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心理学

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心理学

.. . .. . .题目: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摘要:在“瘦即是美”文化的倡导下,女大学生减肥现象司空见怪,人类赖以生存的进食行为逐渐受到进食障碍的困扰。

文中讨论了两例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分别是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她们都在生理及心理上存在严重障碍及问题。

进食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生理、家庭、个体心理、社会因素等。

文中用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解释进食障碍产生的心里原因。

进食障碍的治疗需要运用医学和心理双重疗法。

但一般治疗效果甚微,我们可以将目标转移到对进食障碍及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预防上来。

关键词:进食障碍;厌食症;贪食症;女大学生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研究1.引言:进食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和习惯性行为,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下,人类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与对美的追求不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中国传统社会所倡导的“胖既是美”的传统观念被颠覆,西方文化的“以瘦为美”之风迅速蔓延,由此所引发的减肥风潮愈演愈烈。

如今中国有关年轻女性异常减肥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进食障碍及其亚临床状态已逐渐成为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而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则演变为因减肥引发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

进食障碍会导致女大学生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进食问题上,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

不仅躯体方面存在营养不良、闭经、发育停滞等问题,还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自杀等精神问题和社会问题。

进食障碍是以异常进食行为为主的精神障碍,是个体对体重和体形的态度异常、认知失调。

主要包括神经性贪食症(BN)、神经性厌食症(AN)和暴食障碍(BED)。

[1]神经性贪食症的临床特征包括:反复发作暴食,以短时间(通常两小时)摄入大量食物为特征,发作时伴有进食失控感,通常患者为防止体重增加,反复采取不恰当的补偿行为,如引吐、泻药、过度锻炼等;神经性厌食症的特征包括:不愿意使体重保持在正常,非常害怕体重增加。

对自己的体重或体形评估不恰当,或者否认当前低体重的严重性;暴食症主要是对暴食而倍感苦恼,但无极端补偿性行为,一般不能诊断为贪食症的个体可诊断为暴食障碍;[2]此外依据经验主义分类法的一种假说认为进食障碍具有连续性,在正常进食与进食障碍之间有一个过渡阶段,称之为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

[3]该状态在青年女性中的比例却是惊人的,如果不积极干预,个体很有可能发展为完全意义的进食障碍者。

2.案例呈现:以下是来《重口味心理学》的两则女大学生进食障碍案例:案例一:菲菲,女。

某校大二学生。

身高165cm,体重120斤。

尽管别人都认为自己长得还可以,但菲菲认为自己又胖又丑。

一天下午放学回宿舍后,吃掉了两大盒糖果后菲菲觉得非常难过,狂奔卫生间,把手指摊入喉咙,成功呕吐,结果全身虚脱,事后不得不躺下休息半小时,当这个过程中菲菲体会到前所未有的解脱,拜托了所有暴食后的焦虑、疚和紧不安。

很快菲菲一路吃吃吐吐走过了一年,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呕吐次数开始增加。

大二的一个晚上,她与同学聚会上喝了大量啤酒,接着又吃了肯德基,那一刻菲菲心的负罪、沮丧、焦虑、紧一下子达到了历史顶峰,胃也因为糟糕的心情开始抽搐疼痛。

回去后,菲菲自信地要靠呕吐解决问题,不幸地发现什么都吐不出来!菲菲心里的大厦顿时坍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说要自杀,这时菲菲才意识到生活已经失去了控制。

据了解,菲菲从小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带大,从小不被人关注,处于被忽视状态,在她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没有向父母倾诉过,并且也对爷爷奶奶隐藏了所有消极情感。

性格偏向,有些自卑,还有些要强,希望通过提高学习成绩取得周围人的关注,在学校亲密朋友也比较少。

菲菲周围同学很多都有减肥倾向和行为。

父母没有进食障碍。

案例二:婷婷,女,20岁。

在发病前9个月参加学校舞蹈队,假期一次到姑姑家玩,试衣服,姑姑说她变胖了,腿粗了。

菲菲倍受打击认为自己胖了,很难看,影响体形和舞蹈的表现力(其实身材很苗条:165cm,48kg)。

她开始讨厌自己的身体,认为自己很胖,并暗暗减肥。

随后开始主动节食,先是不吃肉类,最后不吃主食,只吃蔬菜及零食。

吃过食物后经常刺激咽部引起呕吐,体重由48kg骤降至38kg。

作为独生女父母对其溺爱有加,婷婷性格任性,所以来自家里人的任何劝阻都无济于事。

婷婷持续减肥,随后发展到连蔬菜和零食都不吃的地步,只以大量的水和几块饼干充饥,随后便引吐。

体重又在原来的基础上下降了4kg,变为34kg。

身体出现进食后腹胀、恶心和厌食、食量减少的症状,月经停止,头发开始脱落,怕冷,便秘,情感抑郁,身体极为虚弱,容易生气,多次出现轻生念头。

入院后观察:皮肤弹性差,干燥粗糙,皮下脂肪少,脸颊细毛增多,乳房发育不良,毛发稀少,手足冰凉。

婷婷已经有某种程度的精神衰弱倾向,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总是想哭,晚上睡眠也不好。

据了解婷婷是很时尚的女生,对娱乐界很是关注,在铺天盖地网络媒介的渲染下,婷婷坚信瘦即是美。

婷婷的父母没有节食倾向。

[4]3.案例分析:女大学生爱美减肥行为在如今社会屡见不鲜、司空见怪。

众多的女大学生为了追求苗条身体,用强大的意志控制进食。

然而在减肥的过程中在伴随有不良心理及行为认知的基础上,简单的减肥行为很可能就演变成进食障碍患,以上两则案例是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的典型、极端案例。

文中接下来将对进食障碍产生的原因结合案例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3.1生理因素:大多数心理障碍一样,进食障碍是在家庭中产生的,而且有遗传成分,23%的同卵双生子和9%的异卵双生子患有进食障碍,同卵双生子的高比率支持了基因因素对进食障碍的影响;[5]此外,青年女性是进食障碍的主要人群,青春期男孩和女孩身体发育形式不同,并与文化影响相互作用,青春期过后,女孩脂肪组织增加,而文化中理想体形是女性苗条而有活力,此时形成巨大反差。

青春期的女性不愿意接受生理发育,她们认同媒体所倡导的理想体型,对自己体型不满并付诸减肥行动。

案例中菲菲和婷婷就其父母看没有进食障碍倾向,遗传因素是进食障碍产生的薄弱环节,而生理上身为女性及社会期望是进食障碍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由菲和婷婷的案例来看,女大学生的进食障碍产生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来自家庭、个体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3.2家庭因素:一个病态的心理背后总是伴随着一个有问题的家庭。

案例一中,菲菲从小父母离异,父母婚姻不和谐,家庭成员关系紧,缺乏冲突调节机制。

自己从小由爷爷奶奶隔代抚养带大,童年生活不幸,使得菲菲没有情感依靠,形成了菲菲自卑、缺爱、好强的心理。

而婷婷则为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高,均为开明文化人士,一向对孩子意见比较尊重,管教方式宽松使得婷婷性格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父母的管教。

家庭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冷漠型四种。

菲菲父母的管教方式属于冷漠型,她从小被冷落,情感被忽视,而婷婷父母的教养方式为放任型,给了孩子太多自由,使得孩子性格任性。

家庭因素是菲菲和婷婷进食障碍演变中最深刻、最原始的影响因素。

总的来说,家庭沟通方式、成员关系、父母婚姻和谐度、父母管教子女的态度和方式、父母本身的人格特征以及父母的进食行为和对自己身材的看法,都会影响子女进食障碍的形成。

3.3个体和心理因素: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现实环境中对各种事物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习惯。

个性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它在人格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是人格中最具有魅力的部分。

心理因素与进食障碍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心理因素可以导致女性进食障碍的发生,而反过来,进食障碍又影响女性产生负面的心理状态,从而生成一个恶性循环,致使进食障碍逐渐加重。

个体的体像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正常的体像心理;第二,体像烦恼,这是一种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第三,体像障碍,这是个体想象客观上不存在的体貌缺陷并因而痛苦的一种心理病症。

[6]有贪食症倾向的菲菲性格向,一方面性格要强,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自卑,渴望被周围人关注和赞扬,但一旦努力没有结果就陷入深深的自责和自卑、孤独。

同时,菲菲朋友也比较少,希望取得他人的认同和好感但同时她容易感情用事,比较矛盾。

患有厌食症的婷婷性格任性、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很在乎外界评价,完美主义者,有抑郁倾向,且情绪调节能力差。

婷婷到后期已经产生了第三种类型的体相障碍,想象自己客观上不存在的体貌缺陷,导致自己心情压抑。

个性和心理因素是女大学生产生进食障碍最基础的因素。

们的依赖性比较强,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自己体相存在错误认知。

3.4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因素。

主要有瘦的文化、社会舆论的作用,包括媒体导向以及同伴压力。

其中媒体导向和同伴压力是强有力的驱使。

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传统是以“大胖孩子”、“能吃是福”等生活观念为主导,更有唐代“胖既是美”的历史文化熏,故强壮、丰满的体型广受百姓青睐,而处于农业社会的人们需要多吃饭使得身强力壮以从事农业生产。

相反林黛玉等纤瘦苗条的形象被形容成“弱不禁风”,被看作早夭的典型。

而到了如今,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温饱的前提下,人们开始追求美丽,西方“以瘦为美”之风被人们所接受并推崇。

来自舆论的压力,处于青春期的女性迫切希望能融入社会中去,希望能得到社会和同伴认同,在群体中达到引导潮流的地位。

铺天盖地的媒体广告,瘦身杂志的倡导,同伴压力已经为女大学生设立了理想体型,使得她们容易引发进食障碍发生。

案例中菲菲和婷婷都处于中国目前“以瘦为美”文化大背景下,菲菲的同学很多都有减肥倾向,婷婷是比较时尚的女孩,喜欢关注娱乐杂志,因为姑姑的一句话让他倍感压力,开始了节食行为。

媒体的导向、同伴的模仿是进食障碍强有力的负面影响因素。

4.进食障碍的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的发展经由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结构学说,到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等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发展,再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逐渐完善。

从这些不同的心里学思潮中能找到相应可以解释进食障碍的相关理论。

4.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结构学说认为人的人格是自然本能和社会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理想原则。

一个健康的人格,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必然是均衡、协调和统一的。

本我是生物的我,自我是社会的我,超我是理想的我。

超我对本我起监督、调控和制约作用的力量,使自我的行为不致违反社会道德准则和个人道德良知;而自我作为中介和连接本我与超我的力量,对上尽可能地符合超我的要求,对下汲取本我的原动力,并处理调整本我的欲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