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可编辑修改word版)

3、经济持续均衡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从国外收入的全部货币资金和向国外支付的全部货币资金的对比关系。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1、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2)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萧条和失业。

(3)当总需求>总供给时,总需求过度,导致通货膨胀。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私人经济不能自动使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平衡时,有必要依赖政府对总需求进行调节。

2、凯恩斯主义总需求管理的方法需求管理通过“相机决策”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得以实施。

“相机决策”[the Discretionary Approaches]——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措施。

第二节财政政策一、西方财政制度1、财政政策的概念财政政策是国家关于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它是政府为了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2、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的工具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1)政府支出①政府购买②政府转移支付(2)政府的收入①税收②公债二、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也称为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控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它通过以下三种制度发挥作用。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当经济衰退时,国民产出水平下降→个人收入下降(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会自动下降→留给人们可支配收入也会上升→消费和需求也自动上升。

当经济繁荣时,失业率下降→人们收入自动上升→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上升→可支配收入也就会自动的下降→消费和总需求自动下降。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会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消费的增长。

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开支就会相应增加→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小→这时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农产品价格上升→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减少了总需求的增加量。

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照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按支持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三、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当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消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当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或消减开支抑制总需求。

第三节货币政策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金融当局,它统筹管理全国金融活动,实施货币政策以影响经济。

中央银行有三个职能:(1)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的货币。

(2)作为银行的银行,既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又为商业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

(3)作为国家的银行。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银行需要留下一部分存款准备金作为应付提款的需要, 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当占的比率是由政府(具体由中央银行)规定的。

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率。

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是法定准备金。

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它们会把法定准备金以上的那部分存款当作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用于短期债券投资。

商业银行通过吸纳存款,发放贷款,从而具备了货案例 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案例内容:1997 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 2001 年11 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 14 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

但是,在 2003 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

其原因有几个,一是 1998 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

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 年9 月21 日起,把原来 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 7%,2004 年4月25 日起,再把准备率从 7%提高到 7.5%)。

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 2004 年4 月25 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 0.5 个百分点。

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 年3 月25 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 1 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 0.63 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 0.27 个百分点。

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 2916 亿元,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 2810 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

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

六是积极支持“三农” 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这轮宏观调控,尽管货币政策已显示出强有力的效应,但目前能迅速取得如此明显效果,与同时采取一些行政手段分不开。

以后,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市场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着眼点也应更多地放在市场机制的完善上,包括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通过市场机制调整贷款投向。

资料来源:《2004 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载《金融时报》,2004-05-12。

《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力度和重点》,载《上海证券报》,2004-05-15。

案例 2:美联储 2001 年的多次降息20 世纪90 年代美国经济在克林顿政府时代经历了长达 8 年高涨以后,从 2000 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国内生产总值以年率表示的季度增长率从第一、第二季度的4.8%、5.6%下降到第三、第四季度的 2.2%、1.4%。

制造业存货从 2000 年 4 月开始连续 9 个月增加,而制造业活动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股票价格指数则逐月连续下降。

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央行——联邦储备系统连续采取行动:2001 年1 月3 日,把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拆借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从 6.5%降到 6.0%,1 月3 日、4 日把贴现率从6.0%降到 5.75%,再从 5.7%降到 5.5%;1 月5 日,又实行临时性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3 天内净买进 55 亿美元政府债券、联邦机构证券和抵押贷款证券,以扩张货币供给。

1 月31 日,再把联邦基金利率从 6.0%降到 5.5%,把贴现率从 5.5%降到 5.0%。

联储的行动在股票市场上迅速得到了反映。

1 月初联储宣布降息后,道—琼斯 30 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当天上升 299.60 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当天也上升 324.83 点。

1 月底再次宣布降低贴现率后,股票市场反映就不及月初那样强烈。

但人们还是预料,在联储调控下,美国经济有可能避免衰退。

但正如基本理论所说,扩张的货币政策在反衰退方面作用有限。

联储几次降息并未能有效刺激经济。

这使联储不得不再次降息,从 2001 年初到 6 月底,联储 6 次降低利息,降幅达 2.75 个百分点。

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在美联储如此大幅降息动作刺激下,从 2000 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疲软状态的美国经济在当年下半年应当出现明显好转。

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国6、7 月份经济继续处于低增长甚至停滞状态。

尤其使人不安的是,制造业的衰退开始波及其他部门。

造成这样疲软的原因,一是企业投资下滑。

由于绝大多数企业盈利状况没有改善,不得不裁员,投资继续减少。

二是美国经济疲软波及其他国家,日本经济恢复无望,欧洲经济开始放缓,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形势仍旧恶化,再加上美元坚挺,美国出口受到严重打击,2001 年上半年出口比 2000 年下半年下降 2.3%。

三是华尔街股市萎靡不振,失业上升,使消费支出增势减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联储 8 月21 日再次宣布降息,累计降低利率 3 个百分点,使利率达到了 1994 年春以来的最低水平。

资料来源: 《经济日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