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学之道”引发的
法学院14级三班吴海茵学号:14307156 《大学》开篇便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说的就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的道理。
即使历史的车轮走过千百年,这道理仍是适用的,闪烁着熠熠光辉。
在我国古代,“欲明道先通经,欲通经先识字”,明道经学就是大学的内容,语言文字学则是小学的内容。
小学是通向大学的必经之道,大学是小学的最终归宿。
反观我们现在,大学本来之义也该让我们这群大学生学会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可惜由于现实原因,不少大学却把我们当成古代的“小学生”来教,上大学变成了听老师念书,咬文嚼字,批判前人。
犹记得1927年陈寅恪先生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在如今却只能成为一句空谈的口号。
在席卷而来的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的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我们的教育渐趋行政化,大学更多成为官场,师生崇拜名利,追逐利禄,搞学术、做学问成了一种获利的工具。
现如今的高校
之殇不禁让我们寒心,痛心。
我们深思:“我们的大学究竟怎么了?”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高校成规模扩大,高校扩招成常态,我们的大学培养了9200万大学生,教育事业以30%~40%的速度增长,听起来挺不错的,但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这种非理性的增长恰恰反应了我国教育的乱象、怪象。
高校扩招了,把学生招进来,学生交了不菲的学费,但该学的知识、技能没掌握。
到了毕业季,学生找不到工作,于是年年就出现什么“史上最难就业季”,但学校不管啊,学校只勒令已毕业的学生搬离学校,学校会说“你能不能就业与学校无关”,倘若学生接受的教育连帮他找份工作都办不到,这真是合格的教育吗?让学生“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又该从何谈起?
在教育行政化的体制下,传道授业解惑的大学教师上课变成循例行事,毫无热情可言,课件用了一年又一年,讲课单靠低水平的重复,讲课内容东拼西凑,上完课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如此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如何能做到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优秀人才?学生满怀希望去听教授的课,结果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心中满是失落,怎么有兴趣听下去呢?但为了应付考试,获得毕业证,又不得不强逼自己听。
这又引出另一桩怪事,学校处理逃课事件,就想出教师要点名遏制学生逃课高招。
每一次上课花那么多的
时间点名,你以为学生缴纳高昂的学费就是为了听教授点名的吗?如此“教的痛心,学的反胃”陷入了死循环,我们的人才怎么培养出来,我们的教育怎么会有生气,会有长远发展?
课下的大学生被手机,电脑,游戏,网购“绑架”,情况堪忧。
大多数学生也不是没试过在朋友圈、微博上高呼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虚度大学的光阴”......却空有豪言壮语、凌云壮志,坚持了一两天,马上打回原形,捧着手机不放。
更有甚者,天天说无聊,却不去做什么改变一下,充实自己的生活。
日复一日,游戏机和影碟视频统治了四年的大学生活,日子在每天的浑浑噩噩中浪费,得过且过的日子又有谁对它坚决说“不”了?许多人上大学,出于家人的希望,家人让我上,我就上呗!从没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要上,要怎么上的问题,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何谈独立?无可否认,大学生中也有一些积极上进,勤劳创新的人,但那只是凤毛麟角,代表不了大多数。
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彷徨,迷惘,无奈,被戏称为“垮掉的一代”。
要是再不改变这种行政教育,还学校自由,敢问我们的长远教育,百年大计路在何方?我们的学生不专心于自己的学习,在大学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信仰,反倒对虚拟的网络世界如痴如醉,对权力金钱极度崇拜,对快速成功的极度渴望,如此浮躁的心态,试问怎能担当中国梦的建设者,中国复兴的接班人?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只要有决心,方法得当,这种糟糕的状况必会得到改善。
教育放权是首要。
对于公立大学来说,政府是大学的举办者,政府的授权是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来源。
关于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的有七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大学需要的办学自主权已远不止这些。
我们的政府真该认真思考“大学到底该有哪些办学自主权”,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办学自主权与时俱进,更好地为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服务。
大学自身也需要认真去思考需要哪些办学自主权、哪些权力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让渡和授权以及这些办学自主权应该如何行使。
在落实大学自主权这一问题上,关键不在于政府要给大学多少权,而是应该明晰政府和大学的权力边界。
政府先把权力边界划好,把办学的空间留给大学。
从规定“大学可以做什么”到明确“大学不能做什么”。
政府不再给大学画圈,而是留给大学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大学不再被牵着鼻子走。
只有解决办学自主权这一核心问题,才是解决当前教育困境的重中之重。
其次,应减少高校竞争性的项目评审,保证生均经费并逐年提高,落实生均拨款,将项目资金打包拨给大学,由大学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统筹配置,优化调整高等学校本科的管理模式。
如若大学、教授、学生们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评选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重点教材等种类繁多的竞争性
项目,容易导致大学急功近利的行为,大学发展的多样化也就无从谈起。
在现行生均拨款加专项经费的拨款体制下,减少专项的项目数量,以宽口径的形式下达给大学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大学生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不能让自己习惯于承载他人的太多的期望,在习惯于全速前进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即使像在高峰期的地铁站内行走,人潮拥挤,也不要随波逐流。
我们要做到悦纳自我,寻找并坚守自己内心的节奏。
大学四年,最重要的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形成属于自己的信仰,方能不辜负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我相信,在大学能贯彻施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一准则,我们的教育定会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