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1、虞庠之学:《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学校的原始形态: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校:木囚。

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3、商代的学校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

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4、周代的学校“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

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

(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 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1)“士”阶层的出现(1)武士:侠士、力士等(2)文士:贤良、商贾、方士、隐士等(3)低级官吏2)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3)官学与私学分离6、官学1)汉代的太学(1)教师:博士(诗、书、礼、易、《春秋》)(2)学生:博士弟子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

老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

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其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

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

其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汉代的选举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2)明清时期的国子监: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

边疆及特殊地方还有卫学(军事学校)。

地方各学校互不隶属,皆有送学生到国子监的资格。

7、私学1)私学的发展:孔、墨之学;百家争鸣;稷下之学(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

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

其特色主要有: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

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

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

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

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

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

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

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

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私学的发达:教育儒学化与儒学私学化、私学的含义、私学的形式(授徒讲学、书院、家族教育)、私学的作用:普及儒家经典、科举人才发源地3)古代著名书院宋代: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茅山、石鼓、华林、雷塘明代:紫阳、东林书院4)私学的历史:顾名思义,私学即私人办的学校。

中国古代私学始于春秋时期,史书记载,最早的是春秋中叶郑国的邓析所创办,讲授他自己的著作《竹刑》,专教讼诉之法。

同时郑国的伯丰子也开办私学。

这些是在孔子私学之前。

当时规模最大的是孔子私学,还有少正卯的私学名声也很大,曾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

到春秋未期,私学更加兴盛,最有名的是儒、墨两家,当时号称“显学”。

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大盛,孟子“从者数百人”,以阐明人伦为教学目的;荀子先后授徒于齐、秦、楚国1、虞庠之学:《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学校的原始形态: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校:木囚。

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3、商代的学校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

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4、周代的学校“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

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

(原因:一是学术的扩散与下移; 二是新兴的"士"阶层的出现)1)“士”阶层的出现(1)武士:侠士、力士等(2)文士:贤良、商贾、方士、隐士等(3)低级官吏2)教育的大众化、平民化3)官学与私学分离6、官学1)汉代的太学(1)教师:博士(诗、书、礼、易、《春秋》)(2)学生:博士弟子汉代中央官学主要是太学,设在京城长安。

老师:博士;学生:博士弟子。

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庠,在聚称序;其学、校分别设经师一人,庠、序各设孝经师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学教育。

两汉教育以儒学经典为教材,主张教育要明经修行。

其教育设施、教育思想和汉代的选举制度是互相配合的。

2)明清时期的国子监:明清学校,中央有国子监及宗学(贵族学校),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

边疆及特殊地方还有卫学(军事学校)。

地方各学校互不隶属,皆有送学生到国子监的资格。

7、私学1)私学的发展:孔、墨之学;百家争鸣;稷下之学(稷下学宫建于战国时齐国的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它是齐国统治者设立的国家养士机构,凭借国家的财力、物力养士,绵延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几乎集中了当时各家各派的学者。

稷下学宫虽系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许多私学的集合体。

其特色主要有:其一,"不治而议论",即士人并不担任具体的官职,一般不承担行政事务,以备统治者咨询,日常则从事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

因此,稷下学宫实际上起到的是"智囊团"的作用。

其二,自由辩论。

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政策,各家学派在稷下学宫都占据了一定地位,他们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这就活跃了思想,繁荣了学术。

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有助于扩大眼界,也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并对解放和活跃学生思想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学无常师。

稷下学宫的教学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学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听讲,实行游学自由的方针。

当时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

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

学生来到稷下学宫后,则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它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学宫相互批评,又相互吸收,促进了学术发展。

其四,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全文载于《管子》,从尊敬师长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仪表,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

从《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对学生管理的总体特点,体现了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和组织性。

这一学则流传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私学的发达:教育儒学化与儒学私学化、私学的含义、私学的形式(授徒讲学、书院、家族教育)、私学的作用:普及儒家经典、科举人才发源地3)古代著名书院宋代:岳麓、白鹿洞、嵩阳、应天府、茅山、石鼓、华林、雷塘明代:紫阳、东林书院4)私学的历史:顾名思义,私学即私人办的学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