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权顶级投资人都是怎么做尽职
调查的
私募股权——顶级投资人都是怎么做尽职调查的?
人无股权不富,私募股权投资的时代已然到来。
红杉资本高瓴资本 IDG 达晨创投深创投金沙江经纬创投华兴资本九鼎投资鼎晖投资淡马锡投资 GGV纪源资本赛富高特佳……等等,她们这一类顶级一流的股权机构都是怎么尽职调查公司的?且往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尽职调查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只不过它是否作为一个阶段或者项目独立存在,以及详略程度、是否出具专门的报告等等有所不同而已。
特别是投资,简直能够和尽调划等号。
今天分享一下自己关于尽调这项工作的体会与思考,既是分享,也是请大家给予指导。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尽调能够被分为行业研究、法律尽调、财务尽调、对人的尽调等等,但分开只是工作开展的必要技巧,并不能成为片面认识它的理由,因此,我会以法律尽调为主,探讨整个尽调工作的思考。
所谓关于尽职调查的三个问题,我指的是:
WHY ? WHAT ? HOW ?
为什么尽调
这说的是必要性或者原因,以及尽调的目的。
原因有两个:
1. 决策需要信息,可是,
2. 信息不对称&不确定。
股权投资业务的过程就是沟通和说服,而要说服,就需要信息或者数据或者叫证据。
投资经理们经过走访、查阅档案等等工作搜集信息和数据,制作报告,经过专业分析与判断,做出“投资建议”,提交给投委会,投委会再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做出投资决策。
信息是不是足够完整、足够准确,直接决定投资决策结果或者投资成功与否。
如果你是投委,你要决策要不要投、投多少、怎么投、风险是啥、风险在哪儿、能不能避免或者能不能承受……
要回答这些问题,作为一个专业靠谱的投资人,你不能只是跟着感觉走,你需要证据支持,没有这些你竟然决定投,那你就是瞎投,如果你是拿基金的钱做投资,你就是对你的LP不负责任。
如果你是投资经理,你的工作就是说服投委会给你建议的项目投出赞成票,你拿什么说服她们接受你的观点?只能是扎扎实实的证据!
理论上说,如果能得到百分百全面准确的信息,每笔投资每个项目都能够成功,大赚特赚。
但那是梦想,现实是,资源是稀缺的,信息也是。
信息总是不完整,信息总是不准确,信息总是不确定。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就是充满不确定性。
那咋办?
朱苏力教授曾说,对中国研究的最深刻和透彻的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费孝通,我觉得有道理。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写道,“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好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
费老的《江村经济》和《乡土中国》如此经典,就是因为她们做了大量的“尽职调查”。
可见,为了获取你需要的信息,只有做尽调,做好的尽调。
这项工作就是要在各种“局限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全面地,尽可能审慎地搜集相关信息和数据,越多越好,越多越准确,越多越靠谱,投资成功率就越高!再说尽调的具体目的,也有两个,即:
1.发现价值
2.发现问题
我们经常讲,做事要有极强的目的性。
尽调目的是啥,将决定你要调查哪些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就没那么重要,以及调查到什么程度。
因此,能够说目的统领了整个尽调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谈判就是这样,谁掌握的有效信息更全面,谁就能赢。
再者,咱们的调查研究不到位,跟人家创始人聊天可能都会艰难,更别说谈判了。
我们在做投前尽调的时候,目的就很明确,首先就是要经过调查研究,对拟投资的这个公司或者项目值不值得投或者估值进行确定,作为之后谈判的根据,比如你就需要进行行业/市场研究,还得就该具体项目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供应商都是哪些,客户都有谁等等进行调查分析,这些都是为了回答值不值得投,值多钱的问题。
另外一个,是经过调查发现这个项目或者公司的风险或者存在的问题,也就是风险管理中讲的“风险识别”。
首先是个心态问题,咱不是没事儿去找茬,也不是像浑水那样要唱空谁,人无完人,企业也是,相对来说,我们应当更倾向建设性的批判和合理怀疑。
可是,从技术角度来看,只有像浑水那样的,才能够把一个企业查的非常深入和仔细,因为她的动力就比其它人强劲的多,类似的例子还有一本书,《菊与刀》,很经
典,对日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研究入木三分,为啥,因为当时是有目的的,美国要搞定日本,因此才有这个研究项目,后来才有这本书。
因此,如果先不考虑局限条件,在对待尽调的心态,甚至具体做法上,浑水是值得学习的。
当然,公司的引导机制也要为此提供保障,如果尽调随便做做也能经过,那就不会有人去重视尽调,去认真写报告了。
说到风险,无论是财务的、法律的或者是市场的风险,是公司的,咱投了,就有咱的份。
你需要判断,存在哪些风险或者问题,特别是将会影响公司未来发展、融资乃至进入资本市场,因为这个牵涉退出。
当然,仅仅识别出来并非最终目的。
尽调不应是纯粹信息搜集,没有分析就没有意义。
因此,风险分析评估也是尽职调查的应有之义,你要回答以下问题:哪些问题是致命的,哪些是必须要求标的公司解决处理的,哪些又是我们能够帮她解决的。
而这些问题也将成为后续谈判乃至起草投资协议的依据。
有人问,那应该如何评价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至少能够这么考虑,投资方案设计的退出渠道是IPO,那就不能有IPO不接受的问题,比如你的技术出资,技术根本就不是你的,再比如,业务完全依赖别的机构,不独立等等。
其实,还有一点也挺重要,就是如果将来咱们投了她,这些问题就会是投后增值服务的需求所在。
尽调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