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做了细致研究,按照他的看法,影像艺术使自发性和共时性成为可能。
“视频技术的同步记录传输和多维展示形象的性能对这些艺术家们具有吸引力,探讨时间的瞬间性和同步性成为他们共同关注问题,这一问题恰巧就是电影所忽略的,作为一种主要在时间的维度上展开的媒介,视频艺术呈现出多种对时间经验的灵活运用与支配,人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被视频技术设备的功能所打乱。
”①影像艺术诗人比尔·维奥拉将影像比喻成一种凝视现实、同时进入藏身于现实中的世界的途径,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探讨,揭示出他对生命弧线的提问和沉思。
在他新的影像声音装置作品《致千禧年的五个天使》(Five Angels for the Millennium)中,以五个影像分开陈列于一个L型的大空间里,影像包括“启程”、“诞生”“火”“堕落”“创造”等标题。
维奥拉以象征性的手法——高空跳水的动作来描述人生历程的不同阶段,充分表现了对科技媒体、空间、时间与观念的掌握。
尽管新媒体作品喜欢利用空间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表达,虚拟空间却不是真实的空间。
“在赛博空间没有空间!”②虚拟空间是另类的空间,它为交互性的审美体验提供了可能性。
第五节 艺术体验:在线交互式的游戏审美新的存在方式、表现方式和时空观自然造就了新的艺术体验。
比如,录像艺术的空间感必然促使观众参与到录像装置艺术作品中,是一种在场(On Spot)的审美;网络艺术中超链接的表达方式和共时性特点,使得观众也成为作品创造者之一,是一种在线(Online)的审美。
交互式艺术体验产生是必然的。
艺术家在更加纯熟地运用传统表现手段的同时,又在科学技术的诱导下,开始使用声、光、电和信息等一系列的新媒介。
新时代的艺术家通过图像、声音、虚拟环境等各种表现手段,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即时性、事物发展的过程性和生命本来具有的交融性,由此构成了一部历史上任①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 NEW MEDIA ART》[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54页② Lev Manovich.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M].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2001, Page 252何艺术表现也无法达到的,由光、时间、运动、与视觉、听觉、触觉相融合的新型感官空间,创造了一种历史上从未有人体验过的互动艺术。
在网络世界里,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性,而是必须的行为。
我们可以从认知建构和艺术家和观者的主客体关系变化的角度理解它所呈现的新的艺术经验。
1、交互性审美:新型的艺术创作和观看之间的关系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
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
你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
网络与数字科技最主要特点就是为促使观众(使用者)和作品进行互动并介入参与作品转化与演变。
这些作品可能是显示于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抑或环境式的结构;但共通点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藉由触摸、在空间中的移动、抑或所发出的声音。
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性质的。
连结性乃超越时空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导致的结果。
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天涯远方的数据库以及信息档案、渗透到异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
在面对和评析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时,我们要提问的问题是: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与(或)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
”①互动性成为数字化艺术最鲜明的特征。
罗伊·阿斯科特的意思是:在艺术方面,个人表达与个人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了观众,人们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再是创作动人的内容,而是设计环境、空间,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艺术家现在所做的不再是在现实世界中取样以反映他的个人观点,而是构造框架,任由观众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
在新媒体艺术中,交互是多方面:艺术家与观者、艺术家与科学家和艺术人员、艺术家与机器、观众与观众、观众与机器、访客与作品之间都有互动关系。
①罗伊·阿斯科特的新媒体艺术专栏[EB]. /zhuanti/1112_04/index.html比如,互动艺术展现了一种数据(图像、文本、声音)的流动和一系列虚拟的智能结构、环境和网络。
在这种方式中,观众能影响这种流动、修改结构、参与环境或驾驭网络,由此发展为直接介入影像艺术的电子交流。
人们第一次意识到:艺术可以参与。
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加拿大艺术家乔治·布尔斯·米勒(George Bures Miller)和简瑞·卡迪夫(Jeanet Cardiff)合作的《天堂院》,很巧妙地提供给观众一种融合虚拟与实景的新剧场经验,让观众的身体透过时空的转移进入一种复杂而动感的旅程。
对于影像艺术而言,新技术词汇语境的贡献在于这些技术手段带来两个基本的文本性能:即时和互动。
“即时和互动的文本促使一个不同于电视和电影的‘开放式’的影像文本的形成,影像作品的原意和图像可以被不断的修改和改变走向,它的文本重点在于作品的过程,观看者也是这个过程的一员,观众的作用是对这个开放文本作出一些反馈。
”①交互式的审美体验在网络艺术中表现最为明显。
这里所指的网络艺术是一种狭义的网络艺术。
“狭义的网络艺术是指通过包交换在因特网上传播的数码艺术,相当于英语中的Net Art 或者Art Online。
”②网络传播的特性是交互性。
受众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具有双向作用的个体,其个性化特征又在其中有很好的显现。
“网络使信息的个人化、分散化成为可能。
网络传播具有非强迫性,网络传播的过程完全是开放的、非强迫性的。
不过,从传播效果来看,却不及传统媒介的传播效果。
信息的强迫性固然引起受众的反感,但这样的传播方式却能够保证为广大观众接受。
”③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差异就是作者权(Authorship)的转移。
过去,一个画家可以是作品唯一的创作者,但数码艺术工作者却只是为作品提供最初概念的人。
随着技术人员的加入,作品会逐渐改变,最后出来的是共同创作的成果。
新媒体艺术尽量不去重复别人以前见过的事,要给人新的视觉经验,或者说单纯的视觉经验还不够,而应该是全身心的新感受。
“艺术家的工作不再是他传统角色中的创造内容,而在于创造能够憾动人心的环境,观众在其中能够经由互动参与影像、概念与经验的产生。
”④网络艺术家在网络中架构出一个舞台,让参与者由被动的观众角色摇身一变成为主动的表演者。
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①朱其.《VIDEO:20世纪后期的新媒介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78页②黄鸣奋.《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第11页③曾耀农杨柳.《网络传播的审美特性》[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5,(9)第13卷第3期④关明新.《如何在图像时代中解读艺术作品》[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第25卷第1期:第82页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而更在于它的形成过程。
”①比如,新媒体艺术作品《可读城市》,在这个装置中,一辆自行车放在三个巨大的投影屏幕中,当观众骑上车去时,他同时出现在曼哈顿、阿姆斯特丹和汉堡的城市上,城市的街道、行人、商店、广告牌由构成单词和句子的字母组成,并随脚踏车的运动而出现或者消失。
试想,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观众,就不成其为一件完整的作品了。
互动成为网络当仁不让的理由,互动和虚拟是计算机视觉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使艺术趋向无限开放性。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搭建了一个平台,作品需要靠观众的参与和游戏来完成。
这使艺术作品的内涵不断延展,其主题往往会因为游戏的结果不同而被赋予了多义性。
”②2、未完成的美感互动的审美体验使得艺术作品本身成为一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的过程。
如果观众参与了作品的创作,那么艺术的体验就是常新的,艺术品就是动态的。
观众每一次点击鼠标、每一次进入艺术品当中都可以改变艺术品的叙事结构、造成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结果。
在新媒体艺术的词典里,完成不代表盖棺定论,而是更新改进的开始。
对于新媒介艺术家而言,艺术创造的过程比一件具体的作品的完成要重要。
“他们甚至希望创造一个新的、充满种种发展可能性的、未定型的作品来探索艺术创造的边界,将艺术感性和科技理性的互动推向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和前沿,而并不仅仅满足于一个审美对象的创造和审美符号的生成。
”③比如,2001年,由奥地利许多青年艺术家组成的团队推出的作品《互动城市》,这件作品连接了两岸城市的动脉,当观众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铺设的地面枕木上走动时,通过电脑的记录,在另一个城市同样装置在地面上的枕木便会浮起,像有个隐形人走过。
这个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现在已经重新制作过很多改革的版本,让它的整体更加显得完美。
这是科技艺术向时间挑战而将创意概念延续的方式。
①刘洋.《谈谈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人文性观念和技术性观念的关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11),第20卷,第11期:第88页②许苍.《闪客时代平民的狂欢》[J].《新闻周刊》2003,(3)③张朝晖徐翎.《新媒介艺术 NEW MEDIA ART》[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第22页3、游戏功能: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自由畅游新媒体艺术还彰示着影像文化的另一重要维度——游戏功能,把观影的体验功能与新媒体艺术,特别是网络艺术的播映功能结合在一起,让网站与文本形成互动,促使访客产生“融入、代理、转变”的新型美学体验,即“融入”到“浸入本文世界的体验”,“代理”慢慢演化为“我们参与本文的能力”,“转变”成为“电子本文赋予我们的在一个始终充满变化的世界中转变立场、改变身份、扮演角色或成为变形人的能力”。
所以,这种影像文本与新媒体艺术共同提供了观影或游戏体验时的数字魔力。
①以网络为主的传播媒介带来了艺术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以及传受关系的变化,而传播效果也起了相应的变化,也就是审美效果的变化: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契合了游戏的本质,两者紧密结合,统一到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上。
虚拟社区以及游戏斗争的背后是人与人的交流,游戏者分明能感受到虚拟背后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