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组织如何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意义☞KM=(P+K)S☞知识管理六大构面◆组织知识管理愿景与目标组织进行知识管理首需确立愿景与目标,依据不同的组织风格建构组织知识管理的愿景,以及各个阶段性的目标、计划的优先次序等。
确立组织知识管理的愿景与目标(愿景目标)1.知识管理组织愿景2.阶段性目标为何?3.各级目标的优先次序◆组织结构与风格文化面确立组织中所需要的关键知识项目,对于组织核心竞争力以及关键知识确认,关键知识中哪些是组织中已经存在的,哪些是组织尚未取得而必须要取得的。
依据关键知识找到该项之知识的所有者,可能是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专家,建立组织知识管理的知识地图。
组织结构可以分为:机械式与有机式两大类;○1机械式组织(如官僚体制、阶层式组织),对于新兴价值的创造常为由上而下的产生与传递;○2有机式组织(矩阵式或网络式组织架构),对于核心价值的创造则为由下而上的建立。
建立组织内部与外部的领域专家与关键知识间的关联地图。
再依据组织知识管理目标与范畴的确立,再进行知识领域专家的专长、学经历、核心知识间关联度,进行整合分析。
透过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进行支持、联系与协助,以建立影子幕僚与专业团队对组织贡献的环境。
◆文件知识内涵面知识分为外显化与内隐两类,外显化知识如同文件一般,可视为组织中易于取得与呈现的知识。
外显化的知识可以透过『文件内涵分析』的过程,依据知识分类、索引典、关键词之建立,将不同来源文件的属性、专业别、外部特征等信息,透过全文或关键词等检索方式,完成传递外显知识的目标。
文件为外显化知识的表征,依据不同知识分类结构,建立知识来源的管理,以符合文件知识内涵。
◆信息架构面组织中经由探讨、体验、分析、萃取等过程,可找到组织中核心问题,以及正确的认知方法,此称之为『组织知识』。
知识管理的信息架构分为:○1知识蓄积机制○2知识转化与分析机制○3知识分享与学习机制○4知识加值与创新机制○5回馈与奖励机制;以建立组织知识管理的评量与绩效。
◆流程管理面1.知识获取与创造流程组织知识的获取与创造流程包含由知识学习、引用、训练到导入,一连串内化与深化知识的过程,最后再透过知识归纳、分析、整合、更新以及运用,进行知识加值与创造。
2.知识产权化流程将组织中有经验与价值的记忆保存,纪录重要的事件、成功案例的纪录,经由关键的员工储存关键的核心知识,透过奖励制度进行组织知识创造的激励与保存。
☞执行组织知识管理的六大步骤(一)、确立组织知识管理的愿景目标(愿景目标)1.知识管理组织愿景2.阶段性目标为何?3.各级目标的修先次序(二)、确立组织中所需要的关键知识项目(组织结构与风格文化面)1.组织核心竞争力2.关键知识确立3.组织已经存在的知识有那些?4.组织尚未取得而必须要取得的知识有那些?5.关键知识的所有者(内部与外部专家)为何者?6.确立组织所需的知识地图(知识、流程、关键知识者)(三)、关键知识与关键知识者的确立(人力资源与学习分享面)1.关键信息来源2.知识内涵与属性数据标准化分析3.知识分类结构规范4.关键知识取得的优先次序5.知识领域专家6.知识分享7.学习活动(四)、依据组织业务建立单一或多重的分类结构(文件知识内涵面)1.知识分类甲、业务分类结构乙、专业分类结构丙、个人分类结构2.来源管理3.外部特征分析4.统计方式5.管理技术(五)、建立组织内部知识创新的诱因、便捷知识分享的机制(流程管理面)1.建立知识的专业社群(虚拟社群、影子幕僚)2.建立上下游知识的流通渠道(上下游知识结构需要同步)3.建立评量知识优先度的机制4.建立正式回馈使用者与贡献者的机制5.建立汇总与搜寻知识的机制(六)、配合组织架构,建立可搭配的信息系统机制,进行信息管控流程(IT面)1.知识蓄积机制(知识蓄积机制需定义以下接口与标准)甲、定义信息汇入规范与接口乙、定义数据净化、转置与结合规则模式丙、定义信息汇出机制与标准2.知识转化与分析机制甲、建立多重分类架构并配合搜寻机制乙、建立索引典与关键词3.知识分享与学习机制甲、代理人机制乙、虚拟社群机制---不同领域专家讨论与脑力激荡丙、评量与回馈机制4.知识加值与创新机制甲、技术委外寻找技术知识的合作者(Outsourcing)乙、做中学活动(Learning by doing)丙、知识文件探勘机制(Text Mining)知识管理的目标为何?知识管理的愿景目标--建立组织核心价值与组织结构一、核心价值与竞争力于组织中寻找到最为重要的核心价值,运用内涵分析管理的揭示,尝试达成核心价值之纪录、过滤、分析、汰旧、创新、演化等知识转化等过程,再透过知识的创造一步步达成无形资产价值的展现。
寻找核心价值方法:◆集体记忆◆产品导向◆竞争优势导向◆资源导向二、关键知识与知识评量◆知识定位◆知识地图◆知识缺口◆知识创造策略三、组织结构◆机械式的组织结构(功能型、垂直式的、由上到下执行功能)。
◆有机式的组织结构(项目型、水平式的,适合进行知识创造)。
☞人力资源管理找到组织内部关键知识与相对应的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专家,建立人力资源结构图,均有助于推动知识管理的工作。
◆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分析知识管理除了外显(Explicit)知识,对附着于人的内隐(Tacit)知识更为重要,可以资源的方式注记,等待时机将内隐知识逐步展现。
◆建立人员专长分类与评等⏹角色定位的知识地图依据组织最有价值的核心知识,建立知识的来源、知识结构、知识类别、知识属性等信息,并建立各个知识组件的内涵与关键知识者,建立人员网络知识地图。
⏹知识缺口依据组织核心价值之建立,规划或描述出所需的核心知识。
⏹知识关键者角色依据内部或外部员工、客户、供货商、跨组织单位等人力资源与组织核心知识连结,建立以下知识关键者的信息内涵:1.专长特质2.专长(学经历、专业能力、贡献度)3.创意与认知的能力☞文件知识内涵知识分类的原则知识学习为连续创造新知识的创新过程,并由组织中每个群体内及群体间活动开始,直至所传递的内隐关键知识内化至参与者的心中为止。
◆认知型知识或描述型知识此类为了解知识的基础,称之为『Know About』。
◆程序型知识或先进知识此类知识有助于实际执行,称之为『Know How』。
◆自发性创意知识此类知识有助于创发工作者的意愿及潜能,包括成就意愿与动机助于提升认知知识、先进技术、系统的了解,即在乎如何做『Care-Why』。
◆因果型知识或系统性了解知识此类之是为研究导向型的认知,对于事务不仅知到、会做、并且探究其因果关系称之为『Know Why』。
◆直觉式知识此类知识已经内化为直觉的一部份,不仅知道其因果性并能由因直觉感知该如何做,称之为『Know When』。
◆关系型的知识此类知识能对于知识间流动管道可充分掌握,知道何类知识谁最清楚,应该请益谁,称之为『Know Who』or『Know With』。
☞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分类原则,将知识分为归类性知识及沉默性两类知识;归类性的知识可以知道是哪些知识Know-What&Know Why,沉默性知识可知道Know How&Know Who。
☞世界银行的分类则将知识分为技术知识与属性知识;技术知识可以提升对技术的掌握及了解;属性的知识,可以深入得知特定领域内知识实质的内容。
☞建构知识结构理论(一)、知识结构理论架构知识的结构可以透过清楚的描绘,建立不同领域的知识本体论(Ontology),以厘清特定领域中对于知识的概念、知识内容的架构、知识呈现方式等结构;以及知识转化与分析等关系结构的集合。
并可架构不同知识组件间地关系。
知识本体论的理论提供外显概念,用以描述数据的语意结构,却有别于数据库,其两者之差异在于:○1知识本体论的文法与语意的定义语言,比一般数据库的描述语言更为丰富;○2知识本体论的信息描述,多为半结构化,并非全部结构化地表意方式,因此语意表达较为深入;○3知识本体论为可分享与交换信息的模式更为丰富。
(二)、索引典理论索引典可应用于知识本体论中内涵结构的表达,依循此理论可提供标准化的词汇储存与检索的架构。
针对不同的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与内涵,可界定不同学域间的核心知识与边缘知识,以及学域与学域间的关系。
并针对所界定的领域知识范畴,定义该领域内所必须的知识词汇量与深度,建立词汇间的关联度,如:粗分为等同、层级、联想与次序等四种关系。
☞来源管理(知识结构分类原则)知识分类的结构分为主分类与复分类两大原则;主分类依据---学科分类让知识有个完整且一致性的知识体系的架构;复分类则可依据不同的需求与来源的信息,分别给予所属的知识结构,作为该项信息的辅助参考。
(一)、知识结构主分类-业务分类依据组织内部业务分工标示信息来源的结构,可将公部门信息类别区分为四大类:○1法规与政策○2行政管理○3咨询知识○4计划管考等知识类别结构。
(二)、知识结构-复分类1.专业学科分类主分类依据学科分类为原则,为避免重迭与不一致的知识分类结构的产生。
2.其它分类的关联分析信息除归属相对等之知识结构外,尚须针对来源建立完整的从属信息,如:国家民族、地区、机构组织、文献及数据库、国家标准、业务分类,以及个人信息等。
(三)、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知识地图可分为领域知识与组织知识两类,分别依据专业领域知识建立学科的知识地图,组织知识建立组织核心价值的知识地图。
☞知识结构探勘机制可依据文件类别的不同,分为:文件探勘与数据探勘两类。
文件探勘技术,主要目标为发掘存在于文字与文件中,具有隐性、有用及可行的知识程序。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活动中关键知识分析?1.知识定位:吾人到底需要的保存与创造的知识为何?2.知识地图:依据不同的知识分析所散落于组织何处?由谁负责?专家为何?3.知识缺口:依据现有的知识,与知识应有定位,寻找到组织所欠缺的部分,内部或外部专家由谁担任?4.知识创造策略:知识如果不存在,采取何种方式-知识外部获取;或是由内部深植技术方式,进行人才培育等,两种方式作为之知识缺口弥补的策略。
☞如何建立知识蓄积的机制?知识管理目标为将已经转化的内隐知识内涵,赋予更多分享的机会及组织。
知识蓄积需要许多条件的配合,除真诚的信赖更需要肯定与自信,才能将有用的信息或知识获得,以建立系统化-知识蓄积的系统化信任机制;知识蓄积的来源即为透过系统化信任机制之建立,源自于组织内部或是组织外部信息,将可用、正确以及可信任的信息,建立(Import)于知识仓储内,或是经由传递(Export)至外部管道。
☞如何协助知识管理活动中知识分享工作分析?首先需对组织建立知识管理愿景很清晰,知道有哪些关键信息来源,并建立知识内涵与属性数据分析之标准化规范。
再依据知识结构分类规范与关键知识建立取得的优先次序,以及知识与专家间之连结,透过知识分享、会议讨论的脑力激荡、师徒制等的做中学方式,或是透过数字学习教材,广为传播与分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