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外交报告
《谈中国的国际环境外交之路》
11会展A1丁炳强
中国的国际环境外交之路中国正成为世界格局中越来越重要的一支力量,这其中必然有着中国外交的身影。
通过《国际环境外交》这门课的学习,我了解到外交的丰富内涵,特别是环境外交的很多知识,也深深地体味到环境外交的巨大作用。
环境无小事,而外交发挥的作用也正是我们应当加以重视的。
20世纪60-70年代初期,国际环境外交开始酝酿,兴起。
30-60年代在发达国家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引起了各国有识之士的关注。
这些事件造成的危害触目惊心,在一些学者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下,全球环保运动开始兴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西方发达国家为治理和改善受到严重污染的国内环境而相互展开科技合作,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一些越界的环境纠纷。
双边和区域性的环境外交初露端倪。
同时,中国的国际环境外交之路也正是伴随着世界环境外交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人类环境会议。
联合国成员国政府的代表第一次坐在一起讨论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探讨人类关于环境的权利与义务。
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中国环境外交的开端。
从此,中国也走上了国际环境外交的舞台,并在其中发挥了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日益得到了广大国家的支持与拥护,为我国环境外交事业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周恩来的指示下,中国派出了由国家计委、燃化部、卫生部和外交部共同组成的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
通过此次会议,至少参会人员开始意识到中国也存在环境问题,并得出了“中国城市的环境问题不比西方国家轻,而在自然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远在西方国家之上”的结论。
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转变。
此次会议对推动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和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的召开,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在此过程中,中国环境保护意识也开始觉醒。
这一时期,随着周恩来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开展了更为积极的环保工作,环保重点仍然是“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主要表现如下:
1.出现了成立环保机构的高潮。
在周恩来的关怀下,1971年,国家计委成立“三废”利用领导小组。
这是中央政府成立的第一个环保机构。
1973年1月,又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筹备办公室。
在中央政府的带动下,北京、甘肃、湖北、广东、贵州、河北、河南、辽宁、云南、浙江、湖南、山东等省市新建或重构了“三废”治理利用办公室等环保机构。
若再加上在20世纪60年代设立环保机构的天津、上海、黑龙江和新疆四省市区,到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前夕,已有16个省区市设立了环保机构。
此外,长春、成都、大连、贵阳、南京、武汉、郑州、重庆、襄樊、宜昌等中心城市,也新建或恢复了环保机构。
与此同时,1972年6月,成立了第一个跨省市的环保机构———官厅水库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
随后,又相继成立了关于保护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珠江流域、太湖水系等水域的环保领导小组。
到1973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形成了涵盖中央、省、地市三级行政单位的环保组织网络。
环保机构的成立为现代环保事业的顺利起步准备了重要组织条件,同时,也奠定了区域治理与流域治理相结合的环保基本格局。
当然,由于环保机构基本隶属于同级政府,它们之间还缺乏上下级隶属关系,这是中国环保行政制度化之前所具有的重要组织特征。
2.召开会议研究污染治理问题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中央及部分地方政府曾召开若干会议,专门研究污染治理问题。
1972年卫生部在上海召开了工业“三废”污染问题会议;同年4月,国家建委召开了“烟囱除尘现场会议”。
在中央的带动下,各省市政府在传达会议精神的同时,也专门召开了此类会议。
环保会议的召开,对人们加深对环境污染严重性和环保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推行环保举措,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3.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更为广泛的污染调查环境保护受到更多关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
从中央到地方开展了更为广泛的环境污染调查。
尤其是在中央政府层面,从1972年起,国家卫生部曾组织相关省市对长江水系、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进行了水质污染调查。
这是中央政府组织实施环境状况调查的开端。
在中央的重视下,北京、广西、贵州、山东、浙江、重庆、武汉、保定、长春、兰州、郑州、株洲、佛山等省市也纷纷开展环境污染调查,为人们认识到开展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提供了重要事实材料。
4.环境管理措施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同时”思想在中央政府的文献中首次得到了明确表述。
在1972年6月国务院批转的《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中,提出了“工厂建设和‘三废'利用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要求。
与此同时,北京市和云南省也分别作出了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规定。
“三同时”制度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环境管理手段。
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主要污染点源的限期治理开始出现。
1972年,北京市将位于居民稠密区、群众反映强烈的和平里化工厂、北京铅丝厂等11个工厂含酸、含苯废气的治理,作为限期治理重点项目。
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特别是在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为何要出台这样的行动目标?
“中国政府本着对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在全面考虑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能源消费总量、节能降耗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的基础上,制定了上述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说。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工作,在2007年就颁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到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已经比2005年降低了13%。
经过努力,有希望实现单位GDP能耗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这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亿吨以上,在世界各国中减排量都是非常大的。
中国还在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经过4年努力,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从7.5%,提高到目前的近9%。
通过大力植树造林,中国森林覆盖率已经从18.2%达到了20%。
近年来,我国在环保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环境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时时绷紧这根弦,下决心作出不懈的努力。
回顾我国走过大的环境外交的历程与努力,在这条路上我们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做的:
1.我们要充分发挥国际环境外交在解决全球与区域性和双边环境问题的作用,因为
它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贸易与军事科技的发展变化,同时要努力为自身,为发
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援助,促进国际形势的进一步缓和。
要同过环境外交事务的不
断接触,=使政治上不对话的国家和地区增强相互了解,在保护和治理共同的区
域性环境问题上握手言和,共同合作。
2.要充分认识到国际环境外交的新特点,即外交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外交方式的多
样性,较强的科技性,外交内容的广泛性,外交结果的公益性,灵活应对国际环
境外交的变化。
3.要坚持规范国际环境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归家环境主权原则,国际环境合作
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共有资源共享原则,国际环境损害责任原则,在这些原
则的基础上处理好外交事务的多样化。
4.要充分发挥联合国与环境非政府组织在改善环境,处理外交事务的积极作用。
5.要主动承担责任,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
未来的环境外交之路还有很长,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相信经过我们13亿中华儿女的努力,中国的国际环境外交事业必将会更加顺利,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全人类的地球家园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