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完整版)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煎煮方法--第 1 页共 6 页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其根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目已近 13000 种中药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以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意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妥的不良结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莽撞冒昧,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些都说明先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要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样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响。

所以,汤剂的煎制方法有很多特别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关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升治疗成效十分重要。

中药的合理煎煮能够充足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关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一 .冲洗:中草药多半是生药,在销售以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以前一般没有必需淘洗。

假如确实感觉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快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刷,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增添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批丢掉,进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煎药器具以沙锅为好,由于沙锅的材质稳固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响,导热平均,热力和缓,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到现在的原由之一,但沙锅孔隙许多易“串味”,且易破裂。

其余,也可采纳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拥有抗酸耐碱的性能,能够防止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响,大批制备时多项选择用。

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固,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响而影响质量,不可以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固,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能够采纳,但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益于有效成份的充足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致使部分有效成份消耗、损坏过多。

多半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铺平,而后加常温水 --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超出药平面约 2 厘米。

这样关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关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防止临煎加水时飘荡在水面上。

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

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免得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天能够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可以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类方法极不行取。

浸泡中药绝对不可以用开水浸泡,由于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积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假如忽然受热,会立刻皱缩、凝结,蛋白质凝结、淀粉糊化,阻挡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行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溢出、溶解。

一些拥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坏,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

第一煎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指为宜,第二煎时,水稍超出药物表面即可。

假如药材经过浸泡后就会膨胀松散,有效成份也简单煎煮出来。

中药入煎前应先浸泡多长时间为好呢?这应视配方中的药物构成而定。

若以花、叶、细茎类质地松散和轻薄的植物药为主的,浸泡 20~ 30 分钟即可入煎;而以生长多年的植物块根、根茎、种子、果实为主,质地坚硬的,应浸泡60 分钟方可入煎;凡是矿物、动物、蚧壳类药材,浸泡时间需更长一些,这样可润湿药材,能使其充足膨胀,药材变湿变软,更多的有效成份才会煎出。

至于用水温度,一般含挥发油、苷类药物及维生素类的药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药等以冷浸短煎为宜,免得长时间煎煮有效成份会跟着水蒸汽而挥发;含淀粉、蛋白质等一些成份丰富的药物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则宜用40 度左右的水温浸泡,使水分慢慢浸透药材组织内部松散膨胀,形成优秀的溶出环境,让有效成份易于煎出。

可是关于复杂的中药处方来说,宜侧重考虑绝大部分药物的性质,采纳冷浸的方式。

药物的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试虑到季节对药物成份性质的影响,夏秋酷热季节,中药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免得发酵变质;而在冬春严寒季节,多半中药浸泡时间则可长一些。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益于有效成份的充足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防止因煎煮时间过长,致使部分有效成份消耗、损坏过多。

多半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铺平,而后加常温水 --室温水浸泡 60 分钟,轻压药材时水超出药平面约 2 厘米。

这样关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关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防止临煎加水时飘荡在水面上。

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

夏季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免得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天能够长些。

四 .用水煎药用水一定无异味、干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一般可用清亮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

水最好采纳经过净化和融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备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积淀反响、不留宿的凉开水最好,由于自来水市经过氯办理过的,含有氯,经过沸腾后氯离子减少,降低了毒性。

加水多少:按理论计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

固然实质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准,但起码应依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立加水多少。

水的用量一般为 :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 5-8 倍,或将饮片适合加压后,液面吞没过饮片约 2 厘米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从头加水至超出药平面约- 1 厘米(最好不冷水,用热水,由于加冷水会使本来已经膨胀松散的药材组织发生皱缩,降低了有效成分的煎出,降低了疗效)。

连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 15- 20 分钟即可。

质地坚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松散,或有效成份简单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吞没药物即可。

一般假如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许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增补加水,能够多放一点水。

好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部分碗。

其实这是抽象的说法而已。

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一样,不可以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部分碗而论。

五 .方法5.1 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 (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 )。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 --小火保持微沸状态,免得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益于有效成份的溶出。

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免得药味挥发。

5.2 煎煮次数与方法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 次,最少应煎两次。

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整,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单耗工和燃料,并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加。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关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许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 3 次服用,以节俭中药资源,同时在必定程度上可提升疗效。

由于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第一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而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面的水液中。

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均衡时,因浸透压均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

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从头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连续溶出。

为了充足利用药材,防止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 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 20~30 分钟,二煎 10~20 分钟。

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 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

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 次为宜,头煎为40~50 分钟,二煎为20~30 分钟,三煎为l0~20 分钟。

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足溶出。

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常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省得有效成份积淀在药渣上;假如不当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可以服用,由于此时产生好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滤取药液,煎煮榨渣取汁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

由于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必定药液。

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

如药渣不经压迫取汁就扔掉,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特别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简单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率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节余药液。

有研究表示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添药液成份的 l5%~ 25%。

药液煎取量需依据病人的病情、年纪等详细状况决定,中药煎后所获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小孩100毫升,婴少儿50毫升为宜。

按一日 2 次服用 ,,成人每剂 300 毫升日服 2 次,学龄期小孩 200 毫升日服 2 次,婴少儿 100 毫升日服 2 次为宜。

六 .服用中药汤剂讲究多服药时间应依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幸亏饭后 1 小时服。

1.服药时间(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 30~60 分钟服药,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清晨空肚时服,有益于滋补成份的汲取。

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简单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

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由于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经过胃入肠,进而许多地被汲取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品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补养药品宜空肚服,易汲取,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一般在饭后 15~30 分钟服药。

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少对胃的刺激。

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

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

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

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伤害。

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防止因汲取太快而发生毒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防止食品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肚服:润肠的泻药空肚服,易使积滞物泻出。

驱虫药在空肚时服,应在清晨空肚服。

能提升杀虫成效,服后注意大便变化;拥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清晨空肚服用,以利于充足汲取。

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肚服,这样可使药物快速汲取,并保持在体内较高浓度而快速发挥药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