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与就业分析

考研与就业分析

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还是考研?哪种人生道路更好?大学生毕业后就业还是考研?哪种人生道路更好?一、设立课题的背景意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的考研与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高校、还是对大学毕业生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沉重而又必须面对的话题。

如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涨,于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随即有把目标转向考研。

希望通过学历的提升来换取理想的职业,以至于考研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这些现象给社会和高校毕业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考研与就业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的两大重要抉择。

因此,为了能够给高校毕业生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导航,我们做出了如下的调研。

一、研究现状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就业环境的严峻,促使在校大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的竞争实力,考研也就在各大院校开始升温。

考研的从众心理很多同学在报考研究生时存在从众心理,并非是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考研准备,而是被动考研。

这部分同学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特点选取相应的学校与专业,导致在后期的复习中缺乏动力。

具体表现为:考研教室在最初的一段时间总是人满为患,而在临考的前1到3月之间,坚持来教室复习的同学却不到当初的一半。

部分同学因为找到了好的工作而放弃考研,另一部分忍受不了考研的枯燥而放弃。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随着复习的深入,很多同学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疲惫不堪,失去了斗志。

考研的同学在心理上不能随波逐流,而是目标明确。

就业压力考研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①专业知识的进一步锤炼,个人能力的大幅度提升;②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

在考研复习时,每一位同学都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身边的同学都一个个找到了工作,而自己依然是悬在半空,这使得他们焦躁不安,无法静心复习。

相比于直接选择就业的同学,考研学子的就业压力更大。

当心态焦虑时,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或与辅导员进行沟通,缓解压力。

个人兴趣与专业的选择确定考研后,面临的是学校与专业的选择,同时也是个人爱好、专业与学校三者之间的一个博弈。

在考研大军中不乏因为个人爱好而跨专业考研的例子。

面临这种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以个人爱好为基础来选择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学校。

当前,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具体表现为:1.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

一是失业人员不断增加。

200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一路小跑,由2000年末的595万人增加到681万人,失业率也由3.1%提高到3.6%。

2002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到733万人,失业率提高到3.8%。

二是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

2001年末,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经达到为515万人。

三是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生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压力仍然很大。

目前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加上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少,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在相对减少。

突出的表现是就业弹性偏低。

20世纪90年代平均就业弹性为0.1左右(即国民经济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0.1个百分点),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1/3。

3.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求职者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年失业人员增加。

青年求职者已经占到主体,35岁以下求职者占七成以上,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有明显的区别。

且求职者文化程度较高,近一半的求职者为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了1/3。

二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困难,再就业率偏低。

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平均为40岁),35岁以上的占到72.4%,加上职业技能不高(无技术的和初级技工占49.5%),即便是已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够满足其转岗的需要,再就业优惠政策不落实等,导致下岗职工再就业难。

2001年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为30.6%,较上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

三是县域就业问题突出。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几个经济状况属于该省较好的县进行的典型调查,不包括农民在内的失业率已经超过2位数。

(二)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高职生就业不如中职生。

的确,据统计,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在75%左右徘徊,而中等职业学校(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早已突破95%。

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蓝领”成为就业新宠。

有些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

(三)各专业类具体就业情况是:加工制造类专业就业情况最好,为97.55%,其次是土木水利工程类、商贸与旅游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专业,就业率分别为96.80%、96.44%、96.26%、96.10%;资源与环境类、能源类、财经类、社会公共事务等专业,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处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医药卫生类、文化艺术与体育类专业,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90%;农业类专业就业率最低,为89.75%。

调查数据显示,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平均月薪水平为1386.1元,月收入在1000元以内的占57%,月薪在1500至2000元的毕业生约19%。

二、研究内容日前,从某网站的问卷调查中我们看到了一下几个方面的要点:选择考研与职业生涯的发展的结合调查中的数据显示,考生选择考研的原因——以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考虑这项,在参加调查问卷的总票数496票中有183票投给了此项,比例位居第一:36.90 %。

这样的支持率显示了大多数考生选择考研的因素是为将来就业做更深远的打算。

为什么会出现此状况呢?随着近几年社会就业的严峻态势的发展,特别是连以往很“吃香”的本科生现今的状态成了“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越来越多的同学更多地考虑到了自己将来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

不再鼠目寸光,不再单纯地只是担心自己找不着得到满意的工作,而是把目光瞄准更远方,为自己作更长远的打算,这样的选择和考虑当然是值得推崇的。

而比例值随之排下来的两项原因——充实自己的学术知识、重新选择专业等等,从表面上看来是出于自身愿望的期许,其实从本质上来分析,我们不难理解,这些考虑都可以归结到职业生涯的考虑上,只是这些是短期内为之后职业生涯发展的准备。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问题:选择考研、或者说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一定程度上都是为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好的发展自己的事业。

所以,是否选择考研其实要与自己近期的目标、愿望和将来更长远的发展要结合起来一起考虑。

所以,接下来慎重地选择学校和专业则是关键中的关键。

学校知名度和就业率的“魅力” 考生在选择学校时多考虑的是学校的知名度和就业前景。

这两项考虑的考生数量不相上下,这是与现今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的。

随着近些年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很看重学校的牌子,也就是所谓的知名度。

所以,很多二级院校的本科生选择考研多是为了摆脱命运,考进自己梦寐以求的名校,这样也是为了将来找到更好的、更加满意的工作。

总之,就业压力是导致多数同学选择名校、选择就业率高的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位老师”——在635票中近1/3的同学把选择专业考虑的因素投给了“兴趣使然”。

可见,兴趣是众多同学继续学习、深造首要考虑的因素。

的确,没有兴趣的事情如何做都会感觉别扭,都有半途而废的可能。

没有兴趣,就是“对不上眼”,怎样学都是徒劳。

另外,专业的就业前景位居比例值得第二名。

毕竟,选择考研多是为长远的前途作打算的。

考研是为了更轻松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的希望。

所以,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是大多数同学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可见,同学们在选择考研的时候是充分考虑了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

不管怎样,无论你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考研,既然选择,哪怕风雨兼程,也要一路坚持到底,这是你做出选择后最关键的。

【案例】张文看到周围的同学都考研,又听说管理学研究生毕业后能拿到很高的薪水,便想也没想决定跨专业跨校考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考虑到自己跟那些本科专业就是工商管理的学生差距太大,于是大三上学期,就在保证本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不挂科的前提下,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考研复习上。

可是购买考研教材时却由于经济原因变得异常为难,基础课的几本书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有些较为难找的专业课书籍甚至还要到网上邮购,再加上真题和一些模拟试题,拿出自己的所有生活费都不够。

为了节省开支,他就尽可能到图书馆借、到旧书摊淘,能不花钱就尽量不花钱,费了很多功夫才找到部分可以使用的资料,后来又托朋友找熟人向往届的师兄师姐借了些,这才基本上解决了参考资料的问题。

张文选择的是跨校跨专业考研,报考的又是名校,难度实在很大,况且毕业后就不能住在学校里了,在外面租房继续坚持考研还有更多更大的花费,如果考不上,可以说损失惨重。

左思右想后,他觉得自己不能太自私,虽然现在放弃对于已经花费掉的时间和金钱有些可惜,但目前的情况找份稳定工作更合适。

于是在临近毕业学校组织的双选会中,他毅然和一家公司签约,负责工厂的技术工作,虽然工作的地方离大城市很远,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各方面福利待遇很不错,并且还给我提供了单人宿舍。

放弃有时比选择更艰难,不过此时的放弃却成就了自己日后的发展。

恰恰是在工作过程中,张文了解到关于考MBA工商管理硕士的信息。

原来即便是已经工作也可以在职读研,并且除了8小时工作外自己还是可以抽出很多时间来学习的。

如今,他依然不后悔当初放弃考研,在最恰当的时机及时找到了适合的方式实现自我,如果没有当时的放弃便不会有此时的收获。

其实毕业后就考研并非是人生的唯一出路,有时绕道而行会让我们更快更安心地到达目的地。

【评论】选择无对错,适合是最好就考研与就业而言,选择本身没有对错,关键要知道什么适合自己。

也许最初做决定时我们并不了解自己,但经历过命运的诸多波折后,我们便能看清自己的真实需要,知道什么是可以为之继续奋斗的,什么是必须要放弃的。

无论做出什么选择,千万不要怀疑已经拥有的能力,更加不可以否定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自己的所得,尽全力做好现在的分内事,为实现梦想继续努力。

一、先就业先工作既可以获得分工社会的职位空间,又可以获得个人的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还可以保证工作利益与教育利益的兼得,更可以保证个人受教育的职业针对性。

1.从2008年开始,全国很多高校开始实行研究生收费改革,改革后的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不再区分公费和自费,而采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

对多数研究生来说,这必然提高读研的成本。

一般来说,考研的准备费用加上三年学费一般在4万元左右,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起码在七八万元,而将来就业时,月收入最多只能比本科时的同学高几百元,人家还比你多赚了3年钱,怎么算都不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