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16-2017学年高二化学寒假作业试题3-4
第三天化学作业
1. 已知25℃、101 kPa时:4Al(s)+3O2(g)===2Al2O3(s),ΔH=-2 834.9 kJ·mol-1;4Al(s)+2O3(g)===2Al2O3(s),ΔH=-3 119.1 kJ·mol-1。
已知该题中Al与O2的反应中ΔH=-2 834.9 kJ·mol -1表示的意义为4 mol Al(s)与3 mol O
2(g)反应,生成2 mol Al2O3(s)放出的能量为2 834.9 kJ。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高,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C.O3比O2稳定,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D.O2比O3稳定,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2. 下列事实能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来解释的是 ( )
A.镁和锌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镁产生H2的速率快
B.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NO2,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C.用加热的方法可以将水中溶解的O2和N2赶出
D.面粉加工厂内充满粉尘,遇火易发生爆炸
3. 下列关于原电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锌、铜、CuSO4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质量减轻,正极质量增加
B.在铁、铝、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电子由铁片通过导线流向铝片
C.在锌、铜、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中,当电池工作时,硫酸根离子向正极移动
D.在镁、铝、稀NaOH溶液组成的原电池中,镁是负极,铝是正极
4. 下列装置能形成原电池且灵敏电流计发生偏转的是 ( )
5. (多选)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
A. 增加C的量
B. 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C. 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
D. 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体积增大
6. 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
家长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 签字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装置
部分实验现
象 a 极质量减小b 极质量增加 b 极有气体产生c 极无变化 d 极溶解c 极有气体产生 电流从a 极流向d 极 A. a>b>c>d B. b>c>d>a C. d>a>b>c D. a>b>d>c
7. 氢镍电池是近年开发出来的可充电电池,它可以取代会产生污染的铜镍电池。
氢镍电池的总反应式是
12H 2+NiO(OH)充电放电
Ni(OH)2。
根据此反应式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电池放电时,电池负极周围溶液的c
(OH -)不断增大
B. 电池放电时,镍元素被氧化
C. 电池放电时,氢元素被氧化
D. 电池放电时,H 2是负极
8. 下列对可逆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 .SO 2+Br 2+2H 2O===H 2SO 4+2HBr 与2HBr +H 2SO 4(浓)===Br 2+SO 2↑+2H 2O 互为可逆反应
B .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可逆反应
C .SO 2与过量的O 2发生反应2SO 2+O 2催化剂△
2SO 3,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最终SO 2全部转化为SO 3 D .2 mol SO 2与氧气完全反应生成2 mol SO 3,放出Q kJ 的热量,那么2 mol SO 3完全分解生成SO 2与O 2应吸收Q kJ 的热量
9.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以检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实验中发现,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由此可以判断(a)中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b)中温度降低,由此可以判断(b)中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
(2)铝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第四天化学作业
1.设C +CO 2高温
2CO(正反应吸热),反应速率为v 1;N 2+3H 2催化剂高温、高压2NH 3(正反应放热),
反应速率为v 2。
对于上述反应,当温度升高时,v 1和v 2的变化情况为 ( )
A. 同时增大
B. 同时减小
C. v 1增大,v 2减小
D. v 1减小,v 2增大
2. 把6 mol 气体A 和5 mol 气体B 通入容积为4 L 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3A(g)+B(g)2C(g)+x D(g)(正反应放热),5 min 达平衡,此时生成2 mol C ,测得D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1 mol·L -1·min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A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 mol·L -1·min -1
B .恒温下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C 和
D 的生成速率相等
C .降低平衡体系的温度,逆反应速率变小,正反应速率增大
D .B 的转化率为25%
3.
某反应进行过程中,各物质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 、D 是生成物
B .反应的方程式为2A +B=====D 2C
C .2 min 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D .该反应不是可逆反应
4. 根据下列事实:
(1)X +Y 2+=X 2++Y (2)Z +2H 2O=====冷Z(OH)2+H 2
(3)Z 2+的氧化性比X 2+
弱
(4)由Y 、W 电极组成的原电池,电极反应为W 2++2e -=W ,Y -2e -=Y 2+可知X 、Y 、Z 、W 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
A. XZYW
B. ZWXY
C. ZXYW
D. ZYXW
5. 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
铁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无处不在,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的金属。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将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有铜析出
(2)铁、铜和氯气反应分别生成FeCl 3和CuCl 2
(3)足量的铁粉和铜粉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分别生成FeSO 4和CuSO 4
(4)将铜片置于FeCl 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5)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6)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浓硝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无气泡产生以上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有 ( )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6. 将2.5molA和1.25molB通入容积为1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经5s达到平衡状态。
3A(g)+B(g)p C(g)+2D(g),生成0.5molD,又知C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mol/(L·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A的转化率为20% ②B的转化率为25%
③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mol/(L·s)④方程式中p=2 ⑤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mol/(L·s)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⑤
7. 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当m、n、p、q 为任意整数时,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
①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
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④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⑤反应速率v(A)∶v(B)∶v(C)∶v(D)=m∶n∶p∶q
⑥单位时间内m mol A发生断键反应,同时p mol C也发生断键反应
A.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 D.①③④⑥
8. 已知:①1 mol H2分子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436 kJ的能量,②1 mol I2蒸气中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151 kJ的能量,③由H原子和I原子形成1 mol HI分子时释放299 kJ的能量。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I2蒸气比H2分子稳定 B.2 mol HI(g)发生分解反应吸收11 kJ热量
C.HI与NaOH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D.0.5 mol H2(g)与0.5 mol I2(g)完全反应释放出5.5 kJ热量
9.(1)把一块纯净的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可观察到锌片逐渐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平行地插入一块铜片(如下图甲装置所示),可观察到铜片上________(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若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如下图乙装置所示),可观察到铜片上________(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
(2)用导线将电流表的两端与溶液中的锌片和铜片相连(如上图丙装置所示),观察到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从上述现象中可以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一些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锌片上的电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