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育史概论

体育史概论

体育史学概论(讲课提纲)
一、无用之用的学科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是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

”(《庄子山木》)
1、历史、历史学、中国史学传统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

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9页)“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

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页)什么是历史:王维国的解释——胡适的认识——国外的几种认识:“历史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历史就是伟人的日记”;“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题交谈”;“历史就是残酷的女神”。

我们在日常所讲的“历史”具有多重含义,它既有客观存在,又有人们记录的反映。

《现代汉语词典》对“历史”作了如下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过去的事实;过去事实的记载;指历史学科。

历史:就其本身而言,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

它包括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历史学一般研究的是人类的历史。

体育史是体育发生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历史研究的一个专门方面,属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范畴。

(简言之:过往人类的言行)历史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即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本身的学科。

历史学不仅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客观地记叙历史的具体事实与现象,同时又要深刻地阐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求探索社会历史发展的规
律。

体育史学即是一门研究、记叙体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体育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中国史学传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史官的故事、唐太宗与魏征、司马光与资治通鉴、毛泽东与历史(实事求是、以史为鉴、为现实服务)“认识过去是为了照明未来”(鲁迅)
2、无用而大用的学问(气质、智慧、方法)
a、关于人类毁灭的说法(文化力);
b、“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知识的积累问题,文化修养);
c、历史的智慧,势与识的关系、势与理(规律)的关系、理与识的关系,(认知能力)(“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历史给我们了一个参照系,可以给人一个很高的起点;
d、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教人如何看问题、如何从现象认识本质,科学精神)
“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

(李大钊)
二、中国体育史学发展大略
1、1949年以前体育史研究回顾
《角力记》问世于公元9世纪后期(约960 左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一部体育史专著。

该书记叙了“角力”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评判了角力的作用,批评了世人对角力的偏见。

——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是1919年郭希汾在讲课的基础上整理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部按照现代体育运动分类的体育史专著。

该书比较系统地整理了我国古代有关体育活动的内容,辑录了不少古代体育史料。

该书在绪论中写道:“体育史为研究体育发达成绩之专门史。

一国体育之发达与否,必与其国之历史有关。

徵往知来,而后谋此,后所以发达其体育
者,始能有方针有把握而不致徒袭他国之成法,以模仿为能事矣”。

“吾国教育家于体育一道,纯持欧化主义,时而德国,时而瑞典,又时而法英美,亦步亦趋,宗旨靡定,又安有良好之结果乎?为今日提倡体育计,苟能就吾国固有之体育,发挥而光大之,审国民之体质,本生理之原理,而复详察于风俗习惯,善取诸人以为长,以自成一派,则体育之发达庶有豸乎。

此体育史之所以为必要也”。

——1930年章辑五编辑的《世界体育史略》(分三章,导言、各国体育史概况、20年来的中国体育)和1934年程登科编辑的《世界体育史纲要》(分5编:各种运动的种类及其演进[天然基本运动、人工或艺术的运动、成形或方式的运动、借用外力的运动]、体育传播线、古代体育史略、
中西各国史略、世界各国体育特史)阮蔚村的《田径小史》等。

2、1949年至1978年的体育史研究
1957年国家体委运动技术委员会公布了《编著“中国体育史”的工作规划及1957年的工作要点(草案)》,计划5年完成编写任务。

后来在唐豪先生的主持下编辑出版了《中国体育参考资料》(1—9),这些资料对后来的体育史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1960年3月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体育史编写与开课座谈会、62年成立研究室、规划10年完成3本书中国古代、近代和世界体育史)、北京体院谷世权老师等。

3、改革开放后体育史研究情况
从编写教材开始——《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中国古代体育史简编》——办学习班——编写地方志工作(1982年)——成立体育史学会(1984年)——《中国近代体育史》、《中国古代体育史》、《体育史》(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等——学科设置、学术研
究、国际交流等。

到80年代末,随着地方修志工作的告一段落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细化,体育史研究工作进入相对低潮发展时期。

三、近20年来我国体育史研究中的问题
1、体育起源问题
a 关于体育起源的研究:劳动论——过剩精力论——宗教起源论——需要理论:生理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源泉;体育运动方式则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从劳动和本能活动存在一个中介(即身体练习),当生理、心理的需要与生存、社会的需要把这些身体练习整合在一起的时候,体育就产生了。

这些讨论对提高我们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提供了理论与历史的支持。

(体育的娱乐功能)b赛会的起源:游戏—成年礼—赛会
c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马球的起源:伊朗说、西藏说、中原说;高尔夫球的起源;龙舟的起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