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体育地理学要点:1、体育与体育地理学的基本概念2、体育运动形成、发展、演变与空间扩3、体育文化区4、体育文化与环境的关系5、体育运动空间组织和相互作用6、体育景观研究第一节体育与体育地理学一、体育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将体育划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另一种意见认为,体育就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只有身体运动的教育才能称为体育二、体育地理学(一)体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研究体育地域系统的学科(二)体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体育运动形成、发展、演变与空间扩散体育文化区体育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体育运动空间组织和相互作用体育景观研究(三)体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区域性综合性(四)体育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体育地理学与体育学的关系体育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关系第二节体育运动形成、发展、演变与空间扩散一、体育运动形成、发展、演变体育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极其复杂,生产实践说、休闲娱乐说、战争演变说、艺术演变说等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学说受到重视。
在这些学说中,地理环境与体育形成的关系正在被逐渐揭示出来。
(一)体育运动的起源1、体育运动起源的中心4万年前的时期,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时期。
这时期的群体结构中,既存在着人类的初期社会组织形式,也存在着非人类的动物联合体形式,这是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发生、发展,在不同的领域里不断地完善,从而逐步取代直至完全取代动物联合体形式的时期。
在4万年以后的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为人类改造自身的活动提供了基本的内容和形式。
这时的人类活动,对于动物基于本能的自发、随意性身体活动来,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并处于向更高的另一次质变过渡前的量变过程中。
人类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自觉进行的身体活动,为原始的体育形态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影响体育运动形成、发展和演变1、生活与生产劳动•各民族无一不是从原始社会过来的, 众所周知, 在原始社会里,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居住在山区、丛林的每个氏族部落都是靠狩猎、捕鱼、采集等生产活动来维系自己的生存和繁衍, 于是掌握生产技能的活动产生了。
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下逐渐萌芽, 它们既是生产技能的锻炼, 又是人与人之间变相的生存竞争的形式之一。
蒙古族的打布鲁, 就是从古老的狩猎生产活动演变成为现今的投掷活动; 满族的珍珠球就是模仿满族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的; 秋千的起源与原始人类架巢于树上、采集果实及悠荡藤蔓跨过沟涧有关。
2、军事战争•人口的增多需要愈来愈多的生产资料, 一些野蛮的征服民族便愈来愈广泛地利用战争来满足这种需要。
产生于劳动中的一些技能运用到战争中去, 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自远古以来便展开了一连串的诸如血亲仇杀、部落械斗、反抗剥削和民族压迫及抵御外来入侵等军事战争, 军事需要促进了军事体育的产生。
骑马、射箭、摔跤及各种武术在军事活动中的运用极为广泛, 是各民族必须具备的军事技能。
3、民俗、风俗•民族风俗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与各民族的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 而且都非常珍视, 并把它视为神圣的财富。
民族风俗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文化, 除环境和文明之外, 不屈服于其他任何压力, 它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合,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 具有顽强的传承力, 是历史的佐证。
4 宗教宗教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的反映, 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幻想和想象, 出于迷信, 原始人类常用种种形式以图感动自然力量, 在祭祀活动中, 逐渐用舞蹈、竞技、角力来进行祈祷, 娱乐神祗, 祈求庇护, 于是原来用于娱人的歌、舞等, 又用来娱神。
这样兼有体育和艺术双重性质的舞蹈, 就和宗教祭祀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5 消闲娱乐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人类生存的必需, 各少数民族生存环境大多相对比较偏僻、闭塞, 与外界接触较少, 大多处于缓慢发展的自然纯朴的生态环境之中。
生产劳作之余, 同样需要体力与精神的丰富和调节, 以此满足他们生活的基本需求, 各少数民族的许多带有自娱自乐性质的体育活动正是在这种身体和心理的需求下产生而发展的。
例如满族滑冰, 满族及其先民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 冰期长达半年以上, 在他们长期与冰雪接触过程中, 为了适应大自然, 发明了冰鞋、扒犁、拖床等冰上行走用具, 还创造了各种滑冰技术。
满族冰嬉是我国古代冰上溜冰之戏的代表, 是古代冬季冰上运动会。
6、教育活动体育在历史上被认为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最初的原始教育是分不出德育、智育、体育的,而且最初尚未从生产劳动过程中分工出来,原始人类只进行最基本的生产技能的传授。
只有当原始人类为了学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需要成年人对儿童作某些指导,儿童为了掌握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就需要看、听、说、练习,这样便产生了教育,这种教育没有文字与书本,也没有专门人员和场所,就是劳动现场的口耳相传和行动模仿,开始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生产技能和自卫本领。
二、体育运动的扩散(一)体育文化的扩散类型文化的扩散类型可以按引发扩散的原因或机制分类。
但通常的扩散类型是按扩散过程中空间区位的变化过程来分,具有两种类型:比邻扩散和等级扩散。
1、比邻扩散(1)比邻扩散的含义其特征是围绕文化起源地向周围地区扩散,在空间上表现处连续的扩展,这种类型主要受距离因素控制,邻近效应明显。
2、等级扩散(1)等级扩散的含义文化扩散按照一定的等级进行,如城市规模顺序、社会文化层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其决定因素为文化接受者(扩散地)的位势。
(2)等级扩散的案例体育文化的扩散除了受距离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在空间分布上常常表现出多极性和多元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体育文化传播在空间上并不总是连续的,有时也会表现出跳跃性的等级扩散。
第三节体育文化区域分异与整合研究区域性体育运动特征的比较是体育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体育运动的组合方式在区域间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直接关系。
区域间的体育运动既有显著的差别,同时,随着体育交往的不断深入,各区域之间的体育运动相互渗透逐渐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区域内填充着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他们在区域内以一定的方式、原则有秩序地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成为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随着条件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缓慢的,有时又是激烈的,区域文化遭到外来文化和区域内生长出的新文化的冲击,重新衍生出新的文化形式。
区域内的体育运动在这种新文化生长的过程中,同样经受着巨大的冲击。
原有的整体被肢解开来,融进新的内容,重新整合成为新的整体。
这条整合之路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区域整合研究包含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体育运动整合两个层次。
(二)技术风格的区域性技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受民族气质、地理环境、足球传统风格、社会看法、身体条件和主观追求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世界已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流派。
二、体育文化的区划研究区划是地理学的传统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是从区域角度观察和研究地域综合体,探讨区域单元的形成发展、分异组合、划分合并和相互联系,是对过程和类型综合研究的概括和总结。
体育地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根据体育文化的区域差异,划分出不同的体育区。
在我国,体育运动项目繁多,影响体育文化的因素也很复杂,不同体育项目对地理环境的依赖程度又各不相同。
因此,对我国体育文化的区划工作很复杂。
(三)我国体育文化区划结果根据以上原则和指标,可将我国的体育文化区划成3个一级区,8个二级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类具体区域特征加以命名。
并以1984¡ª2004年历届奥运会和1959¡ª2005 年我国十届全运会的金牌分布为标准表,粗略地以强、较强、一般、较弱、弱等5个层次对各类体育文化区的体育总体实力等级进行测定。
(四)各体育文化区评述1、东南沿海体育区包括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香港和澳门七省区。
该区域地处东南沿海,为亚热带、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体育总体实力强,是我国发达的体育区。
该区现代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流行,跳水、举重、体操、羽毛球、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项目占据优势。
其中跳水、举重、体操和羽毛球为奥运会夺冠项目。
2、长江中游体育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六省市。
该区地处长江中游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湖水网密集,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人口稠密,体育总体实力较强。
该区现代体育文化和传统体育文化兼有,尤以游泳、跳水等水上项目和体操、乒乓球等技术性项目见长,这些项目有望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夺冠。
3、长江三角洲体育区包括浙江、上海和江苏三省市。
该区地处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区域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体育总体实力强。
现代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在该区很流行。
优势体育运动项目为游泳、羽毛球、举重、田径等,这些也是冲刺2008 年北京奥运会很有实力的项目。
4、西南云贵高原体育区包括云南和贵州两省。
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地形复杂,气温适中且年较差较小,降雨较多,经济发展较落后,少数民族分布多,体育总体实力较弱。
该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在发展中长跑等运动项目上占有优势。
5、环渤海体育区包括辽宁、山东、河北、北京和天津五省市。
该区地处环渤海地区,为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冬寒夏热,四季分明,经济水平较高,人口稠密,体育总体实力强。
该区现代体育文化流行,以田径、足球、篮球、柔道、摔跤、射击、举重、帆船、帆板等为优势体育运动项目。
6、东北体育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
该区地处我国东北,地形表现为三面环山、平原中开,气候为中温带、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最明显表现为冷湿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少数民族分布较多。
体育总体实力较强,在第三届和第四届全运会上成绩名利前茅,但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滞缓,体育实力也相应有所落后。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该区较流行,滑雪、滑冰和田径等项目在全国占有优势。
7 中原体育区包括河南、山西、陕西三省。
该区域地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气候为典型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但近年来体育总体实力一般。
该区有着古老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武术等。
现代体育项目在田径、自行车、跆拳道、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占有优势。
8 西北体育区包括宁夏、甘肃、新疆三省区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该区域地处我国大西北地区,地形以草原、戈壁、荒漠和沙漠等为主,气候干旱,经济发展落后,人口稀少,少数民族分布较多,体育总体实力较弱。
该区有悠久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摔跤、射箭、骑马等项目上占有优势。
9 青藏体育区包括青海和西藏两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