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15*1 多选10*3 判断15*1 简答及数据流程图45重点章节第二章、第三章及第七章第一章信息时代的变迁与会计信息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无大题)1.数据和信息:数据是反应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结构和特征的符号,并能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进行描述。
数据是被加工的对象。
信息是经过加工的、具有一定含义的,对决策有价值的数据。
数据和信息密不可分,信息就是通过信息系统加工数据得到的产品。
信息必然是数据,而数据未必是信息,信息只是数据的一个子集。
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常常不加以区别。
2.信息的特征:共享性(多人多次使用)、可传递性(依附载体)、可编码性(标准意义的符号)、效益性(给组织带来价值,增加其他资源的价值)、可增值性(对其他资源及自身的增值作用)、可集成性(广泛联系、系统综合)、层次性(战略层决策、战术层决策、事物决策)。
3.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缺一不可)、目的性(主导,决定要素的组成与结构)、关联性(要素间密切联系)、层次性(子系统与更大的系统)、动态性、时序性、同行性。
5.系统的分类(自动化程度):人工系统(由人工完成)、自动系统(由机器完成)、基于计算机的系统(由计算机完成)。
产生和输出工具不同,加工过程相同。
6.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的收集与输入、信息的储存、信息的传输、信息的加工、信息的检索和分析。
7.信息系统的分类: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结构化问题)、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化问题)、决策支持系统(处理半结构化问题)、专家系统、总裁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国际电子商贸系统。
8.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阶段(纸笔算盘等)、机械会计信息系统阶段(穿孔机、卡片分类机、机械式计算机、机械制表机)、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计算机)。
9.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细分:电子数据处理阶段(模拟手工、核算),会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综合处理、总账、应收应付、成本核算、存货管理、销售管理、管理会计等),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阶段。
10.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价值信息的信息系统,是从对其组织中的价值运动进行反应和监督的角度提出信息需求的信息系统,即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为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使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
11.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硬件、软件、信息资源、会计人员。
12.AIS的基本组成:财务系统、购销存系统、管理与决策系统。
13.工业企业基本运作流程:业务流程、会计流程、管理流程。
会计流程在整个流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业务流程的信息需要在会计流程中进行反映。
管理流程基于会计流程提供的信息。
第二章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与设计(一大题、一数据流程图)1.系统生命周期:任何系统均有其产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各阶段包括:系统规划(起始阶段,初步调查、明确问题、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写出项目可行性报告)、系统分析(详细调查全面分析,逻辑设计,形成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怎么做,具体技术方案)、系统实施(实施进度报告)、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
2.原型法:根据对用户基本需求的估计,开发出一个初级系统(实验型的系统,即“原型”),根据用户在运行系统时的体验,逐渐修改,直至最终的系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3.结构化分析:采用介于形式语言和自然语言之间的描述方式,通过一套分层次的数据流程图,辅以数据字典、处理逻辑说明等工具来描述系统。
4.数据流程图:是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工具。
基本成分:数据流、加工、文件、外部实体。
绘制方法:自顶向下,逐层分解(1)顶层数据流图(---只有一个处理环节的数据流图(2)逐层分解:0,1层,2层…….n层图,直至不能分解为止5.数据字典:结构化分析方法中的另一个工具,主要用来描述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的详细逻辑内容、外部实体和处理逻辑的某些数据特征。
组成部分:数据元素(数据项)条目、数据结构条目(描述数据项间关系)、数据流条目(描述传输路径)、数据处理条目(描述处理逻辑)、数据存储条目(描述存储结构及有关数据流)、外部实体条目。
6.概要设计:通常采用结构化方法,即模块化。
将一个系统分解为若干彼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也具有一定联系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称为模块。
采用结构图来描述程序的模块结构。
概要设计还应当突出几个备选方案的主要功能之间的区别。
这一阶段设计的系统应是概括性的,应明确所有的输入、输出、处理及区分各个方案必要的特殊功能。
在概要设计阶段只要求设计者识别合理的设计方案,在下一阶段进行评估选择。
概要设计阶段的文档资料为多个概要设计方案。
7.详细设计:对系统所有的组成部分予以详尽的规定,对每一个模块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说明。
包括代码设计、输出设计、数据库文件设计、输入设计、安全保密设计、处理过程设计等。
8.代码设计原则:唯一性、可扩展性、规范性、简明性、可识别性、稳定性、统一性。
9.代码编码方法:顺序码、组码(块码,区段编码)、分组码(群码、层次码)、记忆代码(助记码)第三章账务处理与总账系统(两大题)参照上机题1.财务处理基本功能:数据采集(获取支付流程数据、转换流程数据、销售收款流程数据)、数据加工与存储(编制审核记账凭证,分类计算求和保存在各类账簿)、报告信息(编制内部外部报表,交给有关部门)。
2.账务处理基本特征:规范性强、综合性强、集成性要求高、正确性要求高。
3.手工环境下账务处理缺陷:(1)数据大量重复。
导致:存储浪费,数据不兼容(账证不符、账表不符)(2)信息提供不及时(3)准确性差(4)工作强度大4.IT环境下和手工环境下账务处理流程的异同:(1)数据处理的起点与终点不同:手工下,以原始凭证为起点,编制会计报表为终点;IT下,以记账凭证或者原始凭证或者机制凭证为起点,以计算机自动输出账簿和输出固定报表为终点。
(2)数据处理方式不同:在手工环境下,记账凭证由不同的财会人员按照选定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分别登记到不同的账簿中,完成数据处理。
在IT环境下,数据间的运算与归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自动处理数据。
(3)数据存储方式不同:手工环境下,会计数据存储在凭证、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等纸张中;在IT下,数据存储在凭证文件、汇总文件等数据文件中,需要时通过查询或打印机输出。
(4)对账方式不同:手工下需要进行总账、日记账、明细账核对;在IT环境下,明细与汇总数据同时产生,没必要进行账簿核对。
(5)会计资料查询统计方式不同。
5.会计科目编码设计的必要性:便于反应会计科目间的逻辑关系,保证会计科目的唯一性,便于计算机处理和分类,节省存储空间,提高处理速度。
6.凭证文件:凭证文件应该反映账务处理所需要的全部内容。
设计方法(1)一个文件,包含全部字段。
缺陷:反复填写相同信息,浪费空间。
(2)分解成2个文件。
凭证公共信息文件:与经济业务内容无关,一张凭证形成一条记录。
经济业务内容文件:与经济业务内容相关,一张凭证有多少个会计科目就形成多少记录。
两个文件通过凭证号形成连接。
7.总账文件(汇总文件)、科目文件。
第五章采购与付款核算与管理(少量)1.采购发票的分类:按发票类型:专用发票、普通发票(包括普通、农收、废收、其他收据)、运输发票。
按业务性质:蓝字发票、红字发票。
2.采购管理系统的特点:数据存储量大、数据变化频繁、管理要求高、与其他子系统联系广泛。
第七章工资与固定资产子系统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含两个相关的不同职能的子系统,即人事管理系统和工资系统。
前者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 S)的子系统,后者是会计信息系统(AIS)的子系统。
2. 工资系统主要功能:(1)进行工资核算,计算应付工资、代扣代缴款和实发工资。
(2)工资汇总,工资分配(3)统计分析(4)职工调入、调出、内部调动及工资调整数据。
3.工资系统原始数据:量大,涉及部门多。
按照工资数据变动频率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基本不变数据和变动数据两类。
基本不变数据指固定不变的数据和在较长时间内很少变动的数据,如参加工作时间、职工代码、姓名、基本工资等。
变动数据是每月都有可能变动的数据,可以是数值大小的变动,有无的变动,如病假时间、某种不固定的津贴和代扣款等。
4.与其他系统的关系:主要与总账系统和成本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传递关系(1)与总账:根据工资费用分配文件生成的转账凭证,传递到总账中,审核,记账、结账(2)与成本:将工资费用分配表数据传送到成本系统(3)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与另一个子系统人事管理共享数据5.数据文件:主要包括工资计算文件(核心文件,按部门代码和职工代码建立索引文件)、工资费用汇总文件(按照部门代码)、工资费用分配文件(按照部门和工作类别)、工资项目计算公式库文件(按序号建立索引)。
6.固定资产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固定资产的增减、内部调动的核算与管理,以及折旧的计提等。
7.固定资产卡片文件:用来存储所有固定资产卡片数据,反应了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文件中一项固定资产一条记录。
资产代码必须唯一。
常常按年设置,按“资产代码+部门代码+类别代码“建立索引文件。
8.固定资产系统主要与总账和成本系统,存在数据传递关系。
(1)与总账: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生成的凭证传到总账系统进行帐务处理(2)折旧计算文件分类统计、汇总折旧费用分配数据,传递到成本系统,供计算产品成本时使用。
第八章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1.会计报表系统:会计报表系统并非对经营交易或事项的直接处理,而是侧重于系统输出或信息生成,即加工和报告由其他子系统处理产生的资料与信息。
2.会计报表系统的主要功能:编制与分析。
依据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企业需要定期编制与报送规定的会计报表和企业内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报表,并且利用编制出来的会计报表的数据,进行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的分析。
编制:根据编制单位分:单位报表、汇总报表和合并报表。
会计报表包括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两部分。
分析:目的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关的信息。
会计报表分析是对会计报表的再加工,运用会计报表数据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进行评价分析,通过会计报表的分析将反应历史情况的信息转换为预计未来的有用信息,为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数据。
3.会计报表系统的特点:输入数据少,不设置报表数据直接修改功能,输出信息规定性强,通用性更强、适用面更广,图表并用进行报表分析。
4.报表软件简介:专用报表软件(固定报表、过分依赖程序员)、通用报表软件(通用化、商品化、标准化)、电子表软件(表处理系统,如Excel、Lotus等)。
5.编制流程:报表格式设置、报表数据处理、报表的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