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格式:形容词+于+宾语 B、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正常语 序:能于市朝谤讥。 格式:动词+于+宾语 C、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正常语序: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以大事寄臣。 格式:动词+以+宾语 (2)让学生标注出: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 义词、特殊句式 (3)文章中出现“以”,回顾“以”字的用法 A、做动词:认为、以为 皆以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五,在讲课过程中语言不是太精炼,重复现象严 重。
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及
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并积累文章中出现的古 教学目标
汉语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课本和工具书,掌握文
中特殊句式;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烛之武机智善变
其三,每个环节的落实上存在着难以把握的因素。 由于学生课前没有预习课文,对文章的大致内容都没有
了解,更 谈不上对文章有一个比较明了的把握。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环节上,也有很多地方做的不是很到位,或
者说做的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我所找的录音是新课改之前的课本录音,在
朗读上不仅没有达到校对字音的目的,而给学生一种错 误的认识,录音范读所预设的效果不仅没有达到,还会 对学生产生一些不
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反映的不仅仅是古人的智慧, 更是古人的爱国精神。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 代,但是爱国、维护国家权益依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善辩的烛之武,胸藏韬略的佚之狐,胸怀宽广的郑伯, 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精 神。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册相应练习 预习下一课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些严重 影响了整堂课的生成效果。
利的影响。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无意义的、负面 的。
其二,在本文情节概括上,我没有从实际出发,只 是按照个人意愿来让学生描述,完全忽略了文章短小这 一问题。
其三,点评上不恰当。有这样一个细节:我让学生 翻译某个句子,学生很准确地译了出来,我却没有及时 给予评价,反而问全班同学他翻译的准不准确。
其四,在教学相关知识点的回顾上,忽视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
二、翻译文章 1、学生齐读课文 2、接着上节课翻译文章,注意标注词类活用、通 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 3、对文章中出现的“而”字进行讲解,回顾初中 知识。 A、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又,或不译,所 连两项不分主次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 B、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或不译, 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例上承接——温故而知新 C、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后项意 思比前项意思更进一层——学而时习之 D、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说,烛之武退秦师的退,在这里是——使动用法,译为: 使···撤退,题目的意思就是,烛之武使秦军撤退。 我们还回顾了初中学过的状语后置句,(此时教师黑板 板书上节课讲解的状语后置句,请同学进行解答)。那 么除此之外,我们还讲解了“以”字的用法(请同学回 答“以”的用法有哪几种),好,那么我们请同学起来 翻译一下上节课我们翻译过的文章。
E、连词:表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 相对,可译为:却、又、但是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F、连词:表假设,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 可译为:如果、假设、倘若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4、讲解完“而”字的用法,接着翻译文章,直至 结束。 第二课时结束 第三课时 导入语:请同学回顾上节课所讲的“而”字的用法, 翻译全文 二、课文探究 1、文章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梳理) 郑国危矣——临危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 国——秦晋退军 2、烛之武如何击退秦师? (1)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退为进,动之 以情 (2)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以 利相诱,替秦着想
的外交风采,学习他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
大局的爱国精神。
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
已经初步形成了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
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
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
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通,了解大意,归纳相 学生学习能
其一,总的来说,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还不是特别 优化,主要表现在录音的播放和生朗读环节的搭配上。 怎样让学生的朗读和录音播放有机地融合起来,如何激 发学生想读的欲望,使生能够体会到文言文所带给心灵 课例研究综 的美。这是我在教学之前没有解决的。 述
其二,在教学目标的叙写上还存在很多漏洞(文章 后边附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形式化太明显,实质性 不强,不能够将本课的知识内容予以量化,语言的运用 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准确。
B、介词:用 为坛而盟,祭以首尉《陈涉世家》 C、介词:把、拿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D、介词:因为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E、介词:凭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F、介词:按照 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曹刿论战》 G、连词:用来、以便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H、连词:表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翻译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I、连词:以致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J、通“已”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导入语 上节课我们进入了《烛之武退秦师》的学习,我们
3、小组讨论,翻译文章。讨论结束后请同学起来 翻译。
4、教师带着学生一字一句翻译文章,第一课时只 能翻译一小部分,翻译文章时,对文章的特殊句式和重 点字词做适当的补充,具体如下:
(1)文章第一段出现了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 晋”,此时应该给学生讲解状语后置的知识,回顾初中 学过的状语后置: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正常语 序为:皆以于徐公美。
(4)且君尝为···君之所知也——以史为例, 巧施离间
虽求和,但无半分可怜之相,而是利用秦晋矛盾,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烛之武为何能说服秦伯? (1)处处为秦着想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4、人物形象(烛之武、郑伯、佚之狐、秦伯、晋 侯) 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勇于冒险的勇 士、能言善辩的辩士 郑伯——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佚之狐——知人善举、慧眼识珠 秦伯——善于决策、善谋利益 晋侯——头脑清醒、随机应变 5、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在秦晋围郑的危急形势下,烛之武巧退 秦师,解除郑国之危的经过。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 为重,不计恩怨,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 精神,赞扬了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 能。 【结语】
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 力分析
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
当的难度。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
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
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
总结归纳。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烛之武退秦师》
称
《烛之武退素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
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タ。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素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
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素晋盟约,劝退索
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
互 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
视 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
语感 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
做到 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
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莫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 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 高教学效率。
有趣,情节波起伏,人物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
篇历史散文佳作。 教材分析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
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素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
要在重视通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
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
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
导入语 在我国古代,出现了众多巧舌如簧的说客,他们没 教学过程 有在烽火硝烟的战场冲锋陷阵,却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 之舌,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场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今 天,我们就追随着“只身赴敌营”的烛之武,去感受那
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看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 舌使虎狼之师不击自退。
二、《左传》介绍 “传”意为注释,《左传》是给儒家经典《春秋》 所做的注释性文字,故又被称为《左氏春秋》《春秋左 氏传》,简称《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 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依孔 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 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 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 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姓丘名明,因父任左氏 官,故称左丘明,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李世民封 其为“经师”,明世宗朱厚熜封其为“先儒”。 三、题目解说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题 目意为:烛之武使秦军撤退。 四、翻译文章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请同学起来读课文,看看 同学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全部齐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