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胺类可引起脑功能异常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胺类可引起脑功能异常

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胺类可引起脑功能异常
一.摘要
正常情况下,中枢递质几乎都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这有利于维持脑内中枢递质水平的稳定,排除脑外刺激因素的干扰。

所以能如此,可能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的酶系统有关,已经发现其中含有单胺氧化酶,而多种中枢递质是单胺类化合物,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组织胺等,都可被单胺氧化酶灭活,这种内皮细胞胞浆内的生物化学转化作用加强了血脑屏障的功能,从而可使脑组织内环境保持稳定,少受一般循环血液中有强烈生理作用的物质含量剧烈变动的干扰。

然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引起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剧烈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脑功能的异常。

二.选题依据
假性神经递质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的。

神经递质分兴奋和抑制两类,正常时两者保持生理平衡。

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只在脑内形成。

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基酸等,经肠菌脱羧酶的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和苯乙胺。

正常时这两种胺在肝内被单胺氧化酶分解清除,肝功能衰竭时,清除发生障碍,此二种胺可进入脑组织,在脑内经β羟化酶的作用分别形成胺(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

后二者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不能传递神经冲动或作用很弱,因此称为假性神经递质。

当假性神经递质被脑细胞摄取并取代了突触中的正常递质,则神经传导发生障碍,兴奋冲动不能正常地传至大脑皮层而产生异常抑制;出现意识障碍与昏迷。

三.解决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由于氨中毒是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氨的吸收和加强氨的排出是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

1.乳果糖(β- 半乳糖果糖)是一种合成的双糖,口服后在小肠不会被分解,到达结肠后可被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等细菌分解为乳酸、乙酸而降低肠道的pH 值。

肠道酸化后对产尿素酶的细菌生长不利,但有利于不产尿素酶的乳酸杆菌的生长,使肠道细菌所产的氨减少;此外,酸性的肠道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并促进血液中的氨渗入肠道排出。

2.L- 鸟氨酸-L- 门冬氨酸是一种鸟氨酸和门冬氨酸的混合制剂,能促进体内的尿素循环(鸟氨酸循环)而降低血氨。

3.谷氨酸与氨结合形成谷氨酰胺而降低血氨,有谷氨酸钾和谷氨酸钠两种,可根据血钾和血钠调整两者的使用比例。

谷氨酸盐为碱性,使用前可先注射3~5g维生素C,碱血症者不宜使用。

4.GABA/BZ 复合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flumazenil),可以拮抗内源性苯二氮卓所致的神经抑制。

对于Ⅲ~Ⅳ期患者具有促醒作用。

静脉注射氟马西尼起效快,往往在数分钟之内,但维持时间很短,通常在4 小时之内。

其用量为0.5 ~1mg 静脉注射;或1mg/h持续静脉滴注。

5.减少或拮抗假神经递质支链氨基酸(BCAA)制剂是一种以亮氨酸、异亮氨酸、缬安酸等BCAA 为主的复合氨基酸。

其机制为竞争性BCAA 为主的复合氨基酸。

其机制为竞争性抑制芳香族氨基酸进入大脑,减少假神经递质的形成,其疗效尚有争议,但对于不能耐受蛋白质的营养不良者,补充BCAA 有助于改善其氮平衡。

四.预期结果
利用以上药物进行治疗后,可明显消除假神经递质对儿茶酚胺的竞争性干扰,从而使
神经冲动传递恢复正常,大脑功能恢复正常。

五.结论
假神经递质增多时,可竞争性地干扰儿茶酚胺,阻碍神经冲动传递,使大脑发生异常抑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