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重人格障碍多重人格: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简称DID)核心人格:原装的“灵魂”,通常情况下是消极的、依赖的、内疚的、抑郁的。
非核心人格:可能是敌对的、控制的,有时候,更权威的非核心人权反而会来掌控整个局面,它会把时间分配给其他人格,并且常常会把那些人格安排在不舒服的情况下出现。
·绝大多数的心理障碍是绝对没有可能治愈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也是,一旦患上,如不治疗,将会持续终生,而且当他们到了新的环境生活,可能还会增生出新的人格。
多重人格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区别多重人格障碍:一个肉体多个灵魂;幻听的声音来源于身体内部,既自己跟自己对话,可以自己抑制。
精神分裂症:一个肉体一个灵魂;认为幻听声音是天外之音,别人发出来的,并认为是真的。
·有研究表明:只有在生物学和心理上对焦虑情感比较脆弱的人才有患上障碍的风险,而有些人,即使承受了很严重的精神创伤,也是不为所动的。
·所有心理疾病的源头,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发生了问题。
因为对于意识来说,你是可以控制摆平的,那些浩大而诡异的潜意识却远远超出了你的掌控范围,如果它们出了问题,必然立马陷你于水火。
第二篇:恋物癖·恋物癖患者可以在对物体迷恋的过程中达到性高潮。
这些物体通常都是非生物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女士们的内衣和鞋子。
除此之外,一种特定的接触性刺激,比如橡胶、塑料,特别是表面胶皮制的衣服。
慕残癖:被残疾异性吸引并产性冲动和爱恋的一种健全人所具有的奇特心理,在女性中更常见,并以对聋哑或截肢的异性的爱恋为主。
·恋物癖患者的典型性活动是一边爱抚、亲吻和嗅闻他(她)的物恋对象,一边进行手淫。
“巴甫洛夫的狗和他的条件反射原理”巴甫洛夫指出,大多数病人的恋物癖是性兴奋与周围环境中偶然出现的某种事物相结合形成的条件反射。
后来,在反复强化作用下,这种条件反射就被固定了下来,恋物癖行为就形成了。
·恋物癖患者多是性格内向,平时在两性关系如恋爱婚姻问题上,往往扮演的是不成功的男性角色,缺少男子气概。
这种失败构成了内心巨大的冲突,但冲突却没发泄好,就被压抑了,进而开始变得焦虑。
恋物癖患者就开始用别的方法发泄痛苦。
所以就迷恋之物上,然后通过性满足得到安慰与释放。
心理防御机制:人的潜意识会保护人的身体,让他避免受苦。
治疗厌恶疗法:让患者手持性恋物,在引起性唤起、性欲勃起的时候,立即给予厌恶性的刺激。
还可以让他们写下因恋物面临的紧张恐惧和被批评、被抓住和处分时的难堪局面,然后重复阅读,也能形成厌恶性条件反射。
第三篇:社交恐惧·普通群体中有高达13.3%的人在一生中会有某种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使得社交恐惧症成为一种最常见的心理障碍。
它们通常会眷恋那些教育程度不高、单身和经济收入低的人们。
男女患该病的比例基本持平—1.4:1。
·在日本,患社交恐惧症的人害怕直视别人的眼睛,而且担心他们的某些个人特征比如脸红、口吃、体味被别人指责,因此,患病者的焦虑更多地集中在可能会冒犯别人或使别人不安,而不是自己感到尴尬或者难堪。
·社交恐惧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接受治疗的话,它将成为一种慢性的、终生的疾病,几乎没有改善或者恢复的可能。
习得性无助: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习惯地感到无助)。
·一个人偶然一次或者几次体会到社交的创伤,但自己事后被当时产生的痛苦所困,多次强化暗示后,便有可能对以后类似的痛苦产生“习得性无助”。
治疗认知行为的集体治疗:让一群难兄难弟们聚在一起,相互复述或者模拟能够引起恐惧的社交场合。
还有鼓励大家轮流吐露自己内心的痛苦,获得其他人共同的安慰,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也收获了来自社会的支持。
第四篇:稀奇古怪的特定对象恐惧特定对象恐惧症:没有明确理由的对特定物体(或场合)感到恐惧的症状。
·较为常见的有恐高症,幽闭空间空间恐惧症(电梯、地铁),对身体损害的恐惧症(如流血、打针、治牙),动物恐惧症(特别是对狗、蛇、老鼠和昆虫)。
除此之外还有,暗处恐惧症(黑暗、夜晚),气流恐惧症(空气流动、通风、风),穿行恐惧(穿过马路),尖峰恐惧(锋利尖锐的物体,如小刀等),灰尘恐惧(灰尘),切割恐惧(割破、抓破、划伤),男性恐惧(男人,或与男人发生性关系),见人恐惧(人与人类社会),无限恐惧(无穷大),接触恐惧(身体接触,被触摸),废墟恐惧(废墟),孤独恐惧(单身、独居、独自一人)......·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对这对那的害怕,只有当这种恐惧对你的生活或行为产生严重的大量客观的负面影响时,才能被判定为真正的特定对象恐惧症。
·特定对象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一样,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
但有一点和社交恐惧症不同,在特定对象恐惧症中患病的女性多于男性,而与之相同的是,一旦患病却不治疗的话,将终生无法痊愈。
泛化:通俗一点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特定对象恐惧症的成因:创伤性事件是引起恐惧症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全部,还有两个原因:替代经历和被告知经历。
替代经历:看到别人受伤的经历或是感到强烈的恐惧,都足以让旁观者产生恐惧心理。
因为情绪是很容易传染的,你旁边的人高兴时,你也会开心;身旁的人要是感到害怕,你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被告知的经历:有的时候,再三被警告有潜在的危险时,也会使一些人产生恐惧症。
治疗系统脱敏疗法第一步:学会放松技巧让患者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位处于舒适状态,双臂自然下垂或搁置在沙发扶手上,同时让他们想象自己正处于令人放松的情景中。
然后治疗师用轻、柔、愉快平稳的声调引导患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
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6-8次即可学会。
要求患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第二步:构建恐惧等级让求助者自己把引起他们恐惧的事件或情境按厉害程度排一个顺序,让求助者给每个恐惧程度定一个分数,然后把其中恐惧的程度依次划分层次。
制定过程中要求患者闭上眼睛想象回忆各种能让自己产生恐惧的画面。
第三步:系统脱敏首先让患者想象刺激事件(有实物的用实物)或情境(从最低等级事件开始),当他们感受到焦虑恐惧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
每一次过程结束后,治疗师都要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果还是觉得不适,就需要再来一遍。
反复次数不限,直到患者不再感到紧张恐惧为止。
第五篇:关于焦虑原型: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种物质世界,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个世界—观念世界。
物质世界有最基础的组成,分子原子什么的,观念世界也有它最基础的组成,那就是原型。
荣格的“原型说”“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我人格结构理论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部分。
“本我”之中蕴贮着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的冲动。
“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对其他不管不顾。
就像婴儿饿了要吃奶,绝不考虑母亲有没有困难。
自我:不再是潜意识的东西,它已跨入到了意识的行列。
“自我”已脱离了人的兽性,它代表的是理智与机智。
“自我”是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不是天生而来,同时“自我”奉行的是现实的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层次,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演化而生的。
“超我”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
“超我”本身的作用就是三个:①打压“本我”造成的冲动。
②对“自我”进行监督。
③追求完善的境界。
如果它们三个间能保持平衡,就会使人正常地生活;如果它们三个失调了,或者被破坏了,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人格面具:指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盖真我的假象。
因为它总是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因此它同拥有它的人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
阿尼玛:指男人身上具有的女性特质,是男性中的阴性原型。
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便可使这个男人变得容易激动,忧郁,嫉妒,虚荣,在男女吵架的时候这个原型会尤为突出。
阿尼姆斯:是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特质,是女性中的阳性原型。
当阿尼姆斯高度聚集时,会使女人富有进攻性,追求权力,并引起内心冲突。
阴影(又称“阴暗自我”):指人格最内层,最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包括一切不道德的欲望、情绪和行为。
·除了这四种原型之外,荣格还认为存在着出生原型、再生原型、死亡原型、力量原型、上帝原型、魔鬼原型等等。
集体潜意识:①它不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而是由种族先天遗传的,是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心理上的沉淀物,是祖先祖祖辈辈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在人脑中留下的遗传痕迹。
②它不是被意识遗忘的部分,它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东西。
箱庭疗法: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有都有自我治愈创伤的能力,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也有自我治愈心灵创伤的力量。
箱庭疗法就是在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理论的作用下成为了沟通意识和无意识的一座桥梁,使患者的无意识意识化,实现个体与其心灵的“对话”,达到自我心理治愈这种心理治疗中最高的境界。
投射理论:投射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是消除焦虑的主要手段,具体是指人们把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和欲望转移到他人身上,或者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借此消除内心的痛苦。
第六篇:广场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离开自己的家以及周围的环境,一旦离开,就可能导致惊恐的发作,心悸、心跳过速、胸闷、窒息感、眩晕感、皮肤麻木或针刺感、盗汗、发抖震颤、害怕死去或者疯掉。
于是他们便会避免一个人待在空旷的空间或公开场合。
一旦到了到了这种场合不能立即离开或顺利找到出口,惊恐发作被困死在那里,就好比你只身掉进了一个大鱼缸却得不到任何援助。
·能够让患者惊恐发作的场合还包括:汽车中、火车中、地铁、宽阔的街道、隧道、餐馆、商场、电影院等等。
一些情景其实也可以囊如其中,比如说有的人害怕自己一个人在家,害怕排队等候,害怕拥挤的人群,害怕远足,害怕驾车等等。
·弗洛伊德:正是由于“本我”一次次地试图冒犯和取代“超我”的至高地位,才使患者心理受到很大压力,惊恐发作,场面一度失控。
还好,每每这时“自我”就会出面抵挡和击退“本我”的进攻,才使得惊恐发作减轻直至消失。
行为主义学派:广场恐惧症中的恐惧和焦虑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获得的。
认知主义:错误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导致广场恐怖症的发生,广场恐惧症患者都是因为想跑偏了治疗暴露疗法(又称泛滥疗法):在室内模拟出“微小”的惊恐发作。
幽闭空间恐惧症:跟广场恐惧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是一种场所恐惧,多发于电梯、车厢、隧道或机舱内。
密集恐惧症:有人会害怕看到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图案和小东西,看到后头发就发麻,浑身难受,还有点头晕和恶心。
密集恐惧症几乎人人都有,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其实是有一种心理暗示导致的。
治疗拆分法:将它们一一独立化无视法:那些经过艺术夸张的密集事物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常见,不去刻意地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