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2-3 2.2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下列对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远视眼镜能矫正远视眼,是因为其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
B . 日食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 . 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D . 水杯中的筷子看起来折断了,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2. (2分)用镜头焦距为50cm的照相机拍摄人像时,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
A . 等于50cm
B . 在50cm到100cm之间
C . 等于100cm
D . 大于100cm
3. (2分)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下列关于近视眼的成因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
B .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强
C .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
D .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4. (2分)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阳光下,在地面上看不到高压电线的影子,属于光的衍射现象
B . 肥皂泡看起来常常是彩色的,属于色散现象
C . 全息照片的拍摄主要利用了光的衍射
D .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用白光做光源,则不能观察到干涉图样
5. (2分)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A .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 .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 .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 .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6. (2分)光学在生活中应用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全息照相利用的是光的偏振现象
B . 立体电影利用的是光的偏振现象
C . 医用无影灯应用的是光的衍射现象
D . 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7. (2分)用照相机给全班同学拍集体像时,人都站好后,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画面,则应()
A . 相机离人远些,拉长暗箱
B . 相机离人近些,拉长暗箱
C . 相机离人远些,缩短暗箱
D . 相机离人近些,缩短暗箱
8. (2分)用照相机拍照时,如果要使人的像再大些,则应()
A . 人向后退些,同时拉长暗箱
B . 人向照相机靠近些,同时拉长暗箱
C . 人向后退些,同时缩短暗箱
D . 人向照相机靠近些,同时缩短暗箱
9. (2分)某同学为了探究“视力矫正”原理,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装置做了以下试验.如图所示,光屏上得到的是模糊的倒立实像,他将一个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和烛焰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他移走眼镜片,稍微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片是()
A . 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 . 远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 . 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 . 近视眼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0. (2分)如图所示,是对同一个物体拍摄的两张清晰程度相同的照片底片,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照相机的镜头焦距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拍摄a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B . 拍摄b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C . 拍摄a与b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一样大
D . 无法判断
11. (2分)下列是小明同学对有关光学现象的解释,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人眼近视是因为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
B . “猪八戒照镜子,表里如一”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 . 人在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实像
D . 太阳光通过三梭镜色散后不可能有紫光
12. (2分)小莉和外公视力都不正常,小莉看书总把书放得很近,而她外公看报纸时却把报纸放得很远,小莉和外公应分别戴什么样的眼镜矫正视力()
A . 都是凸透镜
B . 都是凹透镜
C . 凸透镜和凹透镜
D . 凹透镜和凸透镜
13. (2分)小明在光具座上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分别固定在光具座上,再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各元件位置如图所示,则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 . 9cm
B . 12cm
C . 15cm
D . 18cm
14. (2分)下列四种光学仪器中,与人的眼球形成像原理相同的是()
A . 照相机
B . 投影仪
C . 放大镜
D . 显微镜
15. (2分)用照相机给某人拍完半身像后,改拍全身像,应()
A . 缩短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B . 增大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减小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
C . 只需要增大照相机与人间的距离
D . 只需要减小照相机与人的距离
二、填空题 (共5题;共10分)
16. (1分)为减小光在照相机镜面处的反射,使景物更加清晰,可在照相机镜头前加一________片
17. (3分)如果一束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经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__(填“前”或“后”),这成像原理就是近视眼.矫正的方法是戴一副由________(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矫正前成像离视网膜越远,所配眼镜的“度数”越________.
18. (2分)人的眼睛好像是一架照相机,它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能把来自物体的光________(选填“会聚”或“发散”)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19. (1分)如果长时间看手机、玩电子游戏,容易造成眼睛近视.矫正近视眼,应该佩戴镜片是________透镜的眼镜.
20. (3分)人的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_透镜.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面,应该利用________透镜矫正.
三、解答题 (共5题;共30分)
21. (5分)我国南朱时期程火昌所著《演繁露》中描述,雨后初晴,枝叶上雨露“日光入之,五色俱足,闪烁不定”,这种光学现象属于什么现象?
22. (5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来了解遥远的太空,有这样一种说法,用天文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月全食,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3. (5分)小明与小华计划自制一个简易的显微镜,他们找到了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A和一个长焦距的凸透
镜B ,并把两凸透镜安置在圆纸筒的两端,如图所示.小华同学拿着做好的显微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后高兴地说到“成功了”!小明同学也拿过来观察一下,但他对着小物体观察时没有看到放大的现象,当他举起看远处的景物后惊呼到“怎么是个望远镜啊?”你能帮他们分析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吗?
24. (10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609年8月21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展示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其实最早发现望远镜的人不是伽利略,而是一位叫利波塞的荷兰眼镜商人,这个人在制造镜片的时候,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合在一起往外看,远处的东西就变近了.伽利略对这个发现很感兴趣,他用数学进行了计算,研究用什么样的镜片,怎样组合在一起效果最好,最后,伽利略做了两根管子,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凸透镜,另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凹透镜,其中一根稍细一点,正好可以套在另一根管子里面,自由滑动,这样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来回调节,选择合适的距离.就这样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他终于在160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远镜.(1)最早发现望远镜奥秘的人是利波塞,而人类历史上最早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望远镜的人却是伽利略,这里说明了什么问题?
(2)伽利略制造出来的望远镜与教材上所画的天文望远镜有什么不同?
25. (5分)小呜在学习了近视眼的成因后,知道应该用凹透镜进行矫正,其原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过凹透镜和晶状体的折射,最后会聚在视网膜A点.请称画出光线传播的大致光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二、填空题 (共5题;共10分) 16-1、
17-1、
18-1、
19-1、
20-1、
三、解答题 (共5题;共30分) 21-1、
22-1、
23-1、
24-1、
24-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