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的设计
瓷器
•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 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 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 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 唐代的越窑、宋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 瓷窑系。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
• 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黄河在其流 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 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 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 黑陶烧制中能产生 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
• 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 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 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 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 装耳、环、鼻、腿等配件。
•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 烧造。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 重要地位。
• 唐代的陶瓷业,技术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陶瓷的产量 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整个制瓷业技术的提高和改 进,出现了大量瓷窑,而在所有的窑口中,以南方烧制青 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 推崇,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越窑的青瓷和邢 窑的白瓷代表了当时瓷制品的最高水平
•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
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
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溶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
记录。
•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
存的纹饰组合形式。
马家窑文化
• 在甘肃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新石 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早在20世纪20年 代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发现。
• 马家窑的彩陶多为红陶,分有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彩绘 幅面很大,许多泥质细陶往往口沿、外壁都绘有花纹,还 盛行内彩,纹饰绘于器物内壁。
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
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人面鱼纹彩陶盘
• 这是半坡类型彩陶盆, 以简洁的点线面构成关 系,勾画出了完整的构 图形式。用斜线破面, 用直线进行分割,使得 画面疏密对比关系活现
于眼前。
• 庙底沟彩陶
•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主要有盆、碗、罐等。
• 由于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仰韶文化必须分类加以区别,主要 有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
• 半坡彩陶
•
最早发现于西安半坡,距今有七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
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
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
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黑陶
•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四千多年,是 黄河中下游原始文化的杰作。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者 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 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 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
•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 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陶器
•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 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 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 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 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 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 装饰手法。
• 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 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 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
•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 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 “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 初停烧,是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早期和中期也有类似半坡的葫芦形瓶。
•
庙底沟彩陶比半坡成熟得多。点、线、面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配得当,空间疏朗明快。曲面之间,穿插活泼的
点和线,使纹样节奏鲜明,韵律感很强。二方连
续的组织结构,是节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较强
的音乐效果。这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闲静的心态
• 庙底沟类型彩陶盆纹饰, 是以曲线弧形面纹重构 组合,配以点线的构成 关系,形成的单元纹饰 形式。在此图中,点和 弧型纹都是以面的形式 出现的。点代表太阳, 弧型纹象征着月亮,表 述着日月轮回、交替往 复、互为对应、互为依
•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 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 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 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 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 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 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 动物、植物、诗文等。
青铜器
•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 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 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 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 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 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 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 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 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 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瓷器 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 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 它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 纹饰而著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比拟,其烧 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 。宣德官窑青花,在中国陶瓷发展 史中据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 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惟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 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轨制的完备 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