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六法海》说: “ 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 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倾向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
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
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骈俪化的初始阶段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
所以当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
骈俪化是汉语中的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
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
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78 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再例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共178 句, 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 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51 句, 对句11 联, 22 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
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 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
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
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
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的。
其中抒情短赋如《述思赋》, 对句比例已达到50% , 就连以说理为主的《文赋》也十分讲究句式的骈偶。
曹植和陆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属于特出的人物, 他们都主张文学形式的华美巧丽, 在赋的骈俪化方面也是开风气之先。
但是这一骈俪化的倾向在当时却招致一部分人的诟病, 表明文坛上对骈俪化文风的态度还存在分歧。
张华以陆机文章之“ 才多” 为恨, 后人也批评他作文“非对不发”。
但曹、陆创作中的骈俪化倾向对南朝赋与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在南北朝文学家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钟嵘《诗品》将二人列入上品,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说曹植诗“ 词采华茂”, 说陆机诗“ 才高辞赡, 举体华美“,” 咀嚼英华, 厌饫膏泽, 文章之渊泉也“。
对其文辞华美, 形式精工的特点推崇备至。
而在对谢灵运、颜延之等南朝诗人的评价中, 钟嵘一再强调他们对陈思、士衡风格的继承。
说他们的诗歌“ 巧似”,“ 错彩镂金“ , 既讲究文采, 又追求句式的对偶。
这一点也为明清以来的大多数诗评家所认可。
由此可以想见, 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辞赋骈俪化倾向对南北朝诗赋的影响。
、骈俪化的展开阶段南朝宋、齐时代, 诗赋中的骈俪化完成了量的积累, 对句的质量比较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对句中的虚词逐渐消失, 同字对减少, 对句成份的词性、内容、平仄等方面的要求日益精密。
由此带动了赋与诗在结构、组织、句式等方面的革新。
从赋说赋家们理性地对赋的语言句式进行探索, 刻意求工、精心设计, 使赋的语言形式具有更强的抒情、描写、铺叙功能, 使之成为结构均衡整饬、音韵圆转流利、词藻华美巧丽的美的文体。
从晋末开始至宋、齐二代 , 诗歌语言也呈现出明显的骈俪化趋势 , 五、七言诗在句法 组织等方面逐渐向近体诗过渡。
杂言体、歌行体虽也有诗人注意 , 但已非诗坛主流。
这些 变化都是骈俪化所导致的。
《文心雕龙.明诗 》 曰 :“宋初文咏 , 体有因 革; 庄老 告退 , 而 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 , 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 , 辞必穷力而追新。
此近世之所竞也。
“在政治斗争中失意的士族文人已厌倦了谈玄论佛 , 转而纵情山水、耽于诗赋之华美精雅 的创造 , 以此显示对庶族出身的皇族的文化优越感。
诗歌在题材上并无变化 , 只是由此前 的寄意玄远转而追求俪词美句 , 但注目的焦点由“悟道”转向诗歌形象美、情韵美。
明代 许学夷 《诗源辨体 》云 :“五言自士衡至灵运 , 体尽俳偶 , 语尽雕刻 , 不能尽举。
然士衡语虽雕刻 , 而佳句尚 少, 至灵运始多佳句矣。
”由此可以看出魏晋至南朝 , 骈俪化的渐进历程 , 以及南朝诗人在骈俪方面的创新。
试 以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为例 , 可以发现 : 全诗只有两联不是对句 , 几乎为 “俳体诗 ” 了。
胡应麟 《诗薮 》说谢诗 “风神华畅 , 似得天授 , 而骈丽已极” 。
句式的骈偶必然 会使诗人更加注重诗句中词语的音、形、义的锤炼 , 因此骈俪化可以促使诗歌的形式更趋 精巧。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评上引 一诗的话可以证明这一点 , 他说这诗“ 迢递圆莹 , 章法、句法、字法 , 尤臻神化 ” , 正是这个意思。
这一特点在谢诗中是很普遍的。
骈俪化 及其引起的诗的结构组织日趋精工的倾向在同期其他作家的诗中 也很普遍。
如谢惠连《西 陵遇风献康乐 》五章就几乎全篇俳体 , 并且在形式上已经相当工整。
总体由义对而渐求音 对, 这种语言骈俪化的倾向与同期赋是一致的。
从诗中对句数量的增多乃至通篇用对句的 现象可以看出 , 诗人此时构思的焦点仅在句上。
因为是积句成篇 , 还未象后代律诗般以篇 运句 ( 即篇中什么位 置用对句、什么位置不用对句都有规定 ) 。
此外对句比例极高的如 刘骏 《济曲阿后湖》 , 此诗五言八句 , 句句用对 , 不仅讲义对 , 也讲音对。
这首诗的前四 句在词义、词性和平仄上都已经十分讲究。
可见在诗中是意义的对偶先于声音的对偶而出 现, 是意义的对偶引发了声音的对偶。
即使从一些风格有别于时流的作家看 , 骈俪化也不 例外。
如鲍照出身庶族 , 其多数作品的风格与时不同 , 然而其作品也明显表现出骈俪化的倾向。
如其 《登黄鹤矶 》几乎通篇是 内词语的选择上很注意情韵、色彩的搭配的组合都十分和谐、统一 , 很有意境。
综上所述 , 在魏晋赋骈俪化的影响下 的态度 , 较少理性思索。
但其积极的影响 织、语言风格方面的求工求美。
其结果 圆融 ; 使赋体渐趋整炼 , 脱离散文化的特点。
三、骈俪化的成熟期齐梁时代是南朝文学发展的高峰期 , 也是诗赋骈俪化的成熟期。
随着此时士人对文学 语言形式探索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 文士们对诗赋过度偶化所引发的弊病已经开始反思 这实际就是对诗赋体式及其表现功能的理性思考。
齐梁时期 , 陆机《文赋》所提倡的 “音声叠代 , 五色相宣”的作赋方法 , 已渐为赋家 所接受 , 使赋的对句更趋整炼 , 不再为趋附时风 , 片面追求外在以骈偶之美。
此期诗赋的骈 俪化已非单纯追求量的增加 , 而且更注重对句表现力的扩张。
如对句门类的定型、对句在 诗中位置的确定 , 以及意句单位基本格局的 确立等。
这是骈俪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下试 分论之。
第一 , 对骈俪化的理性思考。
从作品中看出,多数诗赋中对句比例都在七八成以上。
诗中全篇皆对的也不少。
但从齐梁之交开始 , 这种过热的势头锐减 , 对句数量反而变少。
对句 , 在种类上有正对、反对、数字对等。
对句联 , 因此每个对句联内两句中景物、动作、情绪等, 南朝宋大多数作家对骈偶风气持一种完全趋同, 则在于由句式的骈俪化引发了诗与赋在结构组 是使诗中的句型及对句种类更加丰富 , 意境日趋表明理性思考的介入。
《梁书.何逊传》说: “ 倾观文人质则过儒, 丽则伤俗”。
已经认识到文章创作中骈句过多的局限。
在诗的方面, 除写景的小诗偶有全篇句句皆对外, 其余对句比例均已减少。
作家们已经在有意识寻求句法的迭宕起伏。
如张融《别诗》, 谢朓《同谢咨议咏铜雀台》, 孙鑛文《选集评》评价云: “ 婉似初唐风调, 但未作对联耳”。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亦》云: “ 悠扬有情, 微开唐响”。
说明对诗中全篇用对的反对。
再如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钟惺《古诗归》评价此诗说: “引领”四句“似唐人应制诗”。
又云: “起结俱是近体佳境”。
作者构思之焦点已在全篇的起结, 而不只在句式上了。
因此并不盲目追求对句的数量, 而更多地从全篇的结构着眼安排对句, 这就必然要考虑在整体中的对句与其他句子的均衡与协调。
第二, 诗赋意句格局的定型。
所谓意句格局是指诗赋中的最基本的描写单元或意义整体。
对篇中的段落而言, 它相对较小但完整自足, 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元。
骈俪化的共同趋势使诗和赋中的意义单位模式定型为“联”,一联内包含字数相同的两个子句。
构成一篇中最基本的意义单元。
这个基本模式可以说是形成中国诗歌其他一切形式美的基础。
例如诗歌篇章的组织、修辞的运用、声韵的安排等都以此为依托。
对赋而言, 意句模式的定型也意味着赋的整体组织构架的精巧化, 结构外观整齐均衡, 联内音节浏亮, 意韵深沉。
具有诗的建筑美、音乐美。
由上面的统计表中的组句模式的情况可以看出, 齐梁小赋在句子组织上主要采取对句和非对句的组合, 长篇赋则间或有末尾系诗的情况。
非对句的特点是句子模式也是“ 联”, 虽然不讲意义对偶, 但讲声音对偶。
这在汉魏赋中是少见的。
由此可见, 诗赋意句基本模式——“联”的定型, 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了外观上的骈偶之美而且在于作家通过意句联的整饬均衡化, 把骈偶为美的倾向渗透到了诗、赋语言形式的深层, 引发了诗赋语言形式的革命。
从诗的方面说, 句法的整饬似乎与生俱来, 可是齐梁以前的诗还偶有一个意句包含三、四个子句的情况。
文人拟作的民歌体诗还有一联两个子句不同字数的。
也有的虽一联两个子句字数相同, 但两句的停顿(音步)并不合于常例。
赋的意句模式的变化较为明显, 汉魏古赋散文化程度很高, 刘宋初期的辞赋虽急剧骈化, 但象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等仍有古赋意味。
句式上尚有一个意句包含两个以上不等的子句的情况。
永明以后, 四声平仄用于诗赋, 以凸现语言的声音之美。
遂使普通的音对单位限制在两句之内, 一联之中。
先前松散的意句单位不得不收紧为两个子句的联, 先前对仗的骈句则一仍其旧。
构成诗赋篇章的意句单位格局的定型, 从下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得出来永明前的诗赋如鲍照的《拟古八首》、王微的《杂诗二首》之二等等, 都还有一个意句含四子句的情况。
如上举鲍诗之一:凿井北陵隈, 百丈不及泉, 生事本澜漫, 何用独精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