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 》(第6版)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1 •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ee )是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流动性偏好理论在本质上只是供给与需求的应用,可以解释决定经济中利率的因素。
假设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不变。
这样,名义利率与真实利率的差距是不变的。
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同方向变动。
(1)货币供给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一部分是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法定准备金或贴现率来改变货币供给。
假设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固定在美联储所设定的水平上。
所以它不取决于其他经济变量,特别是它不取决于利率。
用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表示固定的货币供给,如图34-1所示。
图34-1 货币市场的均衡(2)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货币需求。
任何一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该资产可以转换为经济中的交换媒介的难易程度。
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
人们选择持有货币而不持有其他可以提供较高收益率的资产,是因为货币可以用于购买物品与劳务。
虽然许多因素决定货币需求量,但流动性偏好理论强调的一个因素是利率,理由是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利率上升增加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因此货币需求量就减少了。
利率下降减少了持有货币的成本,并增加了货币需求量。
如图34-1所示,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3)货币市场的均衡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存在一种均衡利率,使货币的需求量正好与货币的供给量平衡。
如果利率处于其他水平上,人们就要调整自己的资产组合,从而使利率趋向于均衡利率。
如果利率高于均衡水平,如图 34-1中的斤时。
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 M,小于美联储供 给的货币量。
那些超额货币的持有者将试图通过购买有利息的债券或将货币存入有利息的银 行账户来抛出这些货币。
由于债券发行者和银行更愿意支付低利率, 所以它们对这种超额货币供给的反应就是降低它们所支付的利率。
随着利率的下降,人们变得更愿意持有货币,直至利率降至均衡利率。
此时,人们乐于持有的货币量正好等于美联储供给的货币量。
相反,在利率低于均衡水平,例如在图34-1中的r 2时,人们想要持有的货币量M d 大于美联储所供给的货币量。
因此,人们试图通过减少他们持有的债券和其他有利息的资产来 增加货币持有量。
随着人们减少自己持有的债券量,债券发行者发现,为了吸引购买者他们不得不提供较高的利率。
这样,利率就会上升并趋向于均衡水平。
2.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现用流动性偏好理论重新解释利率效应和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物价水平是货币需求量的一个决定因素,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了利率既定时的货币需求量。
因此,如图34-2(a )所示,物价水平从 R 上升到P 2,使货币需求曲线从 MD 向右移动到MD 2。
这种货币需 求的增加使利率从n 上升为「2,由于利率是借款的成本,利率上升使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从 Y 减少为Y 2。
如图34-2 (b )所示,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了物价水平和需求量之 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
⑹总需求曲线图34-2 货币市场与总需求曲线的斜率可以把对利率效应的这种分析概括为三个步骤: (1) 较高的物价水平增加了货币需求; (2) 较高的货币需求引起了较高的利率; (3) 较高的利率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反之亦然。
这种分析的结论是,正如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所说明的那样, 物价水平和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3.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决策者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总需求。
假设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操作中购买政府债券来增加货币供给。
如图34-3 (a )所示,货币供给的增加使货币供给曲线从 币需求曲线没有变,为了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利率从 者的成本,利率下降使物价水平既定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从 (b )中,总需求曲线从 AD i 向右移动到 AD 2。
利率物价水T :2-货帀需求増加1,物价水平LJI-巴时的价水平刍时的 I 需求 美联储固定的货币请货币量4.这又减少了物品与劳 务的需求试田)货币市场 MS i 向右移动到 MS 2。
由于货 r i 下降为D 。
由于利率是借款 Y 增加到Y ,,因此,在图34-3 货币供给王这引起均' 衡利率的t 升产员图34-3 货币供给增加对总需求的影响总之,当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时,它降低了利率,增加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相反,当美联储紧缩货币供给时,它提高了利率,减少了既定物价水平时的物品与劳务需求量,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4•美联储政策中利率目标的作用(1)选择利率目标的原因美联储政策往往把利率而不是货币供给作为美联储的政策工具。
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作为目标的决策有几个相关的理由:①难以非常准确地衡量货币供给;②货币需求一直在波动。
在任何一种既定的货币供给时,货币需求的波动会引起利率、总需求和产量波动。
③流动性偏好理论说明了一个重要的原理:既可以根据货币供给,也可以根据利率来描述货币政策。
当美联储把利率作为目标时,它就让自己调整货币供给,以便在货币市场均衡时达到那个目标。
(2)利率目标的作用当美联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时,美联储的债券交易商购买政府债券,而这种购买增加了货币供给并降低了均衡利率(正如图34-3所示)。
同样,当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目标时,债券交易商就出售政府债券,这种出售减少了货币供给并提高了均衡利率。
因此,旨在扩大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增加,也可以被描述为利率降低;旨在紧缩总需求的货币政策变动既可以被描述为货币供给减少,又可以被描述为利率提高。
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财政政策(fisical policy )是指政府决策对政府购买和税收总水平的选择。
政府不仅可以用货币政策影响经济行为,还可以用财政政策影响经济行为。
在短期中财政政策主要影响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
1 •政府购买的变动当决策者改变货币供给或税收水平时,它就通过影响企业或家庭的支出决策间接地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与此相比,当政府改变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时,它就直接使总需求曲线移动。
2.乘数效应(1)乘数效应的含义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当消费支出增加时,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企业会雇用更多工人,并获得更高的利润。
更高的收入和利润又刺激了消费支出,如此循环往复。
因此,当较高需求引起较高收入时,存在一种正的反馈,这种正的反馈又引起了更高的需求。
一旦把所有这些效应加在一起,对物品与劳务需求量的总影响就远远大于最初来自更多政府支出的刺激。
使总需議集加2砲质元图34-4 乘数效应图34-4说明了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增加200亿美元最初使总需求曲线从AD i向右移动到AD2,正好为200亿美元。
但当消费者的反应是增加自己的支出时,总需求曲线就进一步向右移动到AD3。
这种产生于消费支出反应的乘数效应由于投资对更高水平的需求的反应而得到了加强。
较高的政府需求刺激了较高的投资品需求。
这种来自于投资需求的正的反馈有时被称为投资加速数。
(2)支出乘数的公式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为MPC,则支出乘数为:乘数=1/ 1 -MPCMPC越大,意味着乘数越大。
乘数的产生是因为更高的收入引起更大的消费支出。
MPC越大,消费对收入变动的反应越大,因此乘数也越大。
(3)乘数效应的其他应用乘数效应的逻辑并不限于政府购买的变动,它适用于改变GDP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一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净出口一一支出的任何一个事件。
乘数说明了经济可以把支出变动的影响扩大多少。
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或净出口最初一个较小的变动最终会对总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对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产生较大的影响。
3.挤出效应(1)挤出效应的含义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的减少。
(2)挤出效应的图示图34-5 (a)表示货币市场。
当政府增加物品与劳务的购买时,就会增加生产这些物品与劳务的工人与所有者的收入,由于乘数效应,其他企业的工人和所有者收入也增加。
随着收入增加,家庭计划购买更多的物品与劳务,增加了货币需求,表现在货币需求曲线从MD1向右移动到MD2,由于美联储并没有改变货币供给,所以垂直的供给曲线保持不变。
为了保持货币供求平衡利率必然从r1上升为r2。
(时货币市场(切思需求的移动图34-5 挤出效应图34-5 (b)表示对总需求的影响。
政府购买的最初影响是使总需求曲线从AD1移动到AD?,然而,由于利率是借款的成本,利率上升往往减少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这种投资的挤出部分抵消了财政扩张对总需求的影响。
最后,总需求曲线只移动到AD3。
6.税收变动除了政府购买水平之外,财政政策的另一种重要工具是税收水平。
税收变动的影响因素:(1)税收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的幅度也要受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影响。
当政府减税并刺激消费支出时,收入和利润增加,这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支出。
这就是乘数效应。
同时,较高的收入引起较高的货币需求,这又倾向于提高利率。
而较高的利率使借款成本更高,这就减少了投资支出。
这是挤出效应。
根据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的大小,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可以大于或小于引起它的税收变动。
(2)除了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决定税收变动所引起的总需求变动的幅度:家庭对税收变动是持久变动还是暂时变动的感觉。
假设政府宣布减税,在决定从减税中支出多少时,家庭会考虑这种额外的收入会持续多长时间。
如果家庭预期减税是持久的,他们就会认为减税会大大增强他们的经济实力,从而大量增加他们的支出。
在这种情况下,减税将对总需求产生重大影响。
与此相反,如果家庭预期税收变动是暂时的,他们就会认为这不会增加他们多少收入,因而只增加少量支出。
在这种情况下,减税对总需求只有很小的影响。
三、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1•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论(1)税收水平是总需求曲线位置的一个决定因素。
当政府提高税收时,总需求将减少,这就会在短期内抑制生产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