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

中国文学史专题一

福师1009考试批次《中国文学史专题一》考试复习题一参考答案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教材名称单价属性作者版本出版社介质类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66(上下册)主郭丹、陈节2008年10月第1版海峡文艺出版社书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一、填空题:(20分)1、《诗经》分风、雅、颂三类;一般认为其分类是以音乐为标准的。

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4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作者及其他,参见P323、《国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考核知识点:《国语》其书,参见P564、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先驱是老子。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思想和美学观,参见P845、汉代骚体赋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和《鵩鸟赋》等。

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6、《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自称著此书的目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考核知识点:《史记》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意识、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参见P138、P134 7、保留乐府民歌最多的总集是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考核知识点:乐府诗的结集,参见P1708、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有阮籍、嵇康。

考核知识点:正始文学之阮籍、嵇康,参见P204-2119、庾信后期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二十七首,他的《哀江南赋序》是一篇有名的骈体文。

考核知识点:北朝诗人庾信,参见P256二、名词解释:(20分)1、三颂考核知识点:《诗经》的概况,参见P3-5参考答案:《诗经》中的《鲁颂》﹑《周颂》﹑《商颂》,合称三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颂字可以释为容貌的“容”字,“容”即“样子”;颂乐是连歌带舞的,舞就有种子样子。

颂诗多无韵,配合舞步,声音缓慢,多不分章,是其特点。

2、骚体赋考核知识点:赋的形成、兴盛及变化,参见P119参考答案: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

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枚乘《七发》等。

3、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考核知识点:西晋文学,参见P213-214参考答案:从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年间起,约有二十多年时间,是紧承建安至魏末的又一个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

这一时间出现的作家较多。

钟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描述了当时诗坛的盛况。

过去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有两种倾向:一是模拟古人的风气很盛,二是追求词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4、陶谢考核知识点:陶渊明、谢灵运,参见P226-229、P244-248参考答案:东晋末年、南朝初的诗人陶渊明、谢灵运的并称。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拓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者。

两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在田园山水中寄寓自己的生活情趣,所以并称。

杜甫有诗“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但谢诗在内容上远远不及陶诗深厚感人,艺术风格上也大异其趣:陶诗以直接抒发思想感情为主,自然景物只作为兴寄的手段;谢诗以直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思想感情的抒发只作为间接的点缀。

陶诗平淡、清新、自然;谢诗富艳精工,期以人工达自然。

三、简答题:(24分)1、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简述《左传》外交辞令的特色。

考核知识点:《左传》的语言艺术,参见P48-51参考答案:《左传》的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和它的语言艺术有很大关系。

《左传》的叙事语言,简洁、传神、词约义丰、意蕴深厚。

前面已有论及格。

这里着重谈谈颇具特色的行人外交辞令。

作者记载了不少委婉动听的外交辞令,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写出了历史人物的风采。

出色的外交辞令,可以消弭兵燹之灾,使敌国退师,使国家转危为安,这个例子,最著名的要数僖公三十年的烛之武退秦师。

城濮之战后,晋国要惩罚一些离心离德之国,便联合秦国围郑。

在秦晋两国强兵压境的危急关头,烛之武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退了秦兵: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知亡矣!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簿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国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烛之武说秦伯,先从亡郑说起,指出亡郑无益于秦。

无益的原因,一是“越国以鄙远”,难以实现。

二是即使亡郑,得利的不是秦国而是晋国,“焉用亡郑以陪邻?”三是“邻之厚,君之簿也”。

晋国强大,秦国必然削弱。

这层层剥笋似的剖析,必然引起秦穆公对郑的后果的深思。

接下来,烛之武再从不亡郑这一角度发挥。

不亡郑,不但于秦无害,反可坐享其利。

这样,两相比较,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弦外之音,还有讥秦受晋役使之意。

为了瓦解秦晋联盟,加深两国的矛盾,烛之武又旧怨重提,指出晋国背信食言,历来如此。

最后归结到晋之野心,不独在郑,还将侵秦。

这样的层层深入,晓以利害,终使秦穆公深思再三,翻然醒悟,毅然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免除了一场兵燹之灾。

类似的例子还有如僖公四年的“屈完如齐师”僖公二十六年的“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的“王孙满对楚王问”。

外交辞令的成功,常能起到武力和军队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简述骈文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参见P258-259参考答案:骈文,亦称骈俪文或骈体文,与古文(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二马相驾曰骈,成双成对曰俪。

所以骈文全篇以偶句为主。

其特点有三:语句方面,讲究对偶,要有工稳的对仗,整齐的节奏;以至于发展到“四六体”,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音律方面,讲平仄,有时叶韵,增加文章的音韵美;行文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使文章委婉、典雅、精炼和华美。

在创作上,古文讲“气势”;而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3、请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三部文学批评著作及其作者。

考核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参见P267-272参考答案: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现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的繁荣,出现了文学批评专著。

比较重要和著名的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

四、论述题:(36分)1、试论《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考核知识点:《庄子》的散文艺术,参见P87-91参考答案:庄子散文的创作方法,可以用《庄子·寓言》篇中的一段话来概括“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寓言,即编造一些故事,以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语言,来宣传自己的主张。

重言,即假借受尊重的人、有影响的人说的话。

(为使别人容易接受)卮言,出于无心、随便说出的话。

和以天倪,即抹掉天地间一切差别之意。

总之,不管现实情况如何,随意编造,信口说出,一切随随便便。

这就是庄子自认为的文章特点。

《庄子》散文的风格历来被认为具有“汪洋恣肆”和“恢诡谲怪”的特点。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

”清人刘熙载《艺概·文概》评论庄子之文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缥缈奇变”。

鲁迅说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这些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奇幻的想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善于以神奇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境界。

如第一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

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雄放奇幻,尤其是大鹏的形象、藐姑射山上的神人。

作者极尽夸张描绘之能事,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心灵追求寄寓于极生动的文学形象中。

其想象,往往是气象恢宏,意境开阔,云烟吞吐,幻化无端。

不仅鲲鹏、藐姑射山上的神人如此,就是文中“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这几句对苍天的描绘,同样显示出庄子极其丰富的想象力。

再如《秋水》篇描写秋水浩荡奔腾、气象万千的景象,也有很雄阔的意境: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马牛。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汪洋向若而叹。

淡淡几笔就把秋天河水浩荡无崖、汹涌澎湃、苍茫磅礴的气势和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写得酣畅淋漓。

此外,在《养生主》中把解牛的劳动描绘成如一首音乐、一场舞蹈(“庖丁解牛”),也是非常大胆而奇特的。

再如《徐无鬼》写匠石运斤成风,《至乐》写与空髑髅对话,《秋水》写与惠子观鱼于濠梁之上,《外物》写任公子钓鱼,都是想落天外、奇幻无比。

其次是描写精工,形神毕肖。

庄子刻画物态的技术是非常高明的。

摹物叙事,意到笔随,异趣横生。

如《齐物论》中对“地籁”的描写: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这是形容古树上大小斑驳的树孔。

(洼者,水洼;污者,下陷的坑。

)下面就形容风吹这些树孔发出的各种声音: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刀刀乎?激者是激水声,謞者是箭飞行时之声,叱者是大声叱人之声,吸者为吸气声,叫者,叫喊声,譹者为哭泣哀号声,宎者为深沉之声,咬者是清亮之声。

这种对众窍和风声的千差万别的描绘,可以说是声形毕肖,给人以极其鲜明的印象。

《秋水》篇写秋天大水的情景,把秋雨的到来,沟满河平,百川奔流,浩荡无限的空阔景象,写得气势磅礴,十分形象。

第三是寓言丛集,喻中设喻。

庄子自己也“寓言十九”。

所以,以寓言和比喻来说明道理,也是《庄子》的最大特色。

寓言的运用,说明其思维方式仍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象,作者在思维及其表达过程中,不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范畴,而是通过具有直观特征的具体形象、类化表象和集体表象以及它们的组合来表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