到国外,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
竞争与日本的历史传统是相契的。
这种竞争不同于西方以个人为单位的竞争,而以集团为本位,在整体上形成了“对外竞争、对内和谐”的格局。
日本人公认的观点是:社会并非个人竞争的场所,而是一个团队与另一个团队集体竞争的地方。
一个公司的雇员组成的队伍应该像一个统一体那样行动,以便与另一个公司所建立的团队竞争。
于是为了在一场无休止的集体竞争中击败所有对手,最重要的是保持企业内部的亲密和谐。
这样,日本儒教中的忠诚精神就成为每个企业的绝对律令。
企业在雇用雇员时,如同挑选夫婿一样,要估计他的性格、忠诚感和从长远看它对公司可能做出贡献的潜在能力,这些特征要比员工的“专业本领”更加重要。
这种雇用就像结婚一样,是一种终身承担的义务。
于是类似中世
纪那些超家族的封建集团,一种强烈的“家长式的”、“家族的”、“同事的”气氛弥漫于公司之中。
引申至国际竞争圈中,日本人觉得国家就像一个放大的企业,它作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参与世界贸易竞争。
而企业对于政府犹如雇员对企业一样,信奉的仍是传统的儒教的忠诚原则。
在日本的民主中,渗透着协调一致的集体传统。
他们觉得,决定不应有任何个人做主,而应该通过协商由集体共同做出。
开会的目的在于达成一致,其意义在于达到普遍统一和没有人持强烈的异议。
等级制度和集体决策在日本的传统中相辅相承成为统一体。
如果说中国的等级观念往往与官位的高低相联系、带有冷冰冰的行政隶属意味的话,日本的等级观念则染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家族色彩。
这种纵向、横向间反反复复的协调商量、集体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腾飞和企业的做大做强是十分有益的。
日本通过自身顽强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功,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在积极引进外来管理文化的基础上,日本人对自己的传统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进而获得了巨大实效。
二、企业管理——以人为本
如果把独特的文化氛围比喻为日本经济的腾飞肥沃的土壤,那么良好的企业管理则相当于对每一棵幼苗的精心培育,是日本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微观层面来看,国际经济学界通常认为日本的企业管理有三大“神器”:终身雇用制度、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和企业内劳动组合。
除此之外,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往往不为外人所重视,其实这是推动日本企业高速发展的又一秘密武器,即第四种“神器”:独到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一)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建立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企业管理。
日本企业管理理念强调“细”、“精”,强调规范化,讲求高质量、高要求,认为现代管理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管理出效率、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无处不在。
同时,他们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不拘泥于西方注重理性管理理论的框架,而是融入浓厚的日本民族文化特色。
他们把企业当作一个文化实体进行管理,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造就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日本的企业管理是一种现代的文化管理,是对现代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日本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战略思想的特点“有创造性、富于直觉、合乎理性”。
整个7O、8O年代,日本企业远远走在经营效率的前沿,并且某一段时期似乎可以永远改进,不断地提高质量并降低成本。
(二)日本的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本。
日本的企业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地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既是对员工行为的规范,更是对员工的尊重、培养和激励。
同时,日本企业特别重视环境要素管理,以激发人的干劲。
企业的自然环境,包括工作的环境、光线、色彩、噪声都控制得非常好。
日本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企业员工不仅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企业必须依赖于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和感性因素的文化管理,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员工的大量出现、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服务制胜时代到来的需要。
此外,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还表现在,不仅仅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且“追求人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
三、日本的生产管理方法创新
在这些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下,日本企业发明了许多后来众所周知的生产管理方法,比如全面质量管理、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可能是日本式管理最重要的贡献,他在丰田汽车公司还有另一个名字——丰田制造系统,丰田是50年代最早尝试精益生产的公司。
精益生产的精华在于;其一,只生产所需的东西---适时生产而不是生产大量产品以防万一;其二,把每个人都变成质量检验员,有责任随时纠正错误;其三,按照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流向看待公司,而不是把产品和生产过程孤立起来,由需求拉动生产,也就是按单制造。
四、结语
日本一区区弹丸岛国,一无基础二无资源,却依靠着东方文明独有的韧性,依靠全体国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加之历史的机遇,创造了令世界侧目的成绩。
各种缘由细细品味,不禁让笔者心生感慨。
作为东方文明的源头,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我们中国的地位远不如邻国日本。
孔孟之道在如今的年轻人眼中早已是过时的东西,而我们的企业家们则对西方的MBA等课程趋之若骛。
丢掉了自身传统,一味的模仿只不过给我们落下个“世界工厂”的空名。
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东方文明一样可以是商业的、可以是世界的,既然日本做到了,那么世界下一个经济奇迹。
参考文献
[1]张锁柱,《日立公司经营管理的特点》,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1990年第4期
[2]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编,《日本教育的现代化》中译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