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领悟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德育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好,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主动,预习课文,上课前已基本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重点难点
学习并领悟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万世师表
熊浩老师的演讲深深感动了在场所有观众。

我们永远记住了万世师表---陶行知
先生,并且被先生的“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草去”的精神感动。

演讲是门艺术,劝
说更需智慧。

演讲让人震撼,劝说“强于百万之师”。

今天我们一起来体会烛之
武的“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劝说魅力。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思考:请在“退”前加一个词,概括第三段内容。

烛之武退秦?
活动3【活动】自主学习
1、烛之武如何一步步地说退秦伯,烛之武向秦王阐述了几个理由?
(请抓住课文的句子)?
从事理和事实两个方面进行说退的
从地理角度、历史角度、逻辑角度进行说退的
从说辩技巧角度委婉曲折、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以从五层
2、烛之武的说退艺术?
讲究语言艺术(委婉、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利用矛盾
补充资料:PPT
1、最妙是此一句,使人气已先平一半。

——金圣叹
2、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金圣叹
3、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明】魏禧《左传经世钞》
4、退秦词令,势透机圆。

——【清】浦起龙
5、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A、语言上:老到,周密,深刻、得体(对象,场合,形势)
B、策略上:示弱,利诱。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
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
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
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
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
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
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

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
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
晋国毁约的决心。

(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

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

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

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劝谏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

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

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小结:烛之武劝谏的成功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得体。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本是求人,却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
失本国尊严,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

再者,烛之武充分陈述了秦晋郑之间的三角利害关系,准确、深刻而又独到,不能不令人信服。

可谓是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东周列国志》里说他“须发尽白,佝偻其身,踌躇其步”,以至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
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小结: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
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

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
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

活动4【活动】扩展延伸
结合《烛之武退秦》的劝说艺术,联系《舌战群儒》,请写出诸葛亮的说辩艺术?
A、语言上:老到,周密,深刻、得体(对象,场合,形势)
B、策略上:讽刺、激将
活动5【讲授】课堂小结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给别
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
意见。

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
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当今,手机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物品。

但是正是众多的“低头族”的出现,让我
们的世界缺少交流,缺少关爱。

请用今天所学的劝说艺术,写一篇短文,呼吁大家
放下手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