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
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世界上的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
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草原。
海洋、湖泊等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关系以及农业、城市、污染等有关的科学研究。
为了寻找解决自然资源、人口、粮食和环境等一系列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的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生态学和的研究机构。
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是:由定性研究趋向定量研究,由静态描述趋向动态分析;逐渐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发展;与其他某些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显著。
生态学被生物学者用来描述个人在社区中与他人日常的互动关系;社会行为科学家使用生态学来描述人类生存与社会中的综合性与系统系结构;文化人类学家使用人文生态学,来描述田野工作的整体性本质;心理学家也强调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定个人和社会及物理环境的关系。
社会学家帕克描述生态学的层次分为:人类竞争为基础的共生层次;沟通与共识的文化层次。
通过这两个层次的结合来解释各种社会组织,以影响和引导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
生态学与社会工作:社会使用生态观点来描述实务,首推史沃兹,他用共生的观点来描述个人与教养团体的关系,哈特曼也认为生态的观点引导我们去了解事件与行为的关系,它引导我们把焦点置于生活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上,也引导我们了解评估世界与人们对适应、整合与分化的反应。
二、系统理论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
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定义中包括了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
系统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创立的。
《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s》)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科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二战前后控制论、信息论和一般系统论等的出现为标志,主要着眼于他组织系统的分析;第二阶段以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等为标志,主要着眼于自组织系统的研究。
系统具有整体性和层次结构性。
所谓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
系统作为整体具有部分或部分之和所没有的性质,即整体不等于(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称之为系统质。
每个系统的构成部分具有互相依赖性,每一部分都以某种方式既影响着其他部分,又影响着整体,系统的构成部分还必须有边界和保护自身存在的机制,以便使用那些将会破坏这一系统的问题。
系统存在的各种联系方式的总和构成系统的结构。
系统具有层次结构,任何系统要素本身也同样是一个系统,要素作为系统构成原系统的子系统,子系统又必然为次子系统构成…如此,则…→次子系统→子系统→系统之间构成一种层次递进关系。
系统是动态的,可变化的。
系统观点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动态演化原理或过程原理。
从哲学上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非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系统演化原理的提出,最终确立了现代科学在方法论上的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也可称为历时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不能把系统看作"死系统",即已经完成的、静止的、永恒的东西,不能仅满足于静态还原,虽然在研究中我们常常被迫采用理想的"孤立系统"、"封闭系统"的概念,但应始终牢记任何实际系统都是动态的"活系统"。
系统功能由元素、结构和环境三者共同决定。
相对于环境而言,系统是封闭性和开放性的统一。
这使系统在与环境不停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中保持自身存在的连续性。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二者组成一个更大的、更高等级的系统。
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平克斯(pincus)与米纳汉(minahan)在概括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要素中,提出了"四个基本系统"的理论,指出社会工作过程是社会工作者运用各种知识与资源,与各要素系统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工作达到工作目标的改变过程。
"四个基本系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实务工作的参考架构,这四个系统是:1、改变媒介系统:所谓改变媒介系统是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赢利机构、组织、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以及与服务对象有关的具有不同专长的专业人士。
他们是案主改变的媒介,又是改变努力的主要行动者,是专业的助人者。
2、案主系统:所谓案主系统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人。
案主系统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组织或社区。
他们可以是"现有的案主",也可能表现为'潜在的案主",因此,辩清案主系统及类型,是社会工作服务展开的第一步。
3、目标系统:为了达到改变案主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就是目标系统,在确认了案主系统后,社会工作者紧接着的任务就是要与案主系统一起工作,确定目标系统--为达到改变目的所要被改变与影响的系统。
比如,一群妇女(案主系统)向妇联和社会工作者(改变媒介系统)求助,诉说她们常在家里被丈夫虐待,经调查,这些施虐者是具有各种各样的职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人所组成(目标系统),于是,社会工作者邀请医务人员、警方、法院工作人员甚至新闻单位(行动系统)一起出面处理这些事情。
通常情况下,目标系统大于案主系统,而且具有时效性。
4、行动系统: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实现改变目标的人。
诚如上所举的例子,行动系统就是与社会工作者一起进行改变努力的系统,系统中的所有人士是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同盟军。
三、社会生态系统发展史: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斯坦利爵士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认为:生态系统是一个的'系统的'整体。
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子复合体…这种系统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单位,它们有各种大小和种类)斯坦利对生态系统的组成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为生态系统下了精确的定义。
1940s,美国生态学家R.L.Lindeman)发现了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上的基本特点:·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不可逆转;能量传递的过程中逐级递减,递减率为10%~20%;这也就是著名的。
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两部分。
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分类与分布:生态系统类型众多,一般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功能能量流动: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丧失的过程。
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通过捕食、寄生等关系构成的相互联系被称作食物链;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就形成了食物网。
食物链(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重要形式,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
信息传递生态物种参与信息的传导和疏导,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生态价值:生态价值是区别于劳动价值的一种价值。
指的是空气、水、土地、生物等具有的价值,生态价值是自然物质生产过程创造的。
它是"自然-社会"系统的共同财富。
无机环境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随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也逐渐被人类发现。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一定范围内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在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就被称为达到了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社会工作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该理论强调人与社会系统各要素在环境中相互作用,并对人类社会行为具有重大影响。
生态系统运用于社会工作的工具:生态系统图1.生态系统图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关注生物因应环境而作出的"适应",及其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所运用的、与环境达致"动态均衡"及"互惠"的手段和方法。
生态学观点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最突出的地方在于,专业工作者把着眼点置于服务对象与其环境的互动,即他所关注的是服务对象与其周围世界的衔接。
从有关生态学借来的观点把个人及其问题置于一个广阔的人类社会背景中,而个人与其他人或其他系统是不断地在一连串的"交叉互动"之中的。
与传统心理学理论不同的是,生态学理论并不把个人问题看作是来自个人的"心灵"问题,而是认为个人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取决于人和环境的相互交流互动。
因此,人类只能在一连串"多重联系"和互动的背景下进行理解。
在人与环境这个着眼点的前提下,要满足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的需要,环境必须有足够资源,环境必须鼓励人与环境做"正面积极的互动"。
例如,在帮助个人时,个人与其家庭、朋友、同事及专业服务提供者之间的互动是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个人的需要是否能有效地满足取决于个人与这些资源系统之间能否有效地协调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