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洛阳理工学院开元校区的建筑

洛阳理工学院开元校区的建筑

洛阳理工学院开元校区的建筑
班级: B110803 姓名: 刘虹辰学号:B11080313
摘要:洛阳理工学院是洛阳三大高校之一,是2007年由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洛阳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分为开元(西校区)、王城(东校区)、九都(北校区)三个校区,其中开元校区的前身就是洛阳大学。

而洛阳大学创办于1980年9月,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教育贷款和通过洛阳市财政投入发展起来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关键词: 图书馆大明路太学广场杏坛路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象征,其建筑形式本身反映着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地域特色和时代风格,折射出该地区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品位。

人类的文化是多彩多样的,但一种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至今,都有其特色的原因。

没有特色的文化只能淹没于历史长河。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机构,图书馆在建筑上的和谐观念,促进了师生的思维创新,以其最方便、最生动、最具有吸引力、最易于师生接受的方式满足自身文化和精神的需求。

图书馆不断向我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和规范我们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同时高校图书馆是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知识文化窗口,肩负着传播文化、促进校园不断发展的重任,因此,图书馆建筑特色上的和谐观念,更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一部分。

图书馆建筑作为文的象征,就应该具备文化的特征,在造型、功能、内涵等方面别具特色,最大限度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图书馆职能演变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体现图书馆的特色与价值。

洛阳理工学院新图书馆虽然于2000 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 1.8 万平方米,但在以和谐为主题的今天,不乏仍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下面结合该馆建筑的具体情况,谈一谈对图书馆建筑特色上和谐观念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独特的造型和寓意,倾注了和谐的文化理念建筑的造型好比人的相貌,寓意则赋予建筑灵魂和生命。

中外许多经典图书馆建筑,无一例外都具有独特而美好的造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遐思无限、回味无穷。

洛阳理工学院开元校区图书馆大楼整体呈圆弧形,弧度为 210度,圆弧的缺口面向校园正门广场,圆弧的一侧是即将通过连廊衔接的错落有致的教学楼。

图书馆、高空连廊和教学楼组成的建筑群,共同勾画出独特的和谐寓意:开启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教学楼是“钥匙齿”,图书馆正是这把金钥匙的钥匙柄。

而图书馆大楼本身,又如环抱的双手,准备拥抱投入到知识海洋里的莘莘学子;同时又像一本翻开的书卷,等待着同学们去阅读。

其实类似钥匙或图书的建筑创意很早就曾出现在校园里,但
洛阳理工学院的这把“钥匙”并不是刻意的形和模仿,而是用类似现代抽象绘画的技法,不拘泥于细节和表象,用流畅、自然的线条和圆形、条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进行刻画,充满明快的现代气息,神似而形异,给人以庄重、雄伟的视觉感受。

圆弧的中心是直径68.4 米长的中心广场。

38 米长的大台阶直通二层主入口,将建筑与广场连为一体。

从台阶的一侧开始,双色地砖铺成的放射条纹将视线延伸到远处的草坪和周边坐落的孔子、二程、李准等名人雕像。

射线巧妙地把现代和过去联系在一起,从大楼望去,就像沿着历史的星光在和他们交流、对话,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灵活开放的功能和和谐的人本化布局
图书馆是精神的圣地、心灵的家园、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

优秀的图书馆建筑和人一样不能只是徒有其表,一定应是适用和谐美观的统一体。

洛阳大学图书馆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整个大楼的设计考虑到了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应用,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不仅满足了当前图书馆工作的需要,而且也能适应今后图书馆发展变化的要求。

为了更加贴近读者,体现人性化管理,同时又能做到经济适用,该馆没有采用高层建筑,五层大楼呈环状分布,保证了总体建筑面积。

在横向上,大楼被合理地划分成动区和静区两大部分。

动区即读者活动区,约占大楼的四分之三,静区为办公区,占去大楼一端的四分之一。

为了满足功能灵活的需要,动区全部采用统一层高、统一载荷的大空间结构。

动区的中间,是主入口和主楼梯,读者可以从广场直达二楼,也可以从另一侧进入一楼。

各主要库室在门厅两侧对称分布,考虑到读者路线和图书入库路线的合理性,一楼、二楼、三楼为基础藏书区,设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工业技术、样本等读者流量较大的书库,以有效节约读者时间。

四楼为阅览区,现刊报阅览室和过刊报阅览室分立两侧,读者查阅更加方便,过刊装订也更加便捷。

四楼以上为特藏区和电子阅览区,一方面环境更安静,另一方面降低了图书搬运的劳动强度,另外,较高的楼层也有利于特藏图书和电子设备的防尘。

而在广场台阶以下的部分,也分别作为配电室、通信机房、仓库等,使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动区的所有库室均采用大型玻璃门窗,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同时利于通风。

走廊设在圆环内侧,可以减少读者行走距离。

静区根据办公特点,采用中间走廊的双面结构。

内侧房间面积较小,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利用效率.
和谐的内外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洛阳是举世闻名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大学地处的洛南大学城将陆续建成太学博物馆、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心、许慎纪念馆、历史文化大观园、历代名人纪念馆、洛阳东观(图书馆)等一大批含着洛阳丰厚历史积淀的馆所,如何使历史文
化名城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而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

图书馆东南侧的草坪中矗立着四尊铜像,分别是备受世人尊重的孔子、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和著名的现代小说家李凖先生。

比较著名的高校都有自己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可以言之凿凿的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之外,还有心领会神的历史传统和具有和谐文化精神的校园建筑。

在洛阳大学图书馆正西,筑台立碑,曰“太学广场碑记”。

碑上注刻:“东汉太学乃中国大学之肇始,洛阳大学承古代太学余续,获专利摹刻稀世文物辟雍碑通,2003 年 1 月立此碑于大明桥西端,同时筑高坛,设连廊,树文中柱,辟为广场。

”以和谐的精神来做追求和坚持上述目标的行动者。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倍受世界各国人民尊重,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孔子思想学说广为传播两千多年,对后世影响极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

事实上,和谐观念正以各种形式在扩展,建筑特色也不例外。

评价一种建筑是否适应社会,最后还要以人群为标准,不同的群体对建筑特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在高校图书馆建筑中,应以学生的思想与和谐的社会现状为前提,以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意志、和谐之氛围为图书馆建筑的特色方向,使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和实践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不断成熟与完美。

使图书馆成为一个单位、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涵上,都能使读者有一种和谐的怡情,吸引他们自觉地把图书馆当作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场所,从而发挥图书馆工作的最大功能。

基于此,希望图书馆在造型、功能、内涵等方面的和谐思想能给同仁们有所启示。

图书馆的正后方就是太学广场,它位于位于洛阳理工学院西区的中央,因其最有名的是广场中央的太学碑,故其名为太学广场。

中国古代的教育多是设坛临教,广场中的高坛秉承此意高坛起地五层,由方和园两种形状构成。

五含有东西南北中之意而方圆则意味着天圆地方。

高坛西侧的石碑南北共有十块其中六块与洛阳太学有渊源关系名人大家所作。

为了美化广场高坛北侧建有曲径花廊春夏之交绿荫如华盖凭栏凝望或有怀古之幽情。

太学广场前有一条宽阔的马路自南向北横贯学校中部通向学校各个地方到了夏天枝繁叶茂、叶叶相连给路人带来清爽自如的感觉校园的自东向西依次为明德路、问礼路、修远路、行知路、亲民路、至善路。

自南向北有杏坛路、大明路、慈善路、望浦路其中大明路因环绕大明路而得名明德路、至善路、亲民路来自古代典籍《大学》。

修远路而的名于屈原的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将上下而求索。

”问礼路而得名于孔子入固问礼之典故。

行知路是银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而取名先生推行平民教育重,乡村教育,主张教行合一,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先行
者。

杏坛路则一取景二取意。

杏坛路的两侧种满了银杏树竟在百年;杏坛传说为孔子讲学之处慈竹路的两旁而种满了慈竹。

慈竹又称子母竹。

因其秸秆子母相依常用语比喻慈母之爱。

师生之爱犹如慈母之爱,故以慈竹寄寓。

由此向北数百米就是洛河洛浦秋风乃洛阳八大景观之一望浦路由此得名。

校园内的建筑比较群居。

比如图书馆南侧的教学楼为ABCD四楼相连教学楼之间的三堂,依次为立学堂、鹿鸣堂、子衿堂。

学生公寓自北向南依次为琇园、璞园、璁园、其中琇园为女生公寓,璞园和璁园为男生公寓。

结论:西校区的建筑独树一帜,夏天植被覆盖,冬天银装素裹,给我们更好的环境来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感谢洛理,你给我太多太多。

参考文献
[1] 丁大钧,蒋永生. 土木工程概论. 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9.
[2] 《洛阳大学史》编纂委员会. 洛阳大学史. 第一版. 河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专业:工程管理
学号:B11080313
班级:B110803
姓名:刘虹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