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1)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是(A)。

A.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B.促进新旧知识联系C.促进新知识长期保存D.促进短时记忆2.负有中小学生受教育权实现义务的主体不包括(D)。

A.教师B.学校C.国家D.企业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与“悱”的意思(A)。

A.愤:心求通而未得之。

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B.愤:愤怒。

悱:想说而说不出来C.愤: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去做。

悱:感觉心情不舒畅D.愤:因不满意而心情激动。

悱:感觉心情不舒畅4.疏导原则就是(C)原则。

A.导向性B.因材施教C.循循善诱D.有的放矢5.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A)。

A.建立班集体B.评定学生操行C.抓好学生学习D.组织学生活动6.属于非测验的评价手段的是(A)。

A.观察B.判断C.反思D.分析7.属于自编测验的类型的是(D)。

A.工作日记B.客观题C.等级评价量表D.行为检查单8.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B)。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9.(A)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A.教学方法B.教学原则C.教学任务D.教学目的10.提出“化民成俗,其必有学”的论著是(C)。

A.《理想国》B.《学记》C.《政治学》D.《大学》11.“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

”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D)。

A.先导性B.感染性C.权威性D.针对性12.据记载,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A)。

A.殷周时代B.秦代C.唐代D.明代13.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C)。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春期14.小学教材的编写,在内容上最重要的是要考虑(C)。

A.形象性与兴趣性B.娱乐性与生活性C.科学性与思想性D.知识性与个性15.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这反映了下列教学过程特点中的(B)A.引导性B.间接性C.简洁性D.交往性16.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B)。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17.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D)统一的过程。

A.个体与环境B.个体与社会C.个体与教育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18.小学班主任的中心环节是(D)。

A.了解学生B.班会活动C.建立学生档案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9.课外活动不包括(D)。

A.社会活动B.科技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D.选修课20.属于主题班会形式的是(A)。

A.主题报告会B.学科小组C.科技活动D.社会公益活动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21.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22.根据课程的组织方式,可把课程分为: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经验本位课程。

23.主题班会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不能包办。

24.教学大纲即(学科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5.课外活动计划实施的终结性环节是(总结)26.小学毕业考试在县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一般由(学校)命题,农村也可由乡、镇教育管理机构组织命题。

27.课程设计要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28.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9.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学制)”;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学制”;小学和初中“九年一贯制”。

30.(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31.阶段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3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33.外铄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4.课程设计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35.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

(√)36.学校教师要贯彻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和下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保障学生参加各类实现教育目的的活动等。

(√)37.教学计划规定了各学科的基本要求、各种活动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等,还设置了“地方安排课程”。

(×)38.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

(√)39.运用知识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

(×)40.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哲学家是(B)。

A.康德B.苏格拉底C.赫尔巴特D.柏拉图2.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B)。

A.有感染力B.准确C.富有个性D.富有感情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这是一种(B)。

A.内法论观点B.外铄论观点C.需要论观点D.实质论观点4.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C)。

A.思想政治素质B.教育理论素质C.职业道德素质D.职业技能素质5.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D)。

A.教师的主导作用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D.学生的主导作用6.教学过程的(B)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A.任务B.结构C.作用D.性质7.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A)。

A.认识基础B.关键C.核心D.行动指南8.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A)两种。

A.启发谈话B.讨论C.讲述D.讲演9.(B)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A.习题B.课文C.目录D.附录10.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包括(B)。

A.主动性B.直观性C.引导性D.教师主导性11.教师的(A)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

A.学科知识素养B.文化素养C.语言表达能力D.组织管理能力12.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B)。

A.普及教育B.普及义务教育C.普及基础教育D.普及国民教育13.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14.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C)。

A.研究B.示范C.敬业D.管理15.组织学校活动的重要依据是(C)。

A.兴趣B.图表C.课程计划D.书16.教学认识的主要方式是(D)。

A.直接经验B.科学实验C.社会经验D.间接经验17.《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下列与其在思想上一致的教学原则是(C)。

A.启发性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1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B)。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C)。

A.科学课程B.活动课程C.隐性课程D.核心课程20.德育的基本途径是(D)。

A.教学B.政治思想教育C.政治课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二、填空题(每空1分。

共10分)21.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或《壬寅学制》22.美国教育家杜威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23.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的原则是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适宜原则)24.自编测验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类型。

25.以(间接经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是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

26.(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

27.(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

28.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社会发展要求)、儿童自身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现有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备完善程度、儿童家庭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

29.(个体档案)是指将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表现和发展动态收集起来作为个体教育依据的档案。

30.课程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5.间接经验26.学习动机27.学年编制28.社会发展要求29.个体档案30.学年编制三、名词解释3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32.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33.指导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34.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201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C)。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2.“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可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句话出自哪本教育名著?(A)A.《爱弥儿》B.《教育漫话》C.《普通教育学》D.《人的教育》3.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B)。

A.传授知识B.发展学生的智力C.形成技能D.培养个性4.强调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的典型表现形式是(B)。

A.综合课程B.活动课程C.学科课程D.潜在课程5.(C)阶段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关键年龄。

A.初中B.婴儿C.小学D.幼儿园6.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