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馆》全文分析

《茶馆》全文分析


京剧(北京)、沪剧(上海))、豫剧 (河南)、吕剧(山东江苏)、川剧、汉剧 (湖北)、楚剧(湖北江西)、晋剧(山西)、 黄梅戏(浙江)等 (6)演出不同: 舞台剧、广播剧、电影、电视剧等
剧情(背景)介绍
第一幕时间是1898年初秋,正是戊戌变法刚刚失 败,谭嗣同被问斩后不久.作者在这一幕里,向我 们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那一年 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势力越来越大,洋 货源源而来,农村破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 想变法改良,有些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统治阶 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把维新派头脑杀了几个 ……顽固派得势后,连太监也想娶老婆,乡下依然 卖儿卖女,特务更厉害,随便抓人问罪……
王利发的形象特点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 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 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 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 取不同的态度。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 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 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 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 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他的悲剧, 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 和特征
2、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 段有:
(1)舞台说明:
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 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 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 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 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 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 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
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 场是小单位
3、戏剧分类:
(1)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同: (2)剧情的繁简和结构不同: 多幕剧、独幕剧 (3)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 历史剧、现代剧
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4)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 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5)地域色彩不同:
《茶馆》剧情介绍
第三幕事件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日本 侵略者刚刚投降,国民党就进了北京城,国民党特务与美国兵到 处横行,市面一片混乱,民不聊生。裕泰茶馆也已经败落不堪, 难以维持。希望改良的老板王利发想招聘女招待,以此来支撑老 字号茶馆,但都无济于事。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到北 京西山八路军游击区参加了革命,反动势力到茶馆逼迫王利发, 要他交出康大力的母亲康顺子,否则要砸掉茶馆。王利发被逼得 走投无路,把儿子,儿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自己与被 国民党没收了一切产业的秦仲义和以卖花生豆为生的常四爷,一 起聚集在茶馆里烧纸钱,为可悲的自己,也为那个可诅பைடு நூலகம்的时代 送葬。当沈处长大批人马来霸占茶馆时,王利发在后屋上吊死了, 茶馆与他一起,被旧时代埋葬了。
老舍如是说 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 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 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 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 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 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 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 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 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 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常四爷
身份:
旗人 个性语言: 大清国要完! 主要活动: 与二德子、刘麻子对话 施舍烂肉面 被捕
老舍先生自己说,他写这个戏的目的是“葬送 三个时代”。全剧贯穿半个世纪的三个时代,是 旧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是帝国主义的侵略 逐渐深入、中国由封建的老大帝国日益沦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老舍把三个时代发生的 种种事件以及生活着的种种人物,通过茶馆,通 过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王利发,巧妙地连接在一 起,写出这些人物在不同时代中的不同命运,从 而揭示出旧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暗示了促使旧 时代灭亡的新的潜在力量。
小茶馆 大社会
品戏剧台词,分析人 物形象。
茶 馆
老舍
第二课时
《茶馆》 人物众生相
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各是什么 样的形象?

求: 先找出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台 词,然后概括其性格特点
王利发
茶馆掌柜 多说好话,多请安,讨 个性语言: 人人的喜欢 主要活动: 应酬顾客 身份:
王: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 个下人。 王: 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得早, 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 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 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 安,讨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 茶去! 王: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王: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 王: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 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 是!嗻! 王: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 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通过 在茶馆里活动的70多个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 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清末(大清国完了)
第二幕:民国初年(军阀统治完了)
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也将完了)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 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 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 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 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 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 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 黑暗和罪恶。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 开端: 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 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
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 潮。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 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 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 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作些启
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茶馆》剧情介绍
第二幕的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 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经过停业改良 的裕泰茶馆准备开张,王利发和妻子抱怨生意艰难,时局混乱, 茶馆前景暗淡。这时巡警来向王利发讨要公粮,王利发交不出, 只好贿赂巡警免交。一群大兵来到茶馆闹事,王利发又送钱打发 了他们。以卖菜为生的常四爷说起自己十多年前只因说了句“大 请国要完”这句话,就被抓去坐了一年多的牢。特务宋恩子/吴 祥子要检查茶馆后面公寓里住的学生,王利发阻止他们,无奈答 应每月给他们送钱。十多年前经刘麻子卖给庞太监做老婆的康顺 子,带着养子康大力找到茶馆,见到刘麻子要跟他算帐。愿国民 党议员,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既不满现实悲观失望,对王利发说 “中国非亡不可”。刘麻子贩卖妇女,为两个逃兵说媒,宋恩子, 吴祥子以抓逃兵为由,把逃兵的钱全部拿走,并抓走刘麻子充当 逃兵交公。
事件,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 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例如:达官贵人为争一只家鸽
而大打群架,荒淫无耻的朝廷老太监竟然娶妻,八十二岁的卖耳挖 勺的孤老沦落街头,饥肠辘辘的农家姑娘被卖人火坑,常四爷因为 一句话被捕人狱,还有戊戌变法失败、帝国主义入侵等等,这些大 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都显示出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 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揭示了那个时代必然灭亡的命运。
整体把握第一幕的主旨
理解潜台词的含义课文的结尾“茶客甲”有 一句话: “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文中从哪些地方反映了清朝末年黑暗腐朽、民不 聊生的社会现实?(一定要扣住剧本来回答。)
课文结尾“茶客甲”说: “将!你完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清政府完了,清朝社会完了,这个时代灭亡了。文中通过众多
有关戏剧的知识
1、 特点:(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 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 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 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中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 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 本的情节结构。
• •
总评王利发
------探究交流
从秦常冲突看王利发的处世态度
• 他两边都不得罪,表面上偏袒了秦仲义,实际上 也为常四爷好。他把常四爷的行为定义为“积德 行好”,加以赞扬,一个“可是”又把话锋一转, 为秦仲义的行为进行圆场。 “这路事太多了, 太多了!谁也管不了!” 这句话不仅为秦仲义 圆了场,也再次折射这社会的黑暗。为表明 “忠于”秦特意转向秦说“二爷,您看我说的对 不对!”给足了秦仲义的面子,也息怒了常四爷 的怒火。 • 两方各不得罪,并有所侧重。他深谙常四爷和秦 仲义的脾气,也深知两个人对自己的利害关系, 孰轻孰重,可谓圆滑洞明!
课本节选的《茶馆》第一幕,是全剧最凝练最集 中的一幕,人物众多,事件纷繁。 概说第一幕的主要事件并思考反映什么样社会现实 • 1、马五爷施威(排除常四爷二德子的纠纷) 2、康六卖女 • 3、常四爷骂洋货 4、鸽子之争 • 5、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 • 6、秦庞交锋 7、茶客对话 • 8、常四爷被抓 9、庞太监买妻
这些事件涉及到戊戌变法、洋教势力横行、民族资 本家兴起实业救国 、洋货倾销中国等等,反映了帝国主 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荒淫、农村的民不聊生,表明清 末整个社会黑暗腐朽,不可救药。
剧中的不同人物对戊戌变法有不同的反应。王利发 是漠不关心,连茶客们议论这件事,他都非常害怕,始终 抱着“莫谈国事”的态度。茶客们对戊戌变法非但不了解, 甚至加以指责,说康有为“心眼多毒”。民族资本家秦仲 义对戊戌变法根本就不抱任何希望,他“早就知道”变法 长不了。封建王朝的宫廷太监对戊戌变法则是又怕又恨, 变法失败后,保守势力重新得势,庞太监的气焰更加嚣张, 直言;“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与历史学家不 同,对于戊戌变法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老舍以鲜明的 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直接、间接)写出了不同阶层的人 物对事件的不同态度,从而含蓄深刻地揭示出戊戌变法失 败的原因和 教训,显示了一个文学家、剧作家对于历史 事件和时代发展所作的高度而形象的艺术概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