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大凡中国人,大都知道“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语出《礼记·檀弓》)。

不是齐之人不想吃食物,他正饿得连路都走不稳了,而是他认为:如果他吃了黔敖一边用勺子敲着大锅、一边又从嘴里发出“嗟”的吆喝声来施舍的饭食,那他就失掉了做人的尊严,他得到的将比他失去的更多。

因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的尊严高于生命。

虽然黔敖可能是带有一种让人不舒适的居高临下的施舍的姿态,但我们不可否认他有救助他人的一片好心,但为什么他却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呢?我们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我们在平时该如何帮助应该得到帮助的人呢?我们一些人、一些单位、一些媒体,好像并没有从这则典故中吸取教训。

君不见,某些人、某些单位,做了好事,尤其是帮助了社会的弱势人员一方时,只怕别人不知道,邀来领导,请来媒体,极力报道,竭尽宣传,全然不顾台上的那些被助者的内心感受,不顾及他们的尊严和脸面,而且还要让他们说着感激的话,做出些感激的行为。

一些受助者感觉自己像剥光了衣服似地站在大庭广众面前,他们恨不得当时有个地缝能让其钻进去。

我们不否认一些人和单位是在真诚地帮助他人,真诚地献出爱心,媒体是在真诚地赞扬这种行为并希望这种慈善行为蔚然成风,但这样大张旗鼓宣传的结果,不仅能够显示出领导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心,企业或个人对弱势群体的无私奉献,而且更能提高这些人和单位的知名度,甚至还可能名利双收,因此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也可能是大大了伤害了那些受助者的自尊心。

不少穷苦孩子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已家境贫寒,个别贫困大学生甚至宁愿放弃接受捐赠和奖学金的机会,也要顾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避免他人的嘲笑和歧视。

因为他们在公开接受了救助之后,即使偶尔穿了一件较好的衣服,或是偶尔吃了一顿较好的饭菜,就会招来一些人的异样的目光或嘲讽的语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极大的创伤。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既帮助了我们所要帮助的人,又维护了受助人的尊严?旅美台湾作家刘墉的《课不能停》一文应该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纽约的冬天常有大风雪,遇到这样的情况,公司、商店常会停止上班,学校也通过广播,宣布停课。

但令人不解的是,惟有公立小学,仍然开放。

只见黄色的校车,艰难地在路边接孩子,老师则一大早就口中喷着热气,铲去车子前后的积雪,小心翼翼地开车去学校。

于是,每逢大雪而小学不停课时,都有家长打电话去骂。

妙的是,每个打电话的人,反应全一样:先是怒气冲冲地责问,然后满口道歉,最后笑容满面地挂上电话。

原因是,学校告诉家长:在纽约有许多百万富翁,但也有不少贫困的家庭。

后者白天开不起暖气,供不起午餐,孩子的营养全靠学校里免费的中饭,甚至可以多拿些回家当晚餐。

学校停课一天,穷孩子就受一天冻,挨一天饿,所以老师们宁愿自己苦一点儿,也不能停课。

有家长会说:何不让富裕的孩子在家里,让贫穷的孩子去学校享受暖气和营养午餐呢?学校的答复是:我们不愿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到他们是在接受救济,因为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

“慈善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说得多好的一句话啊!一个人,不管他所处的环境多么恶劣,经济上多么拮据,生活上多么艰难,境遇上多么不幸,都毫无例外地拥有自尊心,都会强烈地要求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

所以,对于别人把自己作为“施舍”的对象,一般人是极为反感、极为抵触的,认为那是一种耻辱,那是一种羞辱。

如果救助者不是把自己摆在同被救助者平等的位置,而是把自己当做是能给他人带来幸福的救世主,把他人作为施舍的对象,把对他人的帮助当作一种恩赐,表现出一种不可一世的神态,或者对其投去鄙夷的目光,那么被求助者不但不会感激你,反而会认为你的帮助是对他的伤害。

据报载,有一位富翁帮助了一位儿童,使其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被媒体和人们传为佳话。

当媒体采访这位受助者对富翁的看法时,这位受助者说:“我并不感谢他。

他是帮助了我,但他十几年来用帮我的行为得到了无数的荣誉,我并不欠他什么。

你知道他无数次拿我的伤痛为他获得荣誉时,我是什么样的感受吗!?”我们从这个事例中吸取的教训是:助人者不要过分炫耀自己的善行,更不要使之成为自己进一步牟利的工具,否则善行可能会变成恶行。

保有受施者的个人尊严,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慈善的人要切记的一个原则。

许多西方人认为慈善应是不留名的举动。

生前曾被媒体批评为“一毛不拔”的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被发现账上曾有一笔对斯坦福大学的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捐款,而且是匿名的。

犹太人提倡富人暗中把收入的1/10赠给穷人。

他们设有一种叫静室的地方,专为穷人储存东西,让施舍者悄悄地把东西放进这里,然后穷人再悄悄地拿走所需的东西。

这种彼此不相识的慈善安排,既维护了穷人的道德心与进取心,又保证了慈善活动的有效开展。

这种观念也正在我们一些国人的心中形成,慈善捐助不留名的行为也越来越多。

一个人在做慈善时,要保有受施者的尊严,除了自己内在的对受施者的同情心外,更关键的是要把这种同情心外化为一种能让受施者感觉到的平等心。

在美国纽约,有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同情之心,他把1美元丢进卖铅笔人的怀中,便匆匆离开了。

稍过了一会儿,他忽然觉得这样做很不妥当,便连忙返回,从卖铅笔人那里取出几支铅笔,并郑重地对卖铅笔人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

”此事过后几个月,在一次社交场合,一位衣着整齐的推销商迎上这位纽约商人,并自我介绍:“你可能已忘记了我,我也不知道你的名字,但我永远忘不了你。

你就是那个给了我自尊的人。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你走回来对我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为止。

”这个纽约商人维护受施者尊严的善行,使那个形同乞丐的铅笔推销员找回了自信,并逐步走向了成功,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做慈善的人在做慈善的同时,在向他人提供帮助的同时,要使被帮助者振作起来,要使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

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关怀,而非单纯对弱者的怜悯。

怜悯是不值一钱的,而关怀却是无价的。

为了保有受施者的尊严,有时我们想要帮助他人,还需要采用一些智慧的巧妙的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一则事例给了我们以借鉴,因为它展示了一个不露痕迹地真诚帮助他人的老人的智慧:一位二战期间的德国老人,有一天看见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栅栏外不断地徘徊。

老人观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对那人说:“先生,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去,我老了,扛不动了。

”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

他脱去风衣礼帽,然后很卖力地把木头扛过去并码放得整整齐齐。

那天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舒畅地在厨房里与主人共进晚餐,然后又踏上旅程。

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位客人与他共进晚餐。

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运。

这位德国老人有能力帮助他人,但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掩藏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一个机会,从而使受助者可以自然地得到他的帮助。

这是一位很有智慧的老人,他的做法值得今天的我们效法。

而我们的一些企业和个人却在高调行善,这些行为受到了一些专家和网民的质疑。

有些人为自己的高调行善寻找理由,比如以慈善出名的陈光标。

他说:我就是要高调行善,我就是要让别人知道我陈光标在行善,我高调行善不为自己,是为推进中国慈善事业的进程。

有人甚至把陈光标的行为称为“暴力慈善”,对此,陈光标回应说:“当前,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必须要用‘大暴力’的方式去推动。

中国需要我的‘暴力慈善’。

”由于我国目前的慈善事业还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陈光标的行为对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也彰显了他的大爱之心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给全社会树立了一个道德标兵。

但因他对自己慈善行为的大张旗鼓的宣传行为而引出的质疑和一些被救助人的拒绝,说明他的善行有时没有考虑到被救助人的尊严问题。

相信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备和人们对慈善事业认识的提高,“慈善是一种静悄悄的行为”的理念会不断地成为我们全社会的共识。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苦。

虽然家庭贫穷不一定属于隐私,但也并不是每个受助人都愿意将之公之于众。

毕竟,无论在贫困的人眼里,还是社会公众的心里,贫穷不是一种荣誉,不是彰显于人前的光荣徽记。

虽说贫穷也不是耻辱,但它就像隐藏在衣服里面的一道伤疤,即使是为了坚持透明、公正的原则,也应当通过合理的、富于人性化的制度措施去体现。

如果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公示就等于将对方的衣服掀起来,让无数双眼睛去指认那块伤疤,我们的好意也许会成为撒在他们本来就有的心灵伤口上的盐巴。

贫富差距的确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

但不少人之所以贫困,并不都是因为能力不足或努力不够,而大多是因为社会机会不均等造成的。

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贫穷或富有是与生俱来的,根本无从选择。

尊重每一个穷人特别是穷人孩子的心理感受,这应当是对人性的尊重。

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穷苦孩子,都需要人们给予平视的目光与平和的态度,帮助他们顺利地融入整个社会。

如果在教育和慈善活动中有意无意地强化这种贫富差别,不仅将在穷苦孩子心中早早地播下卑微的种子,而且也会在富家子弟心上留下自大的阴影,我们的孩子将可能“变成一种人格分裂的奇异动物”——不习惯于平等待人:不做别人的老爷,就做别人的奴仆,就是不肯做人,做一个平等的人。

这不单单是某些人的问题,更应当被看作是文化教育的问题。

向生活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表示同情,给予精神和物质的资助,这是人类美好感情的表现,也是社会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但是,这种同情和资源共享助,应以不伤害被资助者的自尊心为前提。

否则,就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会把同情和资助变成对被资助者的伤害。

我们不仅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还要让他们的内心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并努力地改变自己的现状。

等他们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又会把这种感恩之心变成了一种爱心。

这样我们的爱心才能不断地传递下去,达到慈善的真正目的,从而形成社会救助行为的良性循环。

政府和社会各界在救助弱势群体时,应坚持施善的最高原则,维护受施者的尊严,对他们多一些人文关怀,不把他们视为施舍的对象,甚至使他们不知道自己在接受救助。

诚如是,那不仅是受救助者的福音,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中应有之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