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紫阳地质环境概况

紫阳地质环境概况

紫阳地质环境概况第一节地形地貌紫阳县地处秦巴山区,地形地貌轮廓呈现三山两谷一川特征。

汉江、任河将全县分为大巴山区、米仓山区和凤凰山区,山脉走向呈北西—南东向,凤凰山东部有蒿坪川道。

境内万山重叠,地势南高北低。

从地貌上可划分为河谷阶地区、低山区(海拔<1000m),中山区(海拔1000—1800m),高中山区(海拔>1800m)。

河谷阶地区:面积4.6km2,占全县总面积0.22%。

由于河流侵蚀作用强烈,仅在汉江、任河及蒿坪川道谷地两岸局部地段见到残留古阶地。

海拔多在500m以下,阶地长不足1000m,宽100m左右,高度一般为80m左右,厚度2—21m左右。

因分布于河谷岸边,受河水暴涨冲蚀和浸泡,常成为堆积层滑坡软弱带,在大雨诱发下形成岸边小滑坡或岸塌、岸崩。

低山区:面积825km2,占全县总面积37.43%。

主要为汉江、任河等河流两岸地区,海拔573.99—1000m,大部分在800m以下,山势低缓,切割深度一般400m左右。

任河及主要支流两岸,坡度超过35°。

在连阴雨、暴雨诱发下,常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成为地质灾害高发区和重灾区。

中山区:面积1261km2,占全县总面积57.22%。

主要为西部的白鹤—潦原和中南部的双桥—界岭地区,海拔1000—1800m,流水深切多呈“V”型狭谷、谷中谷、悬谷。

切割深度600—1000m,以谷狭坡陡山峰尖峭为特点。

耕地多在1500至1700m 以下,1800m以上为森林区。

由于开垦耕作,人类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频发。

高中山区:面积114km2,占全县总面积5.17%。

主要为东南部一带,海拔1800—2522m,切割深度600—1200m,坡度35°—50°。

多悬崖、尖峭险峰及狭窄沟谷。

区内中山、高中山区沟谷发育,地形陡峻,构造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使岩体破碎,具山大、沟深、坡陡特点。

适宜的地形条件加之充沛降雨量,常发生泥石流灾害。

第二节气象与水文紫阳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特点。

气温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各地差异明显,大巴山区、米仓山区和凤凰山区气温低;任河、汉江河谷及蒿坪川道气温高。

多年平均气温15.1°C,极端最高气温 41.3°C(1966年7月20日),极端最低气温-7.6°C(1975年12月12日)。

区内降水具明显差异性,各地区降雨分布不均。

南部大巴山区、米仓山区多于北部凤凰山区。

据区内降雨量等值线图获知,西南部山区平均降雨量1175mm,北部山区平均降雨量1025mm。

区内降雨与时间关系密切,首先表现在年际降雨量变化大,洪涝灾害时常发生。

多年平均降雨量1101.0mm,多年最大降雨量1981.2mm(1971年),多年最小降雨量623.2mm(1999年)。

其次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平均,其中夏、秋两季月平均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90.01%。

月平均降雨量最多月份为7—9月,最小月份为12月。

多年月平均降雨量4月以后逐月增加,7月份平均降雨量为最高(183.6mm),8月份以后月平均降雨量逐月减少,12月份月平均降雨量达到最低。

紫阳县降雨常以连阴雨、暴雨形式降落,暴雨、连阴雨相伴产生是区内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主要诱发因素之一。

因此区内地质灾害均在夏、秋两季集中发生。

区内连阴雨以中期(指连续降雨10—15天,过程降雨量≥40mm)为主,占连阴雨总次数75%;短期(是指连续降雨5—9天,过程降雨量≥40mm)为次,占连阴雨总次数22.5%;长期(指连续降雨≥16天,过程降雨量≥40mm),仅占连阴雨总次数2.5%。

据区内1960—2000年逐月降雨量资料统计,连阴雨平均每年出现4.2次,一年之中连阴雨出现在4—10月,占连阴雨次数82.5%。

其中以7—9月发生次数最多,天数最长,降雨量强度最大,危害也极严重。

2000年区内连阴雨次数为11次,集中发生在6月3次,7月2次,8月3次,9月1次,10月2次。

6月至7月中旬累计降雨量515.2mm,为紫阳县置县488年有气象记载降雨量之首。

2000年7月11日至14日,紫阳县城降雨量122.1mm,高滩镇降雨量182.0mm,绕溪双河口降雨量188.0mm,毛坝镇降雨量297.0mm。

毛坝、盘厢河、珠溪河一带暴雨强度最大(见图1—5)。

2000年7月13日暴雨中心的联合、毛坝、瓦庙,发生大范围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有些是毁灭性的,造成联合乡死亡59人,毛坝镇死亡33人,瓦庙镇死亡71人。

依据中国气象局大暴雨规定,大暴雨预报评分标准,陕南任一区域内一站,日降雨量≥100mm,或二站≥50mm时为一次暴雨,据此规定紫阳县暴雨特征如下:1.年际特征据1958—2000年降雨量资料,日最大降雨量>200mm以上发生2次,分别为1978年7月2日,降雨量210.8mm;2000年7月13日,降雨量210.4mm。

特大暴雨21年发生一次,区内平均每年暴雨出现7.7次。

2.年内特征区内暴雨始于6月,终于10月。

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四个月暴雨次数占暴雨总次数95%。

7—9月为暴雨高频、高值期,同时也是区内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期。

3.地域特征紫阳县暴雨、特大暴雨发生频率在安康市为最高。

本区位于米仓山脉偏南气流迎风坡一侧,大、小河谷地区受喇叭口辐合气流影响,致使区内西南部降雨量高于北部。

区内连阴雨、暴雨多在7—9月发生,由于时间短、高强度降雨来势猛,降雨量特大,雨水来不及下渗,斜坡面流速度快,在植被差的地区地表径流冲蚀带动作用下,形成坡面泥石流。

最终汇积成沟道泥石流,淤积河床,冲毁桥梁、河堤、公路和村庄、农田、堰渠,造成极其严重灾害和损失。

二、水文区内河流均属汉江水系。

汉江发源于汉中西部宁强县,流经汉中、安康,东流湖北注入长江。

境内流长75km,流经汉王、金川、焕古、城关、洞河等乡镇。

区内江面狭窄,两岸阶地极少,悬崖陡壁比比皆是。

境内主要支流:1.任河:任河为汉江一级支流,源于重庆市城口、巫溪,于本县麻柳、青荆交界入境后折向北东,流经麻柳、青荆、毛坝、高滩、芭蕉、向阳等乡镇,在县城南汇入汉江。

境内流长56.9km,河床狭窄,河面宽度100—150m,沿岸是本县茶叶、篦麻、生漆集中产地。

2000年7月13日特大暴雨,洪峰流量4000m3/s,洪水最高水位比1983年洪水位高出3m。

其主要支流如下:(1)渚河:任河最大支流,源于镇巴县星子山东坡,入境后在红椿镇汇合于长32.7km的小水河后在瓦房店流入任河。

境内干流长度27.4km。

(2)权河:源于大巴山北坡,流经高桥,于权河口入任河。

流长28km,流域面积120.85km2。

(3)盘厢河:源于大巴山脊干沙坝,贯穿联合乡,曲流21.7km,有“百里盘河十八弯,七十二道脚不干”之说,流域面积55km2。

(4)珠溪河:源于镇巴县星子山,在本县内竹园与瓦庙河汇流,流经瓦庙、毛坝后汇入任河。

全长41.11km,流域面积161.69km2。

(5)麻柳河:源于镇巴县星子山,入县境后与紫溪河、青岩溪合流后,于唐家大湾汇入任河,干流长33.41km,境内流域面积102km2。

(6)绕溪河:源于大巴山脊干沙坝,纵贯绕溪乡,在高滩入任河,全长25km,流域面积72km2。

较小支流有青石板河、渔溪河、竹瓜溪、黄瓜溪等(图1—6)。

2.汝河:源于大巴山北坡,流经六河、双桥、苗河3乡镇,于洞河镇入汉江。

干流总长度51.9km,流域面积262.75km2。

3.洞河:位于汝河东侧,流经界岭、斑桃、洄水3乡镇,于洞河镇汇入汉江。

源头在大巴山脊五个包,境内流长61.9km,流域面积532km2。

沿岸有斑桃,洄水2镇。

4.林本河:源于凤凰山南坡,流经双安、汉王2乡镇,干流总长35.3km。

于金川乡三元沟口汇入汉江。

沿岸地势开阔平缓,为本县水稻、蚕茧集中产区。

5.蒿坪河:源于凤凰山炮台梁北坡滴水崖,流经蒿坪镇,在大竹园汇入汉江。

境内干流长11.4km,流域面积100.8km2。

6.绵鱼河:源于米仓山北坡分叉于东木乡王家河和城关镇尖山沟。

西段称东七元河,东段为五郎河。

干流长19.95km,于椿树垭向西流入汉江,流域面积64km2。

7.沔峪河:为断层形成的河流。

源于蒿坪镇明垭子,流经蒿坪、双安2乡镇,由东向西流入汉江。

干流长18.86km,流域面积51km2。

境内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下游为安康水库淹没区,沿岸斜坡、凹槽堆积层滑坡发育。

第三节地层与地质构造一、地层本区位于扬子准地台沉积区与秦岭地槽沉积区过渡带。

西南部为大巴山地层属扬子地层沉积区;中部为高滩—兵房街地层区和北部紫阳—平利区属南秦岭地层区。

区内地层从震旦系至侏罗系均有出露。

特别是与地质灾害有关的寒武、奥陶、志留系地层更是广泛出露,现就本区主要地层分述如下:(一)沉积岩1.震旦系(Z)西南部分布于紫黄和麻柳坝一带。

地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出露宽度约6km。

与下寒武统为整合接触。

岩性主要为下统(Za)紫红、黄绿色凝灰岩,夹灰质砂岩、砾岩和页岩;陡山沱组(Zbd)紫红色条带状页岩、灰质岩页;灯影组(Zbdn)硅质灰岩为主,夹白云质灰岩。

中部出露极少,仅沿饶峰—麻柳坝断裂北侧分布,出露宽度约3km,与下寒武统鲁家坪组为整合接触。

岩性与下统(Za)相同。

北部仅在本县东北一带零星出露,属牛背山背斜南翼的延伸部分。

岩性为耀岭河群(Zayl)斜长玢岩、凝灰岩、凝灰砾岩层。

2.寒武系(∈)西南部分布于紫黄和麻柳坝一带。

出露宽度较小,与奥陶系为整合接触。

岩性为石牌组(∈1s)页岩、灰岩为主,局部夹泥质灰岩;石龙沟组(∈1sh)泥灰质岩夹页岩;大寨沟组(∈2d)白云岩和紫红色粉砂岩为主。

中部主要分布于高滩—铁佛寺—松树梁以南地区,出露宽度约12km左右。

岩性为鲁家坪组(∈1l)炭质板岩、炭质页岩为主,夹硅质岩和泥灰岩;箭竹坝组(∈1j)微粒灰岩夹泥灰岩;毛坝关组(∈2m)泥灰岩夹石灰岩;八卦庙组(∈2b)微粒灰岩夹泥灰岩及中统(∈3)泥灰岩、页片状灰岩,夹炭质岩。

3.奥陶系(O)西南部分布范围较小,仅见于麻柳镇赵里溪一带,出露宽度不足100m,与志留系呈整合接触,厚仅46m。

岩性主要为黄绿色页岩夹灰岩。

中部主要分布于权河口—双河塘以南至铁佛寺断裂以北地区,出露宽度约8km,与志留系呈整合接触。

岩性主要为任河组(O1r)、权河口组(O1q)灰岩、泥质板岩夹灰岩。

北部分布于焕古—县城一带,宽度11km左右,由于受构造影响而缺失底部。

岩性为焕古滩群(O1hn)炭质板岩与泥灰岩互层、千枚岩为主与灰质千枚岩互层夹泥质灰岩。

4.志留系(S)西南部主要分布于麻柳镇赵里溪,出露宽度约500m,与二叠系为平行大整合接触,厚412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