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失眠症《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药方大多药味较少,组织严谨,义理精深。
笔者(本文观点只代表原作者意见,此帖为转来,鄙人不懂。
有什么问题和本版版主探讨。
)常用这些方治疗失眠症,获得良效。
耳穴贴压结合足反射区点按治疗失眠100例.txt爱情就像脚上的鞋,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赤脚走路是什么滋味骗人有风险,说慌要谨慎。
不要爱上年纪小的男人,他会把你当成爱情学校,一旦学徒圆满,便会义无反顾地离开你。
耳穴贴压结合足反射区点按治疗失眠100例更新日期:2010-03-01 点击:旷秋和失眠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多采用镇静安神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稳定。
笔者以耳穴贴压加足反射区点按治疗失眠患者100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且疗效稳定,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100例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23~65岁;病程3个月~10年。
治疗方法耳穴贴压:取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心。
将纸质胶布剪成0.5cm×0.5cm大小,取王不留行籽对准上述耳穴中心点,稍加按压用胶布固定,同时双耳尖放血,3天治疗1次。
足反射区点按:参考杭雄文《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学习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首先刺激排泄反射区(肾、输尿管、膀胱),然后刺激大脑、三叉神经、脑垂体、额窦等反射区。
手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先轻后重,每区治疗时间不少于2min,每次治疗时间30min左右,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疗程。
治疗期间停服其它安眠镇静药物。
治疗效果疗效标准:临床治愈:治疗后自觉症状全部消失,且睡眠时间维持在7小时以上,停止治疗观察1年未复发;显效:睡眠时间维持在5~6小时,其它症状明显减轻;好转:睡眠时间较原来稍长,其它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睡眠时间及其它症状无改变。
100例中,临床治愈62例,显效23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
典型病例庞某,女,57岁。
患者诉失眠2年,每晚入睡时间仅2~4小时。
因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加之工作较为紧张,致深夜难以入睡或入睡片刻即惊醒,醒后心悸、心烦,不能再入睡,有时甚至彻夜不眠,每于情绪兴奋时症状加重,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
患者神疲,面色少华,头晕胸闷,饮食、二便尚可,舌红苔薄黄,脉细弱。
予耳穴贴压治疗3次,足反射区点按10次后,诸症悉除,每晚可睡眠达7~8小时,次日工作精神饱满,随访1年未复发。
体会失眠多由于内外致病因素导致中枢神经产生病理兴奋灶和植物神经紊乱而造成,通过耳穴、足反射区的按压,可刺激末梢神经感受器,通过上行传导,产生神经冲动,形成新的兴奋中心,使已形成的病理兴奋灶被抑制,从而恢复机体兴奋与抑制的生理平衡。
在足反射区治疗中,加强了脑垂体、肾上腺的刺激,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从而调整类固醇的分泌。
植物神经的调整使全身症状好转;内分泌的调整又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衰弱的体质得以迅速恢复。
耳穴贴压及足反射区点按法治疗失眠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且简单易行,无副作用,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疗效稳定。
另外,可试试睡迈通治疗仪http://ref.so/pfh7 ,一中穴位按压仪器,效果还不错。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
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
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
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
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
知母清虚热。
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
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
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
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
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
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
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
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医别录》)。
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肠中咕咕作响,夜间不寐,情绪不宁,嗳气,纳差。
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治心下痞闷。
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下后,胸闷烦惊,至夜兴奋不寐,精神惊怍不宁,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苔黄腻,脉滑。
七、邪在半表半里失眠用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不寐,胸胁苔满,苔薄,脉弦。
笔者曾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妇女经期感受外邪,低热反复不愈,眠差心烦,口苦耳鸣,胃胀纳差,取得较好效果。
方中可加入黄连、牡蛎、珍珠母等宁心安神之品。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一定要以有少阳证为准,无少阳证者不可用。
此方对于妇女产后发热及疟疾、黄疸、急慢性肝炎等时期的失眠症均有较。
好疗效。
八、水热互结伴失眠用猪苓汤猪苓汤出自《伤寒论》,治疗阴虚而水热互结于下,见发热口渴,心烦不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舌红、脉细数。
临床上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兼见失眠、心烦的病人,每每取效,可加用远志、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
九、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选用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重病后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羸少气,心悸失眠,虚烦不寐,大便干结,舌淡少苔,脉细或结代。
方中炙甘草重用,甘温益脾,补子而实母,以养心复脉;生地黄、麦门冬益阴养心以利脉;佐以人参益气生阳,阳中求阴;桂枝助心阳而通脉。
诸药合用,对心律失常伴失眠者往往有效。
十、邪去正未复之失眠用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病后邪已去,正气未复,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辨证要点为低热心烦,眠差,口干唇燥,纳少,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可配合酸枣仁、五味子、浮小麦、柏子仁、龙骨等安神之品。
失眠症治疗关键在辨证论治。
临床中灵活选用经方,可以有很好的疗效。
但需提出的是,经方应用时也要注意随证加减,药量也应因人因证而异,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
而且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方结合使用,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经方还可配合时方、土方,取长补短,提高疗效。
失眠症的治疗是复杂而且持久的过程,不能偏执于方药的作用,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节才能够达到治愈目的。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前提是“虚劳”,是由心肝阴虚血燥而引起。
表现为“虚烦不得眠”。
“虚烦”,心中郁郁而烦,特别是夜间,心中常因烦乱而不宁。
故仲景用酸枣仁养血而补心肝之体。
川芎调畅气血而顺心肝之用,一散一收,阴阳合一。
他药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使水足而神自宁,火清而魂自安。
但笔者初试此方,往往效不如期。
后读刘惠民医话,言“酸枣仁不仅是治疗失眠不寐之要药,且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名老中医医话》)。
并认为,用药之巧在于量,一般成人一次多在30g 以上,甚至可达到75~90g,用量5~6倍于他人。
正由于刘氏善用枣仁,友人将其与善用生石膏的张锡纯相提并论。
余受启发,后每用枣仁量至30~60g。
其疗效果然不同。
曾治石女士,年32岁。
患病毒性心肌炎愈后失眠年余。
每至入眠必用安定方有睡意,白日精神疲惫,如此数月,痛苦异常。
望其舌嫩暗,苔薄润,脉弦而细。
拟酸枣仁汤滋阴养血,润燥清热。
服用10余剂,不见效果。
后将酸枣仁加至60g,当夜入眠4小时,甚为惬意。
继服10剂,睡眠可达6小时之多,精神也转而开朗,病痛基本消失。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者,心肾也。
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水,肾水上交于心火;水火既济,心肾交通,何患之有!今邪入少阴二三日以上,化热之时也。
热邪伤及肾阴,使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形成阴虚于下,阳亢于上,故而心中烦不得卧。
张仲景取阿胶、鸡子黄、白芍养血救阴;黄连、黄芩旨在泻火,使阴复火降,水火既济,心肾交泰,烦除而卧安。
应用此方,关键在于掌握阴虚火旺证,即伴有口燥咽干,舌红绛,脉细数。
刘渡舟氏指出:“此证每晚当阳入于阴之时,则烦甚而不能卧寐。
”(《伤寒论诠释》)即入睡困难,心烦不宁。
越不能寐越心烦,而越心烦则越不得入睡。
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这是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
余曾治一银行职员,因业务原因而致失眠3个月。
每至夜晚,心烦不宁,难于入眠,甚则彻夜不寐。
并见口干少津,手心出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拟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取黄连6g,黄芩6g,生白芍12g,阿胶12g(另炖冲服),鸡子黄2枚(后入药汁内服)。
服药3剂,即可入睡5个小时,但时有尿热感,加入知母10g,黄柏5g。
继服10剂,每晚可睡6个小时;上方续服12剂,睡眠可达7个小时,兼症亦见减轻。
栀子豉汤《伤寒论》29条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本条乃系实邪虽去而余热扰于胸中所致的失眠证。
虚烦之“虚”是对有形之邪而言,非正气之虚。
其轻者,虚烦不得眠;其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反复颠倒”形容心烦之甚,身不宁也。
“懊忄农”二字,刘河间在《伤寒直格》中比喻为“似中巴豆、草乌头之毒药之状也。
”这种感受绝大多数人不曾经历过。
若推而言之,患热性病而又食辛辣食物的难受感多数人则有过。
因热在上焦,故取苦寒之栀子导热下行;豆豉轻浮上达,宣透解郁,并能调和胃气。
使用本方,要先煮栀子以取其味,后纳豆豉以取其气。
《名医类案》载江应宿治验:蕲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