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2.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3.中药鉴定学的任务:鉴定中药真伪和优劣;首要任务和基本任务。

继承和弘扬祖国药学遗产;历史任务。

研究和制定中药的质量标准;战略性任务。

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长期任务。

4.中药新资源的开发途径:a. 利用民间药和民间秘方开发新药;b. 从古本草中发掘;c. 根据亲缘关系开发同科属新药源;d. 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开发新药;e. 药理与临床研究结合开发新药;f. 开发老药新用途;g. 扩大药用部位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三章中药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道地药材:是指人们经过长期医疗实践证明,质量好、临床疗效高、传统公认的且来源于特定地域的名优正品药材。

2.中国著名道地药材:东北的人参、鹿茸;浙江的“浙八味”;河南的“四大怀药”;宁夏的枸杞;云南的三七;广西的蛤蚧;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金银花;广东的陈皮。

人参:长白山区和大、小兴安岭(山参),园参为:吉林、黑龙江、辽宁。

三七:广西田阳(田七)、云南文山。

三七的支根为筋条,根茎为剪口,余下主根为头子。

金银花:河南密县(密银花)、山东。

广藿香:广东省广州市的石牌3.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

4.浙八味:浙玄参、浙贝母、浙元胡、浙白术、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温郁金。

5.四大南药:槟榔、砂仁、巴戟天、益智仁。

6.四大藏药:冬虫夏草、炉贝母、雪莲花、西红花。

第五章中药的鉴定1.中药鉴定的依据:国家药品标准和省级药品标准。

2.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简称《中国药典》,第一部收载中药材和成方制剂;《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简称《部颁标准》,包括:中药材部颁标准,中成药部颁标准,进口药材部颁标准。

3.地方药品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

包括:中药材标准,中药饮片炮制标准4.中药鉴定一般程序:取样鉴定依据(法规文件、文献、资料)检验、鉴定(实验)复检、审核留样结果(检验报告)取样量一般不得少于检验所需用量的3倍,即1/3供实验室分析用,1/3供复核用,其余1/3留样保存。

5.中药鉴定的方法:基原(来源)鉴定法、性状鉴定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6.来源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三步法:观察形态、核对文献、核对标本。

7.三步法:观察植物形态:仔细观察检品的全部特征。

不完整检品,应进行产地调查、采集标本,对照鉴定。

核对文献:根据观察的特征以及检品产地、别名、功效等线索,首先核对植物分类学专著;其次核对中药品种专著;第三核对原始文献,帮助正确鉴定。

或直接查阅《中国药典》等。

核对标本:将结果与标本馆中已确定学名的标本核对。

8.性状鉴定法:是利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鉴别药材外观性状的方法。

又称经验鉴别法。

包括10个方面:形态、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

9.性状鉴别:1.形状指干燥中药的外观形态。

术语: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苦杏仁“心脏形”。

2.大小指药材的长短、粗细(直径)、厚度。

3.色泽指在日光下观察的药材颜色或光泽。

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颜色时,以后一种色调为主。

4.表面特征指药材表面固有的特征。

术语:防风“蚯蚓头”、黄连“过桥”、乌梢蛇“剑脊”。

党参根头部具狮子盘头、根头下横环纹。

5.质地指折试或触摸药材所感知的属性。

质地与生境、组织结构和加工方法密切相关。

术语:防风质“松泡”、甘草质坚“粉性”、当归油润、桑白皮“纤维性”、石斛“粘性”。

6.断面特征包括折断面和横切面特征。

折断面:指折断药材时观察到的现象及折断面特征。

横切面:指平整切面。

术语:茅苍术“朱砂点”、厚朴“亮银星”、桔梗“金井玉栏”、黄芪“菊花心”、大黄“星点”、僵蚕“丝腺环”“胶口镜面”。

7.气用鼻子嗅到的特征。

8.味用口尝到的特征。

舌尖-甜,舌根-苦,舌两前侧-酸,舌两后侧-咸。

9.水试指某些药材在水中产生特殊变化或现象的特征。

红花水浸水成金黄色,花色不褪;熊胆仁于水,溶解而盘旋,有黄线下垂至杯底而不扩散;苏木投热水中,呈鲜艳桃红色透明溶液。

10.火试指某些药材火烧发生特殊现象的特征。

还有:磁石召铁、琥珀拾芥、牛黄挂甲等。

10.显微鉴定法:利用显微技术,具备植物(动物)解剖学的基本知识和显微观察与显微描绘的技能,掌握显微制片的基本技术。

包括:组织鉴定、粉末鉴定。

11.理化鉴定:是利用中药中某些化学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物理、化学或仪器分析的手段来鉴定中药的真实性、纯度和品质优劣的方法。

名词解释: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品质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也是一门研究中药的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应用学科)走油:又称“泛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的变化。

发汗:将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

芦头:人参等药材根茎;艼: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芦碗:人参等药材根茎上的茎基残留痕。

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甘草、黄芪。

车轮纹:指药材的断面纹理呈车辐状,如防己。

朱砂点:指具有红色或红棕色的油细胞或油室。

白术、羌活、苍术、木香。

星点:指大黄髓部的异形复合维管束。

其形成层呈环圈状,内侧为韧皮部,外侧为木质部,射线呈星芒状射出。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的花朵状纹理(异形复合维管束,存在于皮层)。

金井玉栏:指某些根类药材断面浅棕黄色的形成层环与类白色的皮部,如桔梗。

后生表皮:表皮死亡脱落由微木栓化的外皮层细胞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表皮。

后生皮层: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称为后生皮层。

次生皮层:比较发达的数列栓内层细胞。

晶鞘纤维:是纤维束外侧包围着许多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所组成的复合体的总称。

这些薄壁细胞中,有的含方晶、有的含簇晶,有的含石膏结晶。

错入组织:种皮和外胚乳的折合层,不规则地错入于内胚乳中形成镶嵌状的组织,称之为错入组织。

罗盘纹:商陆切面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纹。

过桥:黄连根茎的光滑节间部分。

珍珠疙瘩: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

蚯蚓头:防风根头部的明显密集的环纹。

扫帚把:南柴胡、防风等药材主根上残留的叶柄残留物。

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

云头:白术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

鹤腿:白术向下渐细或留有一段地下茎。

起霜:茅苍术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新月形。

鹦歌嘴(红小辫):天麻顶端的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苞。

肚脐眼:天麻自母麻脱落后的圆脐形疤痕。

光辉带:菟丝子等药材栅状细胞中有折光性极强的亮带。

不育顶端:冬虫夏草子座头部光滑部分。

白颈:广地龙全体具环节,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重金属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三十。

镜口胶面:僵蚕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棕色或黑色,有光泽。

翘鼻头: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角形而扁平,吻端向上,习称“翘鼻头”。

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型斑纹17-25个,其“V”型两上端在背中线相接。

连珠斑:蕲蛇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斑点。

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角形深灰色的角质鳞片一枚。

剑脊:乌梢蛇脊部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

银皮(云皮):麝香内层皮膜不透明呈棕色,内含颗粒状及粉末状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及脱落的内层皮膜。

乌金衣:牛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挂甲:取牛黄加清水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色。

“合把”:羚羊角除顶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

乌云盖顶:羚羊角嫩枝顶端多为黑棕色。

羚羊塞:羚羊角基部横截面类圆形,直径3——4cm内有长圆锥形觉角柱称骨塞。

通天眼:羚羊角上部无骨塞部分中心有一条略成扁三角形的细孔直通角尖。

当门子:为雄麝体下腹部腺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气香强烈而特异,呈不规则球形或颗粒状。

发汗:将某些药材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蒸煮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外溢,药材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这种方法习称“发汗”。

林下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又称:林下参,习称:籽海、重点药材的鉴别1、人参:为五加科植物,(1)商品:①生晒参:直接晒干,如不除去支根晒干,则称“全须生晒参”。

②红参:蒸后晒干或烘干,称普通“红参”,其中芦长、体长(大于8.3cm)、带有较长支根者,称“边条红参”,支根及须根,称“参须”。

③白参(糖参):取洗净的鲜参,置沸水中烫3-7分钟,取出,用针将全体扎刺小孔,再浸入浓糖液中2-3次,每次10-12小时,取出干燥。

(2)粉末,淡黄色(生晒参)或红棕色(红参)。

①树脂道碎片易见,内含黄色块状分泌物;②草酸钙簇晶,棱角锐尖;③导管多网纹或梯纹;④淀粉粒众多。

(3)含量测定,HPLC测定,人参皂苷Re+Rg1≥0.30%,Rb1≥0.20%,高丽参与人参只是生长环境不同。

2、大黄:(1)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

(2)性状:根茎呈类圆柱形或块片状,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去外皮者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锦纹),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气清香,嚼之粘牙,有沙粒感。

(3)粉末:①草酸钙簇晶多而大,棱角大多短钝;②导管多为网纹,非木化;③淀粉粒甚多。

(4)成分:①有理蒽醌衍生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②结合性蒽醌衍生物:游离蒽醌类的葡萄糖苷或双蒽酮苷,系大黄的泻下成分;③鞣质类,为收敛成分;④大黄苷,亦为泻下成分。

(5)含量测定:HPLC测定,含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总量不得小于1.5%。

(6)荧光区别大黄与土大黄,土大黄365nm紫外灯下显持久亮紫色荧光。

3、黄连:(1)来源: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2)商品规格:通常分为味连、雅连和云连3种规格。

味连①多集聚成簇,形如鸡爪。

②表面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隆起、须根,有“过桥”。

③质硬,断面皮部橙红色,木部鲜黄色,放射状排列;④味极苦;⑤石细胞在皮层,中柱鞘。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过桥长,石细胞在髓部。

云连多为单枝,细小。

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少过桥或无过桥,无石细胞。

(3)粉末:味连黄棕色或黄色。

①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或近多角形黄色,壁厚,壁空明显;②中柱鞘纤维黄色,纺锤形或梭形,壁厚;③木纤维较细长,壁较薄,有稀疏点状纹孔;④鳞叶表皮细胞长方形,壁微波状弯曲,或作连珠状增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