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识规矩颂》浅解

《八识规矩颂》浅解

《八识规矩颂》浅解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12-20 07:37:50 / 个人分类:藕益大师《相宗八要》直解查看( 25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

颂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为规矩颂。

《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畏难。

窥基法师乃请大师集《成唯识论》要义而作此《八识规矩颂》,言简意赅,提纲挈领。

若能于此颂透彻明了,则识论大义,思过半矣。

此颂古注极多,然皆古文作成,难便初机。

今试以语体文加以解释,名曰浅解。

先列颂文,次出浅解。

五识颂:“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颂,即是颂眼、耳、鼻、舌、身五识。

为什么不将此眼等五个识分别颂?因为此五识,缘境之时,都是性境、现量,可并在一起来颂,而且在果上转八识成四智时,此五识一齐转为成所作智,考虑对应关系,也是放在一起来颂比较适当。

第一句是说眼等所缘之境,是性境,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之中,属于现量,三性(善、恶、无记)之中,是三性皆通。

什么叫性境?性是实义。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必须从人们眼等五根各有浮尘根与胜义根谈起。

第一浮尘根。

它是有形相的,长在身上,肉眼能见,但它实际上是无知觉作用的。

第二是胜义根,或称净色根。

它依附于浮尘根之上,最极清净,但肉眼不能见,唯天眼能见,此根有发识(即知觉)之用。

对境之时,依外境各各自变相分,为自识的见分所缘,如照相机将外境摄入机中一般,唯识家所谓自变自缘者也。

所谓性境,即指自变自缘之境。

现量者,指人们初见自变自缘之境时,尚不起一念分别、筹度之心,称为现量。

说通三量者,此眼等五识,是善、恶、无记三性皆通的。

“眼耳身三二地居”,这句是说眼等五识所能起作用地方。

眼、耳、身三识,唯居止于欲界五趣杂居地和色界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处。

为什么呢?因为欲界眼耳鼻舌身五识全起作用,初禅天只有眼耳身三识起作用,其余鼻舌二识不行。

因为初禅天以上,以禅悦为食,不吃段食,所以舌识不起作用。

既不受食,自然也不闻香,所以鼻识也离了。

二禅天以上,因为在定中,此三识更不起作用,所以说:“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八大贪嗔痴”。

这二句是颂五识的相应心所。

说五识只与三十四个心所相应。

就是:一、遍行五个:即触、作意、受、想、思;二、别境五个:即欲、胜解、念、定、慧;三、善心所十一个: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四、中随烦恼二个:即无惭、无愧。

五、大随烦恼八个:即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六、根本烦恼三个:即贪、嗔、痴。

何谓遍行心所?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一)遍善、恶、无记三性;(二)遍三界九地;(三)遍于过、现、未三际;(四)遍与八识心王相应,所以称为遍行心所。

何谓别境心所?指此五心所,乃各别缘境。

由于眼等五识缘境之时,同时意识各引自类种子,各各缘境,与前五识相应,所以称为别境心所。

十一个善心所为什么也与眼等五识相应呢?因为五识虽只缘现量境,好像没有造作分别,由于业性纯熟,即使偶然动了一念,不是动在善边。

就是动在恶边,若动在善边,就与五识相应之故。

中随烦恼“无惭、无愧”二心所和大随烦恼“掉举”等八心所,唯是恶心所。

五识若偶动一恶念,就与五识相应。

根本烦恼贪嗔痴三心所,遍与一切染心相应,五识若缘欲界顺意五尘境,自然起贪。

若缘违意五尘境,自然起嗔。

执缘境为实有,体即是痴。

所以此“贪嗔痴”三心所也与五识相应。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此颂第一句是说五识所依之根,不是肉眼能见的浮尘根,而是胜义根,即净色根。

此净色根乃第八识所执受的相分,分映于五根门头,虽非肉眼所见,但它能发识,最极清净,所以称它为净色根。

依此净色五根,方能发识,所以说:“五识同依净色根。

”第二句是说五识生识的缘。

眼识九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耳识八缘生。

眼识须具下列九缘方能生识:一根缘、二境缘、三空缘、四明缘、五作意缘、六分别依缘、七染净依缘、八根本依缘、九种子依缘。

鼻、舌、身三识具下列七缘方生识:以上九缘中除去空缘和明缘。

因为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合时方能知香味触故),耳识具八缘方生识:即九缘中唯除明缘,因为暗中也可闻声的缘故。

此三识具缘多寡相近,所以说:“九缘七八好相邻。

”第三句是说,鼻、舌、身三识是合中取境,眼、耳二境是离中取境。

观是能缘的见分,尘世是所缘的相分,所以说:“合三离二观尘世”。

第四句是说,识与根不同,愚者难于分别。

愚,指愚法声闻。

因为声闻人唯断烦恼障,未断所知障,故称为愚。

盖五根对境,如镜对像。

五识缘境,唯是现量。

只要尚不起随念、计度二种分别,还是现量境,直到起了计度之心,方进入比量或非量之中。

这就是根与识不同所在。

因为识乃心法,即八识见分,根乃色法,即八识相分,此色心不同;根能照境,识能缘境,此根识不同,此根识不同之致,非愚法声闻所知,更不要说凡夫了。

所以说:“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是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这四句颂转识成智。

先释前二句。

变谓变带,相谓相分。

以五识因中一向缘五尘相分境,托彼相分,变带观空,方成此智。

其相虽空,亦未离空相,所以不能亲缘真如之理。

诠者,具也。

即是说五识转成作智时,即使在佛果位上也不具亲缘真如之理。

为什么呢?因为佛有二智,一是实智,或称根本智;一是权智,或称后得智。

根本智缘真,后得智缘俗,前者用于证理,后者用于度生,其用不同故。

所以说:“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上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这句是说第八识转大圆镜智,初发之时,,此五识即成无漏。

为什么呢?因为五识即八识见分,乃同体之故,所谓“五八果上圆”是也。

“三类分身息苦轮。

”这句是说若五识转成所作智时,在佛果中,能现三类身,化导众生,出生死苦海。

一、大化身。

即千丈卢舍那,为应十地之机所现;二、小化身。

即丈六金身,为应二乘及凡夫所现;三、随类不定化身。

随诸各类众生,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

或现小身,种种不等。

所以说:“三类分身息苦轮。

”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前二句是说六识具足善、恶、无记三性、现量、比量、非量三量、。

性境、带质、独影三境。

此六识都具足,故力用最强。

三界生死,善恶因果,唯此识所造。

所以说:“三界轮时易可知。

”三性者,一、善性。

有顺益义,顺于正理,益于自他;二、不善性。

有违损义,违于正理,损于自他;三、无记性。

则于善恶品性,无所记录。

(即不形成未来善恶果报)三量者,一、现量。

现谓显现,缘所现性境,不起分别。

无计度心,故名现量;二、比量。

比谓比类,于所缘前境,比度方知,如隔山见烟,即知有火。

如见日落处,即知是西。

三、非量。

谓于所缘境,错谬分别,名为非量。

三境者,一、性境。

即净色根于外境上发识,自变自缘之境;二、带质境。

分为二种:(1)真带质。

以心缘心,名真带质。

即第六识通缘一切心及心所,第七识单缘第八识之见分皆属之。

(2)似带质。

以心缘色,名似带质。

谓带彼相起,有似彼质,如依经作观所现之境。

三、独影境,乃独头意识所现之境。

后二句是说六识与五十一心所法都相应,故业力殊胜。

但就善恶一念起时则心所齐集,或多或少,以类相从,初无一定,故须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前二句是说第六识于三性(善、恶、无记)三界(欲、色、无色)三受(苦、乐、舍)之中,恒常转变改易。

如善时忽生一恶念,喜时忽生一忧念,改易不定。

于顺境上,适悦身心,产生乐受。

于违境上,产生苦受。

于非苦非乐境上,产生舍受。

亦常转易不定。

若恶念起时,则根本惑与随惑相连而起。

若善念起时,则信等善法亦相连而起。

所以说:“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后二句是说,身语二业,都由此六识方能发动。

若论行相,于八识中独为最强。

引者,谓此识能引诸识造业,因第六识与发业惑相应,能造善恶引业。

此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总报;满者,谓此识能引前五,满八识异熟果报。

因第六识与润生惑相应,能造善恶满业。

此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能招六道别报。

所招总报,名真异熟,所招别报,名异熟生。

“能招业力牵”者,引业和满业所熏种子,至成熟时,如与善十一相应,则为善业牵之而往人天;如与根、随染位相应,则为恶业牵之而往三途,招感善或恶的总报和别报。

皆第六识造业所牵感。

所以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此四句是颂第六识转妙观察智。

前二句是说,第六识修生空观,在圆教七信位,始断分别我执。

从八信起,修法空观,经历八、九、十信,至圆教初住位,始断分别法执,至此分别我法二执全断。

约别教即是初欢喜地,乃妙观察智相应心品初发起之时。

(此时妙观察智作下品转)但俱生我法二执,现行尚自缠绕,种子尚自眠伏。

所以说:“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后二句是说别教菩萨修法空观至远行地(即第七地)后心,断俱生我执,即进入第八地,(此时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作中品转)但俱生法执犹在,尚偶尔现起,然不是有漏。

远行地后的后字,也包括九、十、二地至等觉位。

因为至等觉后心,六识方得纯净无漏,妙观察智作上品转而圆明遍照大千世界。

所以说:“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七识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这四句是颂七识的境量和心所。

前二句是说第七识所缘,乃托第八识之见分,以为本质,是为真带质。

什么是真带质?以心缘心名真带质。

就是以此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为我,七识与八识见分本质交带挟起中间相分,以此相分,一半与所缘第八见分同一种生,一半与能缘第七见分同一种生。

此乃体相之相,不是形相之相。

所以称为真带质。

此识虽非善恶,性是无记。

而有四惑我见(即我贪、我痴、我见、我慢)盖覆真性,所以是有覆无记。

通情本者,谓此真带质,既通七识能缘心,以恒起我执,即是通情。

又通八识见分,是它所缘之本,即是通本。

由于三界有情随所生处,必缘第八识的见分,妄执为我,故三量中名为非量。

所以说:“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后二句是说第七识所具的相应心所,大随烦恼有八,遍行有五,别境唯一慧心所,根本烦恼有四,即我贪、我痴、我见、我慢。

共十八个心所。

此十八心所恒与第七识相应。

所以说:“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这四句是说第七识的力用。

第一句说此识恒审思量第八识见分,执以为我。

恒是恒常,不间断之义。

审是审察,分别之义。

恒与审,八识有四句分别:第八识,是恒而非审。

不执我,故非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