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顺序2
说明对象:风 说明对象的特征:变化无常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结构:总-分-总
(二)
完成试卷的(一)和(二)两个文段中带★ 号的题目。
演练小结: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 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分析 说明顺序的方法有三种:
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探讨演练: (一) 阅读下面文段
想一想: 1、说明对象及特征。 2、说明顺序是什么? 3、说明文的结构怎样?
大自然的现象——风 [叶冰] 大自然的现象真是千奇百怪,风就是其中的一种。 风,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 走动。风像一位神奇的隐士,看不见也摸不着。一会儿, 它像个乖巧的孩子;一会儿,又像个调皮的顽童;一会 儿,像个慈祥的母亲,轻拂着你的脸庞;一会儿,又像 恶煞凶神,疯狂地抽打着你的身躯。总之,它是变化无 常的。 那么,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空气流动,就会产生风。只不过, 空气有时流动得快,有时流动得慢罢了。地球上,有6 个空气流动系统,即6个风带:南、北信风带,南、北 东风带和南、北西风带。由于这6个风带的纬度、方向 和速度的不同,就会出现我们所说的不同种类的风。 此外,风形成的因素还有地形的高低、气候的冷暖 等。
三是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方式揉合起来,交叉使用 几种说明顺序,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 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 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 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 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 的发展。至于像《桥之美》和《说“屏”》这样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的顺 序,显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了,也不外乎弄清楚结构。《桥之美》的说 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画家眼里的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四个具体的例子: 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 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并不 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 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 表现力和感染力。《说“屏”》中,作者从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风 的设置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 “巧”字。倘如一定要说道个什么说明顺序,看来这两篇也就是逻辑顺序无 疑了。
说明文阅读指导二
(说明顺序)
温故知新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 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 特征。 3、从说明方法的应用角度入手分析,抓 住每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关键语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
举例分析:
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 →卢沟 时间顺序) ( 桥(1189年) →长虹大桥(1961年) 2、(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 3、光辉成就→首先—其次—再其次 4、船头坐三人→东坡—鲁直—佛印
(一般→ 个别)
(结果→原因; 主要—次要)
(概括→ 具体)
5、介绍三人:东坡(中) →鲁直(左) → (空间顺序) 佛印(右) 6、右边、往上、眼前、左右两边、左边、外面、 屋顶上…… ;往……走去、出了、来到、一进 (空间顺序) 去、出了、路过、从……爬上去,走近、 从……
风对我们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代,劳动人民利用风的原理,给船加上风帆。 于是,帆船就成了沟通各大洋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明 代,郑和7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2000多吨重,足以 显示当时造船业的高度发达及风的巨大作用。近代,由 于热机的发明,帆船的地位逐渐下降。但是,由于现代 的"经济危机"和"能源危机"的反复冲击,帆船的地位又 逐渐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5万吨的风帆货轮的方案, 荷兰也设想建设更大吨位的集装箱船。新型的帆船会乘 风破浪地驰骋在辽阔的海洋上。 我国人民很早就利用风车来磨面。现代,美国的一 家研究机构做了一个大风车,用来发电,其发电量足够 一个1500户人家的村镇使用。美国还想造功率更大的风 力发电机组,来解决当前能源危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利用风的原理,制造风洞, 研究气流,一定会有新的进展。
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一 是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 择。有些事物内部构造比较复杂,通 常按空间顺序说明,或由前到后,或 由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由中间到 四周,或按东西南北方位顺序。例如, 《故宫博物院》就是沿着游览参观路 线,按照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有主有 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 不过,风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国出现过的 黑风暴,曾席卷大半个国家,将3亿吨优质土 统统吹入大西洋,给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沿海的台风、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的 飓风,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害。
•
风是大自然的现象,它能给人类造福, 也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 主人,他们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随 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风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人类。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 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 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 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 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 间为序。比如我们的课本中有一篇《景 泰蓝的制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 作过程中“做胎――掐丝――烧制―― 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时 间顺序来说明的。
说明顺序
3.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 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 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 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 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 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 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 顺序来说明。如课本中的《死海不死》、《向 沙漠进军》,都是运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物的。 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 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巩固练习:
完成试卷的(三)和(四)两个文段。
教 师 寄 语
多观察 爱聆听 善思考 勤动笔 做个有心人
理清说明顺序
• ☆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
• • • • 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结果→原因) 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整体→局部
• ☆逻辑顺序
• •
……
• ☆时间顺序: 年代:古→今;
• ↑ 季节:春→冬; …… • (程序顺序:先后安排,如“不倒翁的制作过程”、 “蚕茧到成虫的过程”等)
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
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新知探讨: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各种顺序的概念。 2.引导学生指出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说明顺序在理解说 明文内容时的作用。 4.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 审美情趣。
二是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说明文语段中往往借助一定的词句表明层次和顺序,连接内容,组 织材料。各种顺序在语言上都有一定的标志。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 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加顺利地分析说明顺序。要学会通过文章全 篇的首尾部分;每一自然段的首尾部分;文中的设问句、过渡句以 及领起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来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我们强调整体 理解,说明性文字的整体理解只要抓住了标题,抓住了关键句,就 可以做到了。事实上,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 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所以, 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在梳理文章内容、 了解说明顺序的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原文的字、词、句,因为说明 文语言的特点是较为简练准确的。例如,《苏州园林》开头两段总 说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指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 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此后就分别从各个方 面对苏州园林的这个共同点作具体解说。第3-9段分说苏州园林的 具体特征,其中第3-6段分说始终紧扣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并 分别对应第2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7-9段分说,则从细部 紧扣苏州园林的特征。
小结巩固:
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 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 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 序。 考查形式主要为填空 做此类题目,心中应该始终有这样的思想: 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 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 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 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 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 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 常用这种顺序。如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 船体――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 的;《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 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 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 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 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 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