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

第六章 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


6.3 各类耐蚀金属材料
6.3.1 铁及其合金的电化学性质及其耐蚀性
6.3.1.1 铁和铸铁 铁形成铁离子的标准平衡电位。 从热力学上看,铁是不稳定的,与铁的平衡电位相近、甚至 电位很负的金属相比.铁在自然环境(大气、天然水、土壤等)中 的耐蚀性能较差。如Fe与Al、Ti、Zn、Ni等金属相比,在自然条 件下,铁是不耐蚀的。 1. 铁在HCl中的腐蚀速度是随着酸的浓度增加,指数关系上升。 2. 铁在H2SO4中,如右图所示。 50%H2SO4和20%SO3时各有两个极值。 3.HNO3中,浓度大于50%时Fe是稳定的。 4. HF中,浓度小于50%快速反应,大 于60%时Fe是稳定的。
1.奥氏体不锈钢 以18-8型CrNi钢为基础,加入Ti、Nb、Mo等元素。提高Cr含量, 降低C含量。氧化性介质中易于钝化。耐稀硫酸,稀硝酸。加Si后可耐 浓硝酸。在碱液中耐蚀性好。焊接时晶界易析出碳化物,造成晶间腐 蚀,可通过稳定化热处理解决。氯化物介质中,有显著点蚀和缝隙腐 蚀倾向。对SCC敏感。 2.铁素体不锈钢 根据Cr含量分为Cr13、Cr6-19、Cr25-28等几种。随Cr含量提高, 耐氧化性提高。相对于奥氏体不锈钢,价格便宜,导热力强,屈服强 度大。脆性大,焊接后性能差,易点蚀,缺口敏感,耐氯化物SCC性能 好。 3.马氏体不锈钢 元素含量一般为:Cr 13-18%,C 0.1-0.9%,Cr0.5-3%。含C量提高, 强度硬度耐磨性上升,耐蚀性下降。用于制造力学性能要求较高的, 兼具一定耐蚀性的器械和量刃具。
6.1.3 生成保护性腐蚀产物膜
在腐蚀过程中由于生成较致密的保护性能良好的腐蚀产物膜而耐 蚀。
6.2 提高金属材料耐蚀性的合金化原理和途径
6.2.1 提高合金热力学稳定性 用热力学稳定性高的元素进行合金化。即,是向本来不耐蚀的纯 金属或合金加入热力学稳定性高的合金元素(贵金属)成为固溶体,提 高合金的热力学稳定性。一般需要较多的合金元素添加量。 6.2.2 阻滞阴极过程(适用于不产生钝化的活化体系) 主要由阴极控制的腐蚀过程,具体途径有以下两种: (1)减少合金的阴极活性面积 减少这些阴极相或夹杂物,就是减少了活性阴极的面积。从而增 加阴极极化程度,阻滞阴极过程。 也可采用热处理方法,使合金成为单相固溶体,消除活性阴极第 二相,提高合金的耐蚀性。相反,退火或时效处理将降低其耐蚀性。 (2)加入析氢过电位高的合金元素 适用于由析氢过电位控制的析氢腐蚀过程。提高合金的阴极析氢 过电位,降低合金在非氧化性或氧化性不强的酸中的活性溶解速度。
6.2.3 降低合金的阳极活性
减少阳极面积 合金的第二相相对基体是阳极相,在腐蚀过 程中减少这些微阳极相的数量.可加大阳极极化 电流密度,增加阳极极化程度,阻滞阳极过程的 进行,提高合金耐蚀性。 晶界细化或钝化来减少合金表面的阳极面积 也是可行的。 加入易钝化的合金元素 加入阴极性合金元素促进阳极钝化 适用于可能钝化的金属体系(合金与腐蚀环 境)。金属或合金中加入阴极性合金元素,可促 使合金进入钝化状态,从而形成耐蚀合金。
有效合金化元素为Cr、Ni、Al、P、Si、Cu等。利于钢材表面形成致 密粘结性好的保护性锈层。外层一般为Fe2O3,FeOOH,中层Fe3O4和FeOOH, 内层Fe3O4或FeOOH。一般认为合金元素富集于锈层中,改变了铁氧化物 形态及分布,使其胶体性质发生变化,形成致密粘结性好的保护性锈 层。
* Ni也是属易钝化的金属,其钝化倾向比Fe大,但不如Cr。Ni的 热力学稳定性比Fe高。 见下图为Fe-Ni合金的电化学行为同Ni含量的关系。
Ni在FeNi合金中的作用,不是钝化作用,而是提高合金热力学稳定 性的作用。因此,利用镍在还原介质中的耐蚀性,与铅的优良钝化性能 相配合,使不锈钢既耐氧化性介质腐蚀,也对不太强的还原性介质具有 一定的耐蚀性。
1)合金元素对铁的阳极极化曲线特性点的影响
总体说,Cr、Ni、Mo、Si等合金元素对Fe的耐蚀性是有利的。
2)阴极性合全元素对Fe的耐蚀性影响 Pd、Pt、Cu等阴极性元素对Fe的钝化行为的影响如图前图所示。 3)合金元素对Fe基合全耐蚀性的影响 Cr是很容易钝化的金属,也是不锈钢的基本合金元素。 不同含Cr量对FeCr合金的腐蚀电位Er及临界钝化电位Eb的影响如图所 示。 随着含Cr量增加,合金的Er和Eb均 逐渐向负方向移,临界钝态电流密 度ib和钝态电流ip逐渐降低,这说明 FeCr合金中Cr量愈高合金愈易钝化, 合金愈耐腐蚀。
6.3.2 耐热钢及高温合金
金属高温下除了耐氧化腐蚀,还常需具有耐蠕变性、热强性和组 织稳定性。两类性能应兼顾。 6.3.2.1 耐热铸铁 具有一定的耐热性。 1.硅铸铁:Si为石墨化元素。组织为铁素体和石墨。850℃下耐热性好。 成分一般为:2.5%C,5-10%Si,0.5%Mn。 2.Al铸铁:2.5-3.2%C,1.0-2.3%Si,0.6-0.8Mn,5.5-7.0%Al。组织 为铁素体和石墨。850℃下耐热性好。成分一般为:2.5%C,5-10%Si, 0.5%Mn。Al可提高铸铁在高温下的稳定性。Al最高可达30%,使用温度 1100℃。 3.NiSi铸铁:5-7%Si,13-20%Ni。组织为奥氏体和石墨。高温强度和 韧性好。 4.高Cr铸铁:含Cr8-35%。组织为铁素体和碳化物。含Si30%时,可在 1100 ℃长期工作。硬度高,冷加工困难。
6.2.4 增大腐蚀体系电阻(使合金表面生成高耐蚀的腐蚀产物膜) • 加入一些合金元素促使在合金表面生成致密、高耐蚀的保护膜,从 而提高合金的耐蚀性。 • 如在钢中加入Cu、P等合金元素,能使低合金钢在一定条件下表面生 成一种耐大气腐蚀的非晶态的保护膜。 上述几种途径是提高合金耐蚀性的总原则。由于腐蚀过程十分复杂, 研制耐蚀合金时应根据合金使用的环境选择适宜的途径,才能提高合 金的耐蚀性。
3)高铬铸铁 • 铬铸铁有低Cr(M(Cr)<1%)和高Cr(M(Cr)=12%-35%)两类。前者主 要适用于600°以下的耐热铸件,并能改善铸铁对海水和低浓度酸中 耐蚀能力,常用于地下管线。 • 高铬铸铁且适合用在氧化性腐蚀介质中受磨损或冲击的部件.如输送 腐蚀性浆液的泵管道、搅拌器等。 • 高铬铸铁在中性或弱酸性盐水镕液中是耐腐蚀的(pH>5时,腐蚀速度 <0.1mm/a)。 2.低合金铸铁 铬铸铁有低Cr(M(Cr)<1%)和高Cr(M(Cr)=12%-35%)两类。前 者主要适用于600°以下的耐热铸件,并能改善铸铁对海水和低浓度酸 中耐蚀能力,常用于地下管线。
3. 铁在碱中的腐蚀, 在常温下,铁和钢在碱中 是十分稳定的,但当NaOH 质量分数高于30%时,膜 的保护作用下降,膜以铁 酸盐形式溶解,随着温度 升高,溶解加剧。当质量 分数达到50%时,铁强烈 地被腐蚀。铁在氨溶液中 是稳定的,但在热而浓的 氨溶液中铁的溶解速度缓 慢增加。
合金元素对铁的耐蚀性的影响
6.3.1.3 不锈钢 不锈耐酸钢的简称。以FeCr合金为基础,添加奥氏体或者铁素体 形成元素形成室温下的不同相态。主要合金元素特点为: 1)Cr:12%以上使得钢材易处于钝态。瘀斑小于30%,否则可能生成力 学性能不好的金属间化合物相。 2)Ni:比Fe稳定,钝化性能弱于Cr。奥氏体形成元素。提高人性和加 工性能。 3)Mo:降低致钝电流,使致钝电位负移。维钝电流减小,点蚀电位正 移。显著改善钢材钝化能力,提高其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能力。 4)Si:提高钢材耐点蚀及在氯化物介质中的耐应力腐蚀能力。提高耐 热浓硝酸的能力。 5)C和N;奥氏体形成元素。含量过高会降低耐晶间腐蚀和点蚀的能力。 6)Ti和Nb: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减少Cr碳化物的生成,降低晶间腐蚀。
6.3.1.2 碳钢和低合金钢 碳钢不耐蚀,低合金钢耐蚀性也有限。在pH>9.5,有氧存在条件下 的碱液中耐蚀。浓碱液和高温时,碳钢不耐蚀。低合金钢一般指合金 元素含量低于5%的合金钢。按照应用的环境可分为下面两类。
1.耐大气腐蚀低合金钢
为阳极控制。Cu、Cr、P为重要合金化元素。Cu为最有效合金化元 素。各元素含量一般为:Cu 0.2-0.5%,P0.06-0.1%,Cr0.5-3%。 2.耐海水腐蚀低合金钢
4.复相不锈钢 马氏体-铁素体钢:1Cr13,耐蚀性接近马氏体钢,硬度较低,人 性和塑性较好。焊接性好。 奥氏体-铁素体钢:Cr18、Cr21、Cr25型。强度高,热膨胀系数小, 导热好,对晶间腐蚀不敏感,具有优良的耐应力腐蚀和耐疲劳性能。 比奥氏体不锈钢便宜。 沉淀硬化不锈钢:合金元素+热处理,析出强化相,提高钢的耐蚀性,在铸铁中加入各种合金元素, 如Si、Ni、Cr、Mo、Al、Cu等,形成各类耐蚀铸铁。如高硅铸铁,镍铸铁,铬 铸铁.铝铸铁等。
1.高合金铸铁
1)高硅铸铁
在C质量分数为0.5%-1.1%的铸铁中加入质量分数为14%-8%的Si可使其具 有优良的耐酸性能。高硅铸铁的含硅量与耐蚀性的关系示于图。 •当M(Si)=14.5%时,腐蚀速度有明显的降低, 但si质量分数一般不大于18%,否则严重降低 力学性能。 •M(Si)>14%的合金铸铁称为高Si铸铁,对 各种无机酸包括HCl均有良好的耐蚀性能。M(Si) > 15 %时会形成价稳定的η相 (Fe5Si2) ,所以多 数耐蚀铸铁si质量分数不大于 15%。高Si铸铁在 HCl 中耐蚀性不如在 H2S04 和 HN03 中好,为此通常 把 Si 质量分数提高到 18 %,并加入质量分数为 3 %的Mo。
第 6章
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
6.1 纯金属的耐蚀性能
6.2 提高金属材料耐蚀性
的合金化原理和途径
6.3 各类耐蚀金属材料
6.1 纯金属的耐蚀性
6.1.1 热力学稳定性
一般情况下,各种纯金属的热力学稳定性可根据其标准电极电位 值作出近似的判断。标准电极电位较正的金属,其热力学稳定性也较高; 较负的则稳定性较低。 根据pH=7(中性溶液)和pH=0(酸性溶液),氧和氢的平衡电极电位 分别为0.815v,1.23V及-0.414v,0.000V,可粗略地把金属分为四类, 见下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