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翻译浅解

文言文翻译浅解

卜薇
2002、200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了新变化,把往年四选一的客观题型改为主观题型,即让考生直接翻译文言语句,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原文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从题目设计看,2002年考查了“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两句话,2003年考查的是“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分值为5分。

从考生答卷看,考生对赋分实词“尽”“廷折”“面从”“恶闻其过”“佞”等的词义句法理解不当造成失分;而对关键虚词“其”“则”的翻译不够恰当。

连续两年,考生平均得分不足3分。

而2004年的高考命题组明确指出,文言文将删掉一道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分值。

针对考生的弱点和高考命题的趋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词虚词,务必落实
翻译的前提是理解,要做到准确理解,首先应对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理解准确。

如①“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上海1991年会考卷)。

译句: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以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

(评分标准:本题2分。

苟、或、然、非、鄙、吝、靡、鲜等八个字每错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


特殊词语,如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等要联系具体语境,看上下文理解。

如②穷饿无聊,追购又急(1994年上海高考卷)。

译句:困窘饥饿,没有依靠,(敌人)悬赏追缉又紧。

(评分标准:本题3分。

三个难点:穷,无聊,追购。

每个难点1分)。

如③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1992年上海高考卷)。

译句: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第②句中的“穷”“无聊”“追购”这三词是本句中难点。

“穷”是多义词,有“不得志、不显贵”义。

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走投无路”义,“宜将剩勇追穷寇”,有“处境困难到极点”义,如“人穷则反本”,这里取最后一个解释。

“无聊”属古今异义,这里释为“没有依靠”,“追购”是“悬赏捕捉”。

第③句,首先从对句的特点,可确定为“知”为“智”的通假,“聪明”义。

然后确定“是”,前一个是动词,“肯定”义,后一个是名词,释为“对的”。

这句同样要求对词语的活用情况有所知,才能正确译出。

从全国高考和统计上海考卷可以看出,要想准确理解词语,离不开对课本所学的常用实词的准确记忆,对文言现象的归类总结和对上下文的推测理解。

如今年考查的“其”: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今年高考句用第一义。

万丈高楼平地起,引导学生把基础打牢,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