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复习(教师用)

第9课 桃花源记(陶渊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 落英:______________ 缤纷: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 异:________________ (4)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 (5)便舍.船 舍:________________ (6)才.通人 才:________________ (7)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 (8)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____________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______________ 交通:______________ (10)悉.如外人 悉:________________ (11)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 (12)怡然..自乐 怡然:______________ (13)见渔人,乃.大惊 乃:________________ (14)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 (15)咸.来问讯 咸:________________ (1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_________ __ 绝境:______________ (17)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______________ (18)无论..魏晋 无论:______________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______________ (20)皆叹惋.. 叹惋:______________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________________ (22)停数日,辞去. 去:________________ (23)此中人语.云 语:________________ (24)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________________ (25)既出,得.其船 得:________________ (26)便扶向..路 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 (27)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 (28)诣.太守 诣:_______________ (29)寻向所志. 志:_______________ (30)遂.迷 遂:_______________ (31)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 (32)未果...,寻.病终 未果: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 (33)后遂无问津..者 津:_______________ 问津: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数百步内桃树沿岸生长,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芬芳的草鲜嫩美丽,落下的花繁盛杂乱。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这些景象很惊异。又继续向前行船,想走到桃林的尽头。 (3)初极狭,才通人。(2015青海,2010哈尔滨) (洞口)开始很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次,全国近7年考)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相可以互相听到。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田地,男女的穿衣打扮,全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014毕节) 老人和小孩都是一副开开心心自得其乐的样子。 (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那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回答了他们。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源人)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1)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014汕尾) 再也没有出去过,因而与外面的人隔绝了联系。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摆出酒饭(招待)。 (1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 (1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已经出来了,找到自己的船,就顺着旧路,处处做标记。 (1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诉说了这件事。 (1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渔人以前所做的标记。 3. 课文理解 (1)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__他去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最后写_复寻桃花源的情况___。 (2)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老有所终”“幼有所养”是“大同社会”的特征之一。在选文中,哪一句话具体描绘了这样的生活画面?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写出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变式提问:本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人淳朴、热情的特点? ②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叹惋。 (6)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人向往。 (7)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8)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人民安居乐业 (9)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013玉溪) 变式提问: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和追求和平的劳动生活的愿望。 (10)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014安顺) 变式提问:①本文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RJ课后习题,2013河南)②请用简要的语言概述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014毕节)③从文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所向往的是怎样一种理想社会? 成语: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向往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人生活得幸福愉快的理想社会。 (11)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变式提问:“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积极意义: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渴望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消极意义: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作者对现实的逃避,是不可能实现的。 (1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 示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虽然看似是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存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所以我们直到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示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的争夺场了。陶渊明文中渔人诣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示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桃花源是一种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这是当时知识分子的一个社会理想,虽然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却有其积极意义。(1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 因为桃花源是人际理想中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却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 (14)从桃花源的景的角度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摘录原句并加以概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人人和乐,社会安定,生活和谐。 一、(2013曲靖)阅读《桃花源记》,完成1~5小题。(12分) 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B ) A. 初极.狭,才通人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二者不可得.兼 D. 遂与外人间.隔 奉命于危难之间. 2.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2分) A.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何陋之有 D. 愿陛下亲之信之 3.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此”是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的生活情状;③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5. 在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家乡的今天,请描述你理想中的“桃源”景象。 我理想中的“桃源”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人人安居乐业, 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每一个公民都能分享到社会文明成果的美好社会。 第10课 小石潭记(柳宗元)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________

(2)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如:_____ ___ 乐:_______________ (3)伐.竹取道 伐:______________ (4)水尤.清冽. 尤:______________ 冽:__________________ (5)近岸,卷.石底以.出 卷:_____________ 以:__________________ (6)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 许:___________ ___ (7)日光下澈. 澈:_________________ (8)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佁然:_______________ 俶尔:________________ (9)往来翕忽.. 翕忽:______________ (10)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______ 蛇:_______________ (11)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 差互:_____________ (12)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______ 寒:_______________ (13)悄怆..幽邃. 悄怆:______________ 邃:_______________ (14)以.其境过清. 清:_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珮环相撞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因此)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下竹子,开取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呆呆的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逗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