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呐喊》自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学习重点]1、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2、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学习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过程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

(参看注释1)二、解题《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我们学过或将来要学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故乡》、《一件小事》、《药》、《社戏》、《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除《祝福》(收集在《彷徨》)外,都收集在《呐喊》里,《呐喊》一共收集鲁迅小说14•篇。

崐《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

另外,还有两部小说集《彷徨》和《故事新编》。

写作《呐喊》这一时期,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高峰,经历了对中国长期深刻观察和思考的鲁迅,怀着强烈的反对旧文化、反对旧道德的激情,积极地投入了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运动,创作了杂文、诗歌、小说等许多辉煌的新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篇白话小说,“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引自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其震撼人心的光辉思想和高超精湛的艺术技巧,充分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并使作者赢得了不朽的世界声誉。

1922年12月3日,《呐喊》集结成书前,•作者写了这篇《自序》。

它成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鲁迅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鲁迅在这篇序言中,通过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的经历、自己的思想发展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说明了写作崐《呐喊》的缘由及《呐喊》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观点。

在艺术上,《〈呐喊〉自序》别开生面,独具一格,不同于一般书序的写法。

娓娓而谈,侃侃有议,在夹叙夹议中述说了自己的经历,表达了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文学观点,成为一篇杰出的散文。

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投影这段文字)三、自渎课文,整体感知1、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是什么的“一部分”?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

3、这里“梦”指的是什么?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4、为何理想叫做“梦”呢?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5、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1)绍兴侍亲疾看透世态,想走异路(2)南京求新知选择学医,救民报国(3)仙台攻医学领悟要著,弃医从文(4)东京搞文艺悲哀寂寞,深刻反省(5)北京抄古碑苦闷沉默,思索追寻(6)北京应索稿看到希望,作文呐喊通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先前的思想发展是形成〈〈呐喊〉〉的深厚的思想基础,而金心异的来访则是写作〈〈呐喊〉〉的直接契机。

从作者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年青时的梦想共有三个(好梦),一个是通过学洋务来就国,即洋务救国梦;一个是通过学医来拯救像他父亲一样的病人,并在战争时去当军医,即学医救国梦;第三是想通过文艺来唤醒麻木的国民,即文艺救国梦。

从作者的梦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直贯穿在作者梦想中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作者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我们应当很好地体会。

第一个梦是第二个梦的前提和基础,并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而破灭,前两个梦的破灭又是第三个梦产生的原因。

四、课文简析:第一部分(1─10自然段)19世纪末到五四时期,•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历程。

第一层(1自然段)总括全文,点明创作《呐喊》的缘由。

《呐喊》的缘由是青年时代的许多“梦”。

“梦”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即全文的“文眼”。

是指鲁迅在青年时代对革命思想的追求,对社会前进道路的探求,对光明富强的中国的憧憬,而这些都像梦幻一样未能实现。

回首往事,固然可因未荒废时光,内心无愧而“欢欣”,却也难免因无人理解而“寂寞”。

但是,不管怎样,那救国救民的愿望在作者心中萦绕,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志使作者心潮难平。

当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号角吹响的时候,那长期埋藏在心底的理想和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就成为投入新的战斗的动力,并凝结成为革命的文艺作品,这就是《呐喊》的缘由。

第二层(2─10自然段)回顾过去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迁,•着重叙述弃医从文的经过,具体说明“梦”的产生和破灭的过程。

应该根据地点的变换,来整理作者的生活经历,从中看出他的思想发展过程。

(选用典型事例)1.绍兴父亲患病:反映作者饱尝世态炎凉,痛恨黑暗的社会,埋下后来学医的种子。

(选用典型事例)2.南京求学:反映了作者学习西方科学,接受进化论启蒙,促成他选择学医,以医学治疗国民身体疾病,促进维新的思想。

(•选用《全体新论》《化学崐卫生论》等课程)3.仙台学医:表现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认识到第一要著是要改变民的精神,决心用文艺作武器唤起民众。

(突出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4.东京治文:表现作者善于解剖自己,克服知识分子单凭热情,只信自己崐轻视民众的思想,认识到救国救民的大业,需要团结很多的人。

(选用《新生》杂志流产一事) 在这一部分中,先写父亲患病一事,再写上南京求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启蒙,促成他抉择学医,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梦”:平时治病救人,战时从军报国,一面又能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表现出他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热情。

仙台学医只选了一个最集中、最强烈的镜头──一次时事画片放映情景,它是作者回忆中再不能忘却的一件事,正崐是这件事给了作者以强烈的刺激,形成了他对“国民性”弱点的认识,促使他崐弃医从文──第一个“梦”破灭了,第二个“梦”产生了。

弃医从文这一行动,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重大进步,说明他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已经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他已经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祖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决心着手做提高人民群众觉悟的工作。

按照鲁迅当时的认识,认为文艺对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作用最大,于是他开始提倡新文艺运动。

然而,那时社会上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还是少数,在一般知识分子中,如鲁迅那样决心从事新文艺运动的更是寥若晨星。

因此,周围的空气是冷淡的,他得不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热烈的愿望得不到人们积极的响应。

但他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筹办《新生》杂志,杂志的命名正表明鲁迅催促“新的生命”的诞生的希望。

结果,《新生》杂志流产了,他的美好的“梦”又一崐次遭到破灭,使鲁迅感到寂寞痛苦。

然而他并不怨天尤人。

痛苦的经验,促使他严格地解剖自己,认识到“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救国救民的大业,要团结很多人,决不是一个人振臂一呼所能成功的,因此克服了知识分子单凭热情的弱点。

作者为什么具体叙述他当时那种寂寞悲哀的心情?因为他当时的心情,与后来《呐喊》的创作密切有关。

后来《呐喊》所反映的许多重大问题:旧社会的积弊、国民性的弱点、辛亥革命的教训等,几乎都在这种“寂寞和悲哀”的沉默之中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这是好“梦”破灭与勇猛战斗之间的过渡,是爆发前蓄积力量的沉默,正是《呐喊》创作的重要酝酿准备。

着重记叙当时的心情,可以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呐喊》产生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完成《考之韵》1--10题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词语注释:困顿:⑴劳累得不能支持。

⑵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奚落:用尖刻的话讽刺、嘲笑,使人难堪。

小康: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随喜:佛教用语,原意是随着别人参拜佛殿或做善事,这里是跟随别人一崐起活动的意思。

久违:好久没见。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

名,占有。

曲笔:这里指不拘泥于事物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愤懑:气愤;抑郁不平。

二、课文分析第二部分(11─20自然段)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经过和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点、创作态度。

第一层(11─17自然段)创作小说的动机。

5.北京S会馆抄古碑: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寂寞、•苦闷但不悲观的心境,这是冷静分析、深刻思索的时期。

6.北京朋友索稿:详写寓意深刻的关于“铁屋子”的对话,生动反映了十月革命给鲁迅以“新世纪的曙光”,认识到唤起民众,就能毁坏铁屋子,从此他就投入到反封建的洪流中去。

这就是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情况。

从以上鲁迅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发展大致经过:抉择学医,治病救人;弃医从文,救治麻木;悲哀沉默,思想孕育;披挂上阵,呐喊战斗四个阶段,而贯穿于其中的,则是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要实现救国救民的美“梦”,唤醒沉睡的大众,正是《呐喊》的由来。

第二层(18─20自然段)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对小说能成集的心情和小说集《呐喊》的命名。

创作是为慰藉猛士而发出呐喊,当然须听将令,这就是作者创作的指导思想。

先交代一下从寂寞到呐喊的变化,并非“不能已于言”,就是说,年青时候经历了提倡文艺运动的“梦”,破灭以后,已处于寂寞之中。

在寂寞之中开始动笔,为什么“仍不免呐喊几声”?就因为“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和悲哀”。

不是要慰藉自己年青时候做过的“梦”,而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有前躯”。

(不畏惧向前冲锋)“听将令”鲁迅在另一篇文章里有解释,是指“那时革命的前躯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