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D卷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D卷

人教版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7题;共14分)1. (2分)下列各句中,所引古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 贾爷爷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了还不想着颐养天年,而是去山区兴办企业,带动当地人民脱贫致富。

B . “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自从富春江两岸实施了“亮灯工程”,火树银花的夜景总是给游客带来惊喜。

C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祝愿远行求学的你,克服成长路上的困难,学业进步,早日实现心中的梦想。

D . 在中秋佳节这个特殊日子,归国探亲的旅法华侨用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来表达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

2. (2分)写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判定有误的是()。

A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比喻 )B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反问 )C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对偶)D .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设问)3.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当的一项是()A . 消息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包括标题、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五部分。

B . 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是每一则消息都必不可少的。

C .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均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

D . 《别了,钞票上的民族文化》选自《新闻作品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略有改动。

4.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 . 《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C . 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D . 古代的别称都很固定,如“桑梓”指家乡,“社稷”指国家,“伉俪”指朋友,“布衣”指百姓,等等。

5. (2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 . 课文《三峡》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校证》,此书只记载了南方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 .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人也并称“三苏”。

C . 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学者钱钟书认为其成就可与《水经注》中的写景段落相提并论。

D .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6. (2分)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 在科举考试中,殿试为国家级考试,由皇帝主考,录取分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或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B .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孔子曾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 . 曹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进取者,也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中的好父亲。

D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纪传体通史《史记》的高度评价。

7. (2分)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 作者对中举前后的范进饱含同情,但又看不起他的卑微懦弱、逆来顺受,嘲笑他热衷功名利禄以至麻木不仁。

B . 作者刻画的胡屠户是一个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不堪的市侩形象。

C . 文章揭露了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世态的炎凉和政治的黑暗,更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D . 从“张乡绅拜会范进”可以看出张乡绅为人热诚、友好、大方的特点。

二、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5分)8. (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在大军横渡长江中,我们认识了拥有锐不可当的气概的人民解放军;在《“飞天”凌空》中,吕伟跳水时(xiāo)洒、轻盈的身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浩(hàn)的大海上,舰载战斗机一着惊海天的壮举,让我们记忆犹新;在《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中,为纪念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者,我国举行公祭仪式,提醒人们________记历史、珍爱和平……(1)根据拼音写汉字。

xiāo hàn________洒浩________(2)给文中横线处选择合适的汉字。

()A . 铭B . 茗(3)文中划线字“着”的正确读音是()A . zhāoB . zhuóC . zháo三、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9. (7分)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

(杜牧《赤壁》)(3)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4)李白《行路难(一)》一诗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着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请把王维的《使至塞上》默写完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四、诗歌鉴赏 (共2题;共12分)10. (2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11. (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 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 .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 .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

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 . 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课内阅读 (共2题;共22分)12. (1分)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②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③每至晴初霜旦 ________④负势竞上________13. (21分)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乙)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③ ,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④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注释】①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

②重死:看重死亡,即不轻易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事。

③舆:车子。

④陈:陈列。

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 武陵人/捕鱼为业B . 遂与外/人间隔C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 .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下面加下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 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B . 便舍船屋舍俨然C . 甘其食食之不能尽其材D . 安其居安知鱼之乐(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渔人甚异之。

(翻译: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理解:“异”写出了渔人为桃源中安宁平和景象感到惊异的心情。

B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老人和小孩并不只顾自己快乐。

)理解:从老人和小孩的“怡然自乐”反映出桃源中人的精神状态之佳。

C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理解:交代了桃源中人来此地的原因,也为下文的“皆叹惋”做铺垫。

D .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翻译: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

)理解:“小国”中用不着“舟舆”,是因为战乱不断,无法使用。

)(4)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甲(乙)两文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请找出两文中理想社会的一个共同点,并试着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看,说说你是否向往这个共同点,为什么?六、名著阅读 (共1题;共10分)14. (10分)名著阅读。

(1)我国古代名著中有许多诗词曲赋,作者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而写出不同风格的诗词曲赋。

《红楼梦》中的《聪明累》有一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其中“卿卿”指的是A________。

《水浒传》中“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这首七绝被叹道“笔墨如镜,奇文突兀”。

作这首诗的人是B________。

《三国演义》中“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写的情节是C________;“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写的情节是D________。

(2)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的作品是《________》,刻画了一位千古女英雄形象。

“咏絮之才”的典故出自我国古代名著《________》。

(3)《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________的一部长篇小说。

下面与这部小说相关的选项有________(多选)。

A.羊脂球B.无人孤岛C.“星期五” D.诺第留斯号E.与野人战斗 F.坚韧意志,顽强生存七、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15. (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关于“工匠精神”的主题阅读材料一:《考工记》成书于战国初期,书中将社会组成概略分为六种: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与妇功,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