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1第二讲汉语方言的成因及与现状
2-1第二讲汉语方言的成因及与现状
㈨客家话主要语音特征 1.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多读为送气 2.有唇齿浊擦音 3.鼻音声母比较丰富,有 4.韵母中没有撮口韵 5.以 为主要元音的韵母比较多 6.较大程度地保留- - - 和 - - - 韵尾 7.声调一般为6个,入声分阴阳
㈩平话(桂北)主要语音特征 桂北平话 桂南平话 1.古全浊塞音声母不论平仄今一律不送气 2.古知组的一些字今读同端组 3.入声韵一般收[-]尾, 3.在普通话中读[-n]尾的字桂北平话往往 读开尾韵, 4.声调一般是6个, 古平、去两声分阴阳,片 吉沈片有3个小片: 蛟宁小片14县市 通溪小片30县市 延吉小片6县市
粤语区7片: 1.广府片 31县市(广东27 广西4) 2.邕浔片 8县市 3.高阳片 9县市 4.四邑片 7县市 5.勾漏片 24县市(广东11 广西13) 6.吴化片 3县市 7.钦廉片 6县市
1.官话:①冀鲁系 ②晋陕系 ⑤徽宁系 ⑥江淮系 2.吴语:①苏沪系 ②杭绍系 3.闽语:①闽海系 ②厦漳系 ⑤海外系 4.粤语:①粤海系 ②台开系 ⑤桂南系 ⑥海外系 5.客家话:①嘉惠系 ②粤南系 ⑤广西系 ⑥川湘系 ③豫鄂系 ④湘赣系 ⑦川滇系 ③金衢系 ④温台系 ③潮汕系 ④琼崖系 ③高雷系 ④钦廉系
据1982年10月27日第三次全国人 口普查公报为10.08175288亿人,不含 金门、马祖和台湾)。说汉语的人口占 全国人口的 97%。
官话人数占汉语人数的68%
官话大区又分为8 个方言区
东北官话区 8200万 人 北京官话区 1802万 人
冀鲁官话区 8363万 人 胶辽官话区 2883万 人 中原官话区 16941万 人 兰银官话区 1173万 人 西南官话区 20000万 人 江淮官话区 6725万 人
[]
㈢吴语(以上海话为代表)主要语音特征 1.较完整保留了古浊声母:b d g z 等; 2.单元音丰富,复元音缺少:摆排买太代 来该悲倍梅雷队 飞费泪包毛刀 3.前鼻音韵尾脱落,或者合并到- ,没有 -m、-n: 金、斤、京—[] 三、山— []
4.保留古入声调,变为喉塞韵尾: 塌[] 擦[] 国 [] 5.古日母、微母有文白二读现象: 闻[](白读) [](文读) 物[](白读) [](文读) 人[i](白读) [](文读)
③赣南系 ④闽西系 ⑦海外系
(六)董同龢分9区(50年代于台湾划分):
1.北方官话 4.吴语 7.赣方言
2.西南官话 5.湘语 8.粤语
3.下江官话 6.客家话 9.闽语。
(七)丁声树李荣的“八大方言”说(1955年): 1.北方方言 4.赣方言 7.闽南方言 2.吴方言 5.客家方言 8.闽北方言 3.湘方言 6.粤方言
㈥湘语主要语音特征 新湘语(北片—长沙) 老湘语(南片—双峰) 1.保留浊音 2.声母 f、x 相混,n、l 相混(开合口) 3.元音鼻化现象普遍:搬 端 官 娘 将 4.保留入调类。
㈦闽语主要语音特征
闽南话(厦门) 闽北话(福州) 1.没有唇齿音声母(读p或h); 2.普通话声母为zh的多读为[t][t ]; 3.普通话阳平送气声母多读不送气; 4.普遍缺少撮口呼; 5.有入声韵。
4.其他分区
⑴章太炎:10区 ⑵黎锦熙:12系 ⑶赵元任:9区(1934年) ⑷李方桂:8区(1937年) ⑸王 力:5个大支(40年代) ⑹董同龢:9区(50年代于台湾划分)
㈡汉语方言分区的五个层级 大区——区——片——小片——点
1.官话大区 66224万人 2.晋语区 4570万人 3.吴语区 6975万人 4.徽语区 312万人 5.赣语区 3127万人 6.湘语区 3085万人 7.闽语区 5507万人 8.粤语区 4021万人 9.平话区 200万人 10.客家话区 3500万人 另外:未分区的“非官话”206万人 合计:97727万人(81年全国人口10亿)
(三)赵元任分9区(1934年):
1.广州方言 2.客赣方言 3.厦门—汕头方言; 4.福州方言 5.吴方言 6.湘方言 7.北方官话 8.南方官话 9.西南官话
(四)李方桂分8区(1937年): 1.北方官话 4.吴语 7.粤语 2.西南官话 5.赣客家话 8.湘语 3.下江官话 6.闽语
(五)王力分5个大支(40年代):
㈠官话(北方方言)主要语音特征 1.全浊声母清化:拜--败 富--父 旦--蛋 2.平分阴阳:声调的平声分阴平和阳平 3.辅音韵尾少(n),没有p、t、k、m 尾 4.入声消失
㈡晋语主要语音特征
1.有入声韵:[] [] [] []
[] [] [] [] [] [] []
(八)詹伯慧“七大方言”说(1981年《现代汉语方言》): 在“八大方言”的基础上合并闽南闽北为“闽方 言”
(九)李荣“方言十区”说 ( 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1989年第4期)
1.官话大区 2.晋语区 4.徽语区 5.赣语区 7.闽语区 8.粤语区 10.客家话区
3.吴语区 6.湘语区 9.平话区
汉语方言分区的历史
(一)章太炎分10区 :
1.河朔至塞北 2.陕西自为一种 4.湖南自为一种 5.福建自为一种 7.开封至江淮间 8.江浙一带 10.川云滇桂合为一种 3.开封以西 6.广东自为一种 9.徽州至金华间
(二)黎锦熙分12系:
1.河北系 2.河南系 3.河西系 4.江淮系 5.江汉系 6.江湖系 7.金沙系 8.太湖系 9.浙源系 10.瓯海系 11.闽海系 12.粤海系
㈡词汇标准: ‚对内一致性,对外排他性‛的特征词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词,多为单音词: 时间词、方位词、指代词、称谓词、 人体名词、量词
㈢语法标准: 1.词形变化(主要是各类重迭式和词缀的 不同) 2.虚词用法(用不用虚词,用什么词,在 语句中处什么位置) 3.句型(如各种问句、比较句、双宾语句)
五、十大方言的主要语音特征
9.多音词语连读有无变声、变韵和连读 变调现象; 10.有无轻声、儿化或小称音变现象,如 有,是少数字或大片的规律;
2.独特性标准 ⑴有无长短元音的对立或人声调分 长短调的现象 (例如粤语) ; ⑵有无浊上字混人阴平凋的现象, 全浊上与次浊上有无区别 (例如客话) ; ⑶有无 ‚舌头读舌上‛、‚匣母 读同群母‛的现象,若有,字数多少 (例如闽语);
2.“七大方言”说 詹伯慧 1981 年提出 (《现代汉语方 言》),在‚八大方言‛的基础上合并闽 南闽北为‚闽方言‛。
3.“方言十区”说(十大方言) 李荣1989年提出( 李荣《汉语方言的 分区》,《方言》1989年第4期) ⑴官话 ⑵晋语 ⑷徽语 ⑸赣语 ⑺闽语 ⑻粤语 ⑽客家话 ⑶吴语 ⑹湘语 ⑼平话
4.自然地理的阻碍
二、汉语方言分区的现状
汉语方言的分区,就是根据汉语各方 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征划分出来 的各层次的区域。实际上是把汉语方言 分为若干类。 ㈠汉语方言分区的三种代表性意见
1.“八大方言”说
一九五五年丁声树、李荣提出
⑴北方方言 ⑵吴方言 ⑶湘方言 ⑷赣方言 ⑸客家方言 ⑹粤方言 ⑺闽南方言 ⑻闽北方言
㈧粤语主要语音特征 1.古微母字与古明母字合流; 2.古见组字无论洪细,大都念舌根音; 3.只有一套塞擦音、擦音、‘、 (或记作、、 和、、 ),没有、、 4.较完整保留古- - - 和 - - -韵 尾; 5.韵腹有长短之分; 6.声调调类较多(多为9 个,还有7、8、10的)
第二讲(一)
汉语方言形成的 原因及现状
一、汉语方言形成的原因
1.社会分化 分化包括分离和分裂 周初分封诸侯 晋—韩、赵、魏
2.人口迁移 侵略 戍边 逃难 垦荒 开发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使任嚣、赵佗平 越,谪戍五十万守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304-439) 南宋末,蒙古族入侵
3.不同语言的接触
㈣徽语(以旧徽州话为代表)主要语音特征
1.古全浊声母在今天不论平仄大都读送 气清音 2.声母 l 在齐齿呼和撮口呼韵前变为 n 3.古入声韵今天大都读喉塞尾[-] 4.古平上去入四声大多分读阴阳两类 5.咸山两摄在大多读成舒声韵
㈤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语音特征 1.古全浊声母字全部变为送气声母: 婆—薄 桃—道 才—在 朝—赵 乔—轿 2.普通话声母为 h 的,多变为 f: 灰—飞 花—发 婚—分 3.在开口呼和合口呼中,普通话为声母n的 都变为l; 4.有入声韵。
三、方言分区的原则和依据
主要依据:方言本身的特征 参考依据:社会人文历史背景
四、汉语方言分区的语言标准
语音标准 词汇标准 语法标准 ㈠语音标准: 1.普遍性标准 ⑴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 (並、定、 群、从、澄等)今读; ⑵古精、庄、知、章四组声母的分 混;
⑶古非组声母今读; ⑷古阳声韵今读; ⑸古入声韵今读; ⑹开合四等的演变; ⑺古入声字今声调; ⑻有无文白异读,有文白对应的音类多 不多、字数多不多;
⑷有无平声不分阴阳或上声不分阴 阳的现象(例如官话及其他); ⑸古泥、日、来、母有何特殊变化; ⑹心、邪、书、禅等古擦音今音有 无读为塞擦音的,如有,字数多少; ⑺有无大面积的古韵混读 :歌一模, 歌一豪,尤幽一萧宵,唐一东;
⑻古影母字有否混人别类的:影-泥, 影-疑; ⑼古知章组字有无特殊读法的:读为 k、k。,读为pf、pf‘,读为t、t’; ⑽有无送气分调的现象,如果有, 是个别类或多类如此,管的字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