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
题目:缓刑人员矫正工作小组计划书
学期:2014-2015年第一学期
班级: 2012级社会工作班
姓名:李祥学号:************
完成日期: 2014年10月25日
指导教师:张秋老师
矫正社会工作
缓刑人员矫正工作小组计划书
一、背景
社区矫正制度是我国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司法改革措施,作为一种行刑方式和制度,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相对,经过我国多年来的试点,《刑法修正案》规定依法对管制、假释、缓刑、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人员进行社区矫正,社区矫正从而作为一种制度正式确立。
缓刑,也称为暂缓执行刑罚、暂缓量刑、缓量刑。
是刑法上的一种刑罚制度。
法院在刑事审判中,根据被判处刑罚的罪犯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刑罚的执行。
如在考验期内,满足一定的条件,原判刑罚将不再执行的一种制度。
因此,简言之,缓刑是有条件地不执行所判决的刑罚。
对于社区矫正人员,工作人员要向其宣读有关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文件关于缓刑的条款、说明以及监管细则,要求缓刑人员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绝对服从社区司法所管理。
同时,工作人员要与矫正对象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的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和经济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思想工作。
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多做好事,争取早日融入社会,做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人。
二、目标
1、帮助矫正对象加强在刑意识;
2、对矫正对象开展法制教育,尤其是关于刑法的认识;
3、让矫正对象了解社区矫正的真正含义,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矫正期,回归社会;
三、组员招募
1、招募方法:在社区宣传及其他社工机构转介;
矫正社会工作
2、招募对象:在社区进行矫正的缓刑人员;
3、招募人数:5-9人;
四、小组特征
1、性质:教育或互助小组;
2、持续时间:两个月;
3、规模:5-9人;
4、聚会频率:一周一次;
5、活动次数:七次
6、聚会时间:每周一下午18:00-20:00。
五、理论框架
1、理论依据
现实治疗法主要基于控制理论。
其主要理念是: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并且这些行为源于个人的内在,而非外在环境的力量。
虽然外在环境力量会影响我们的决定,但我们的行为并非这些外在环境的力量造成的。
该理论认为如果每个人愿意努力为某一目标而行动,他必能改变,并可过得更好的生活。
但当的人的选择侵犯别人的自有时,其行为便于不负责任的。
通过显示治疗的演练,一方面可学到如何获得自由,另一方面又能避免伤害别人。
2、治疗目标。
现实疗法的主要目标,要协助服务对象找出更有效的方法,以满足其归属、权利、自有、快乐等需求,这就是现实治疗的总目标。
现实治疗强调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各种方法,重新取得对生活的控制权,并过上更令人满意的生活。
六、小组工作及活动节数具体安排
第一次小组活动:
(1)名称:角色澄清
(2)时间:第一周周一18:00—20:00
(3)目标:第一,介绍社会工作,使组员能对社工有经一步的认识;第二,介绍小组,使组员了解小组活动的目的;第三,是组员明确自身的在刑意识,明确司法奖惩与小组管与情况的关系,定立小组契约;第四,说明详细情况的汇报
矫正社会工作内容及其规范要求。
第二次小组活动
(1)名称:刑法学习(一)
(2)时间:第二周周一18:00—20:00
(3)目标:通过对刑法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增强在刑人员的法律意识。
第三次小组活动
(1)名称:刑法学习(二)
(2)时间:第三周周一18:00—20:00
(3)目标:通过对刑法的介绍和案例分析,增强在刑人员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
第四次小组活动
(1)名称:社区矫正制度学习
(2)时间:第四周周一18:00—20:00
(3)目标:通过介绍目前中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让矫正对象明确自身所处环境,从而顺利的度过矫正期。
第五次小组活动
(1)名称:犯罪与成本
(2)时间:第五周周一18:00—20:00
(3)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帮助矫正对象了解犯罪所要付出的代价,从而促使矫正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做到三思而后行,预防在次犯罪。
第六次小组活动
(1)名称:反思性交流
(2)时间:第六周周一18:00—20:00
(3)目标:让矫正对象就前三次的小组活动情况以及自己在社区中的实际生活状况进行交流、讨论、谈谈自己参与此次小组活动有哪些收获,并反思自己存在着哪些不足。
第七次小组活动
(1)名称:心得交流及宣布解散小组
矫正社会工作(2)时间:第七周周一18:00—20:00
(3)目标:经过近段时间以来的的矫正服务工作,让矫正对象有了哪些方面的变化和认识,让矫正对象就此进行思想交流,同时鼓励他们在小组活动结束后应当继续学习,多做好事,争取早日融入社会。
七、预计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困难一:是否有小组成员不敢袒露心声,碍于面子,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说不出口。
解决方案:在小组活动时尽量鼓励每一位组员发言,也可以在私下与有顾虑的组员进行接触,了解真实原因。
困难二:中途发现组员有抗拒行为。
解决方案:重新调整小组规范和契约。
困难三:是否会有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的兴趣不高,如何使他们每次都参与。
解决方案:尽量使每次的主题都能够真正体现矫正对象的共同意愿,让他们看到工作者确实是想为他们解决困难和困惑。
八、财政预算
九、评估方法
1、评估范围: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估、对小组目标和过程的评估、对小组成员的评估。
2、评估方法:工作记录、日志、结果报告、矫正对象的思想汇报、社会工作目标评估、过程评估等多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