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乌梅丸

乌梅丸

乌梅丸
《伤寒论。

【组成]乌梅三百枚(30g)细辛六两(3g)干姜十两九g)黄连十六两六g)当归四两
(6g)附子炮,去应,六两六g)蜀椒炒香,四两(五g)桂枝六两(6g)人参六两(6g)黄柏六两
六g)
【用法) 上十昧,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即酸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
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处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九(6g八日三
服,稍加至二十丸。

禁食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1蛔厥证。

腹痛时作,心烦呕吐,时发时止,常自吐蛔,手足厥冷。

亦治久痢久泻。

【方解1本方治证为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

蛔虫喜温而恶寒,蛔虫寄生肠内,因其胃热肠寒,不利于蛔虫生存,则扰动不安,不时上窜胃中,故腹痛,烦闷/吐,甚则吐出蛔虫。

由于蛔虫起伏无时,故腹痛与呕吐时发时止。

痛甚则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四
肢厥冷发为蛔厥。

证属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调,温脏安蛔之法。

柯琴说:“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取其酸能安蛔;使蛔静而痛止,为君药。

蛔动因于
胃热肠寒,蜀椒、细辛味辛性温,辛可伏蛔,温能温脏祛寒,共为臣药。

黄连、黄柏味苦性寒,
苦能下蛔,寒能清胃热。

附子、桂枝、干姜皆为辛热之品,既可助其温脏祛寒之功,且辛可制蛔2当归、人参补养气血,扶助正气,且合桂枝,养血通脉,调和阴阳以解四肢厥冷,均为佐药。

蜜甘缓和中,为使药。

综观全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共奏温中清热,安蛔补虚之功。

因方中乌梅酸涩,可涩肠止泻;黄连、黄柏苦寒,能清热燥湿止痢;附于、干姜、桂枝*]h
椒、细辛皆温热之品,可温肾暖牌而助运;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而扶正。

诸药相合,还具有温中补虚,清热燥湿止痢之功。

因此,对于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泻、久痢亦可奏效。

【运用1
1.本方主治上热下寒之蛔厥证。

以腹痛时作,烦闷呕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为证治要点。

久泻、久痢属寒热错杂,正气虚弱者,亦可用之。

2.本方以安蛔为主,杀虫力较弱,临床运用时可酌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槟榔等以
增强驱虫作用。

若热重者,可去附于、干姜;寒重者,可减黄连、黄柏;无虚者,可去人参、当
归2呕吐者,可酌加吴英、半夏以和胃降道而止呕;腹痛甚者,可酌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气止痛;便秘者,可酌加大黄、摈榔以泻下通便。

3.胆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慢性肠炎、慢性菌痢等属寒热错杂而正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附方]
1.理中安蛔汤以万病回春时人参七分(二g)白术一钱三克)茯苓一钱三g)川楝三
分三g)乌梅三分六g)干姜炒黑,五分二克水煎服。

如合丸,用乌梅浸烂,蒸熟(去核)捣如
泥,入前药末,再捣如泥,每服十丸(3g人米汤吞下。

功用:温中安蛔。

主治:蛔虫腹痛。

便
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

2.连梅安蛔汤郊通俗伤寒论>>胡黄连一钱三g)川楝炒,十粒二克白雷丸三钱九g)
乌梅肉二枚(五g)生川柏八分(2g)尖槟榔磨汁冲,二枚(或切片随药入罐煎,10
g)水煎,一剂煎三
次,早晨空腹时服两次,下午空腹服一次。

功用:清热安蛔。

主治:虫积腹痛。

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或烦躁,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红,脉数身热等症。

乌梅丸、理中安蛔汤、连梅安蛔汤三方均为安蛔驱虫之剂,均可治疗蛔虫证,但因蛔虫证的病机不同,制方亦各异。

乌梅九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蛔厥重证,故方中寒热并调,邪正兼顾,以温下寒为主,兼清上热而安蛔;理中安蛔汤属中焦虚寒之蛔虫证;故方中以温阳祛寒而驱蛔;连梅安蛔汤是肝胃热盛之蛔虫,故方以清降肝胃之热兼而驱蛔。

【文献摘要]
<<古今名医方论》柯韵伯日:“火旺则水亏,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
也2木盛则克土,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饥则胃中空虚,蛔闻食臭出,故吐蛔。

仲景立方,皆
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风木耳。

<<洪范》日:本日曲直作酸。

<<内经》日:木生酸,酸入肝。

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2配黄连泻心而除疼,佐黄柏滋肾
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所养,是固其本;肝欲
散,细辛、干姜辛以散之;肝藏血,桂枝/归引血归经也;寒热杂用,则气味不和,佐以人参,调其中气;以苦酒渍乌梅,同气相求;蒸之米下,资其谷气;加蜜为九,少与而渐加之,缓则治
其本也。

蛔,昆虫也,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故药亦寒热互用,且胸中烦而吐蛔,则连、柏
是寒因热用也。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信为化虫佳剂。

久利则虚,调其寒热,酸以收之,下利自止/
临床报道:用乌梅汤治疗胆道蛔虫症2科例,治愈率为97.6% ,有效率为100领。

225例
分为偏寒型、寒热错杂型、偏热型,均采用乌梅汤加减治疗。

偏寒型,用乌梅15~30g,槟榔、
川楝于各十五克,花椒、桂枝、熟附子各六克,细辛、干姜各三克,小儿酌减; 寒热错杂型,上方加
黄柏九g,桅于九g,黄连6g;偏热型;照寒热错杂型去桂枝、附子、干姜、细辛,均获满意疗效
(湖南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资料选编,1971:1.
实验研究:乌梅九具有抑制蛔虫的活动,麻醉蛔虫,使其失去吸肠壁的能力;能促进肝脏分泌胆汁,改变胆汁的PH值;能明显扩张奥狄氏括约肌(福建中医药, 1960;6:29. 还能
促进胆囊收缩,且加大乌梅剂量时此作用更为明显,单味药不如复方作用大(中成药研究,1986;3:33)。

【方歌1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清上温下又安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