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珍惜劳动成果,反对铺张浪费

珍惜劳动成果,反对铺张浪费

《爱惜劳动成果,反对铺张浪费》主题班会
主持人:郭莹
珍惜劳动成果是中国人美德。

古代中国人一直就很注意教育人珍惜劳动成果。

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歌《悯农》广为人知,一直流传到今天,就连刚刚识字的儿童都会背诵。

它形象地写出了农民种田的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本来是讽刺那些封建统治者不能体察农民的艰辛,也可以理解为教育人们要爱惜粮食等一切劳动成果。

珍惜劳动成果,是尊重劳动的具体表现。

尊重劳动,首先要尊重农民、工人、公交车司机和售票员、老师等一切劳动者。

劳动者是光荣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各种各样有用的产品,提供了各种生活服务,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维持了社会的正常发展,要尊敬他们。

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蔬菜、水果、文具、玩具、课本、作业本等等。

珍惜家长的劳动成果。

特别要注意,在家里,对家长的家务劳动要尊重,对家长做的饭菜、洗的衣服等都要爱惜,做到不剩饭,保持衣服干净。

不乱花一分钱,在学校不和同学攀比,不追求高消费,多体谅家长工作的辛苦。

《诗经》里有一句话:“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思是说:可怜的父母啊,生我养我是多么辛劳!抒发了子女对父母辛劳的感激之情。

西晋时,有一个叫赵至的人,13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正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突然听到窗外传来父亲干活时吆喝牛的声音。

他心里一酸,流出了眼泪。

老师问他为什么哭了。

他回答说:“我现在年龄太小,不能帮家里分担父亲的辛劳,父亲这么大年纪了,为了供养我读书,还在地里辛苦劳动,我心里难受啊。

”老师听了,非常感动。

赵至小小年龄,就能够体会到父亲的辛劳,真是难得。

后来,他果然很有出息,干成了一番事业。

俭朴使人保持谨慎、向上的心态,而铺张浪费侵蚀一个人的心灵。

春秋时期的鲁国宰相季文子,擅长外交,治国有方,政绩显著,先后在位30多年,官位很高,却十分俭朴,尤其看不惯讲排场、搞奢华的风气。

他家的住房十分俭朴,平时吃饭大多是粗茶淡饭,很少穿丝绸衣服。

他对粮食非常爱惜,他家的马从来没有吃过一粒粮食。

那些爱讲排场的大臣对他很看不惯,嘲笑他过于小气,太寒酸。

他却泰然自若,不为所动。

珍惜劳动成果,不分贵重、不分大小。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哪怕一丁点成果也需要劳动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样要珍惜,不能因为劳动成果的少、小,就可以不去珍惜。

乌兰夫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曾经担任内蒙古区委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国家副主席等职,身居高位,却生活俭朴,连一粒饭也不浪费。

一次,他和家人一起吃饭。

一粒饭掉在了桌上,他看见了,想都没想就捡起来吃了。

后来,在为儿子乌杰举办的婚礼上,周恩来、邓颖超、贺龙、陈毅、聂荣臻等都来参加,他却只准备了一个牛头招待大家。

婚宴快结束时,周总理指着桌子高兴地说,非常好,都吃光了。

一个牛头被吃得干干净净,一点都没浪费。

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能够克制自己的贪欲,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令人钦佩的人;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能养成节俭的习惯,这个国家就会越来越强大。

前面讲的季文子,身为朝廷重臣,并不是没有条件过奢华生活,而是严格要求自己,把俭朴的精神当成了人应该具有的高尚品德。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不懂得节俭,乱花钱、随便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把穿名牌、用名牌当做时髦,同学之间互相攀比。

据说在一个城市的重点学校,捡拾的物品,大到名牌服装,小到铅笔、橡皮等,堆满了一间屋子。

学校多次广播,要求孩子们去认领,却没有一个人去,后来学校把家长请来,也只有几个人认领。

最后,学校只得把这些东西处理给废品收购站了。

珍惜劳动成果,就要从自我做起,克服虚荣心,珍惜生活、学习用品,保持教室和校园环境卫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