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 混凝土扩大基础施工工艺

6 混凝土扩大基础施工工艺

6 混凝土扩大基础施工工艺6.1 适用范围6.1.1 本工艺适用于常规桥梁工程混凝土扩大基础施工。

6.2 施工准备6.2.1 材料要求1 桥梁工程混凝土扩大基础所需水泥混凝土宜采用自动计量集中拌合站生产的预拌混凝土(商品混凝土)。

2 混凝土扩大基础所需钢筋、混凝土,应符合设计要求及本标准第1,3章规定。

模板制作与安装,应符合本标准第2章规定。

6.2.2 施工机具与设备确定预拌混凝土供应商,搅拌站(拌合站)生产保障能力;运输设备、泵送浇筑设备、振捣设备、养护保温设备,常规作业工具等。

大体积混凝土必须在设施完善、管理严格的强制式搅拌站拌制,预拌混凝土必须有规定资质、并应选择备用搅拌站。

混凝土运输罐车、泵车、混凝土输送泵、输送钢管、布料管等;振捣棒(器)、抹平机、刮杠、抹子等,测温计、测温仪、测温埋管等。

6.2.3 作业条件1 方案制订的浇筑工艺、浇筑顺序、控制措施、安全措施已交底。

2 拌合站设备运行可靠;运输设备、泵送(布料)设备、振捣养护设备数量充足、进场就位;水电、配电系统安全可靠。

3 模板安装,钢筋绑扎(安装)已完成,隐蔽工程验收合格。

4 运输线路畅通。

6.2.4 技术准备1 混凝土扩大基础技术准备同本标准第4.2节规定。

2 桥梁混凝土结构,应在不同季节选择有代表性结构进行试浇筑,并通过测温或计算分析,事先确定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温度参数的合理控制值。

3 明确流水作业划分、浇筑顺序;确定混凝土供应、运输、浇筑、养护工作计划;确定机械设备规格型号、数量,确定水电保障,工具、材料、劳动力需要量。

确定所需混凝土坍落度和初凝、终凝时间,落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确定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完成进度计划的措施;确定检验方法及混凝土试件组数。

确定并培训混凝土工程关键工序的作业人员和试验检验人员。

4 落实组织、指挥系统。

6.3 操作工艺6.3.1 工艺流程明挖基坑作业→基底验收垫层施作→测量放线→模板安装、钢筋绑扎→商品混凝土 (预拌混凝土)拌制、运输→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拆模。

6.3.2 基底验收1 混凝土工程扩大基础施工前,基坑支护和基坑开挖质量检查合格,基坑应保证稳定;基底原状土无扰动,如基坑扰动超挖,应按规定处理至不低于基底原状土状态。

2 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处理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3 基底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清理干净,无任何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杂物。

4 基坑应保证稳定和干燥,混凝土浇筑应在基底无水情况下施工。

6.3.3 垫层施作及测量放线1 垫层混凝土铺筑工法同主体结构工程施作,垫层模板可釆用方木、木板或组合钢模板,垫层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应平整,高程不得高于基础底面设计高程,平面尺寸设计无要求时应大于基础100mm以上。

2 混凝土垫层强度在达到2. 5 MPa后,方可行驶机动翻斗车等小型施工机械。

冬期施工垫层混凝土需覆盖保温时,应在其强度达到《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程》Q/BMG 103-2009中规定的允许受冻强度后方可支模、绑扎钢筋。

3 桥梁工程测量放线应符合《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的有关规定。

放出桥梁工程扩大基础的中线、外边线。

6.3.4 模板安装、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拌制、运输1 钢筋绑扎、模板安装应符合本标准第1.3节、2.3节规定要求。

2 桥梁工程混凝土扩大基础采用商品混凝土应按规定要求提供混凝土配合比、合格证,做好混凝土进场检验和试验工作,并应测定混凝土坍落度,做好记录。

混凝土拌制、运输应符合本标准3.3节规定要求。

6.3.5 混凝土浇筑1 浇筑混凝土前,应做好检查工作;配制的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和制备应符合《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规程》Q/BMG103-2009的相关规定。

(1)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符合要求后方可浇筑。

(2)浇筑混凝土前,应对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等作重复性检查,以提高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尺寸的质量保证率。

构彳f侧面和底面的垫块应至少为4个/m2,绑扎垫块和钢筋的铁丝头不得伸人保护层内。

保护层垫块的尺寸应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准确性,其形状(宜为工字形或锥形)应有利于钢筋的定位,不得使用砂浆垫块。

(3)模板内的杂物、积水少钢筋上的污垢应清理干净。

模板如有缝隙,应堵塞严密,模板内面应涂刷脱模剂。

基础混凝土浇筑前,干土基要洒水湿润,湿土基要铺以碎石垫层或水泥砂浆层,石质地基要清除松散粒料,才可浇筑基础混凝土。

(4)浇筑混凝土前,应检查混凝土的均匀性和斜落度。

2 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防止混凝土离析,应符合下列规定:(1)从高处直接倾卸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2m(2)当倾落高度超过2m时,应通过串筒、溜槽或振动溜管等设施下落;倾落高度超过10m时应设置减速装置。

(3)出料口下面,混凝土堆积髙度不宜超过1m。

3 混凝土应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层浇筑,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或能重塑前浇筑完成上层混凝土。

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与下层前后浇筑距离应保持1.5m以上。

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层。

4 混凝土的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因故必须间断时,其间断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或能重塑时间。

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表6.3.5的规定。

当需要超过时应预留施工缝。

表6.3.5 混凝土的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允许时间(min)注:当混凝土中掺有促凝剂或缓凝剂时,其允许时间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

5 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和弯矩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处理:(1)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但凿除时,处理层混凝土须达到下列强度:用水冲洗凿毛时,须达到0.5Mpa;用人凿除时,须达到4.5Mpa;用风动机凿毛时,须达到lOMPa。

(2)凿毛处理的混凝土面,应用水冲洗干净,在浇筑次层混凝土前,对垂直施工缝宜刷一层水泥净浆,对水平缝宜铺一层厚为10~20mm的1:2的水泥砂浆。

(3)重要部位及有防震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钢筋稀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应在施工缝处补插锚固钢筋或石桦;有抗渗要求的施工缝宜做成凹缝、凸缝或设止水带。

(4)施工缝为斜面时应浇筑成或凿成台阶状。

(5)施工缝处理后,须待处理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继续浇筑混凝土。

需要达到的强度,一般最低为1.2MPa,当结构物为钢筋混凝土时,不得低于4.5 MPa。

混凝土达到上述抗压强度时间宜通过试验确定。

6 在浇筑过程中或浇筑完成时,如混凝土表面泌水较多,须在不扰动已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下,釆取措施将水排除。

继续浇_凝土时,应查明原因,釆取措施,减少泌水。

7 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裸露面应及时进行修整、抹平,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或拉毛。

当裸露面面积较大或气候不良时,应加盖防护,但在开始养护前,覆盖物不得接触混凝土面。

8 浇筑混凝土期间,应设专人检查支架、模板、钢筋和预埋件等稳固情况,当发现有松动、变形、移位时,应及时处理。

9 浇筑混凝土时,应填写混凝土施工记录。

6.3.6 混凝土振捣1 浇筑混凝土时,除少量塑性混凝土可用人工捣实外,宜釆用振捣器振实。

用振捣器振捣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时,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 50~100mm;每一处振动完毕后应边振动边徐徐抽出振捣棒;应避免振捣棒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件。

(2)表面振捣器的移位间距,应以使振捣器平板能覆盖已振实部分lOO㎜左右为宜。

2 附着式振捣器的布置距离,应根据构造物形状及振捣器性能等情况并通过试验确定。

3 对每一振动部位,必须振动到该部位混凝土密实为止。

密实的标志是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

6.3.7 混凝土结构养护1 对于在施工现场集中养护的混凝土,应根据施工对象、环境、水泥品种、外加剂以及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提出具体的养护方案,并应严格执行规定的养护制度。

2 一般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在收浆后尽快予以覆盖和洒水养护。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重点加强混凝土的湿度和温度控制,尽量减少表面混凝土的暴露时间,及时对混凝土暴露面进行紧密覆盖(可釆用篷布、塑料布等进行覆盖),防止表面水分蒸发。

暴露面保护层混凝土初凝前,应卷起覆盖物,用抹子搓压表面至少两遍,使之平整后再次覆盖,此时应注意覆盖物不要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直至混凝土终凝为止。

覆盖时不得损伤或污染混凝土的表面。

混凝土面有模板覆盖时,应在混凝土养护期间经常使模板保持湿润。

3 当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应按冬期施工处理。

当环境温度低于5℃时,禁止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养护。

此时,可在混凝土表面应喷涂养护液,并釆取适当保温措施。

4 混凝土养护用水的条件与拌合用水相同。

混凝土的洒水养护时间一般为7d,要根据空气的湿度、温度和水泥品种及掺用的外加剂等情况,酌情延长或缩短。

每天洒水次数以能保持混凝土表面经常保持湿润状态为度,用加压成型。

5 混凝土釆用喷涂养护液养护时,应确保不漏喷。

6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严格的养护方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

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根据气候条件釆取温控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将温差控制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当设计无要求时,温差不超过25%.7 混凝土的强度达到4.5 MPa前,不得使其承受行人、运输工具、模板、支架和脚手架等荷载。

8 混凝土养护期间应注意釆取保温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温度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暴晒、气温骤降等)而发生剧烈变化。

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芯部与表层、表层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宜超过20°C。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应制定严格的养护方案,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满足设计要求。

9 混凝土在冬期和炎热季节拆模后,若天气产生骤然变化时,应釆取适当的保温 (寒季)隔热(夏季)措施,防止混凝土产生过大的温差应力。

10 混凝土拆模后可能与流动水接触时,应在混凝土与流动的地表水或地下水接触前采取有效保温保湿养护措施养护,养护时间应比3.3.6条规定的时间有所延长(至少14d),且混凝土的强度应达到75%以上的设计强度。

养护结束后应及时回填。

11 混凝土养护期间,对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作详细记录。

6.3.8 拆模1 混凝土拆模时的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当设计未提出要求时,侧模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4.5 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除。

2 混凝土的拆模时间除需考虑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规定外,还应考虑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度(由水泥水化热引起)不能过高,以免混凝土接触空气时降温过快而开裂,更不能在此时浇注凉水养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