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信用三仁汤医案六则
孙玉信运用三仁汤医案六则
1、汗证
案例:患者,男,30岁,2006年8月30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酒,1年来自汗出,稍动则大汗淋漓,心烦、口苦,腰背酸麻,二便正常,舌质黯红,苔黄腻,脉沉弦。
证属湿热内蕴脾胃,外郁肌肤,迫津外泄。
治以宣上畅中利下、分利湿热。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g,厚朴10g,通草6 g,半夏10 g,滑石30 g,冬瓜仁30 g,桃仁10 g,桑叶15 g,萆薜15 g,芦根30 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药后汗出大减,继以上方加减,连服20剂,汗止病愈。
2、黄疸
案例:患者,男,44岁,2006年9月30日初诊。
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3年。
证见目黄,小便黄,口干口苦,右胁痛胀,昼重夜轻,乏力,纳差,食后腹胀欲呕,大便溏,每日2~3次,舌质红,苔腻,脉细。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210 u/L,谷草转氨酶(AsT)186 U/L,总胆红素(T-BIL)67.5 μmol几,直接胆红素(D—BIL)39.6 μmol /L,总蛋白(TP)75 g/L,白蛋白(ALB)40 g/L。
诊断为黄疸,证属湿热蕴结肝胆脾胃,弥漫三焦。
治以清热利湿、通利三焦。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厚朴10 g,通草6 g,半夏10g,苍术lO g,茵陈30 g,茯苓30 g,猪苓15 g,陈皮15g,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剂。
5剂后,呕恶、纳差好转,上方加减,再进30剂,黄疸渐退。
肝功能复查示:ALT 62 u/L,AST 47 U/L,T—BIL19.4 μmol/L,D-BIL 9.6 μmol/L,TP 69 g/L,ALB 42 g/L。
3、眩晕
案例3:患者,女,36岁,2006年6月12日以反复眩晕1年余初诊。
证见头重如蒙,手足心汗出,不思饮食,心烦,身燥热,舌质淡黯,苔黄腻,脉滑。
中医辨证:湿浊郁阻,上蒙清窍。
治以化湿涤
浊。
方用三仁汤加味。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lO g,厚朴10 g,半夏10 g,通草6 g,滑石30 g,竹叶6 g,郁金10 g,桃仁lO g,冬瓜仁30 g,甘草6 g。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
3剂后复诊,眩晕明显好转,上方加荷叶30 g,再服5剂,眩晕愈。
4、咳嗽
案例4:患者,女,57岁,2006年6月15日初诊。
1个月前因天气变化,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屡用中西药物未效。
证见:咳声重浊,痰多色白兼黄,胸闷脘痞,口干,纳少,大便溏,每日2~3次,舌淡红,苔白腻微黄,脉滑。
中医辨证:湿浊蕴肺,郁而化热。
治以宣肺止咳、涤浊化痰。
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0 g,厚朴10 g,通草6 g,桑白皮10 g,桔梗15函冬瓜仁30 g,麻黄6 g,甘草6 g。
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
6剂后即愈。
5、遗精
案例5:患者,男,29岁,2006年8月25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酒,3年来遗精频作,每2~3日即遗精1次,咽干,脘痞,口中多涎,小便频,大便干,2日一行,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
证属湿热下注,扰动精室。
治以化湿清热、涩精止遗。
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杏仁10g,生薏苡仁2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2g,通草6 g,竹叶6 g,滑石15 g,厚朴花10 g,金樱子10 g,芡实15 g,白果6 g,生龙牡各18 g,甘草6 g。
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
6剂后,尿频、遗精减轻。
上方加葛根15 g、枳棋子15 g,连服20余剂,诸证悉除。
6、便秘
案例6:患者,女,31岁,2006年3月15日初诊。
患者近半年来排便困难,常觉腹胀隐痛,频有便意,便时努挣,大便溏垢,每日2~3次,曾服中西药物,但疗效欠佳。
证见口干口苦,纳差,舌淡红,舌体胖大,苔白厚腻、根部稍黄,脉缓。
证属脾虚湿滞。
治以健脾化湿、行气通便。
药用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豆蔻(后下)10 g,半夏1O g,厚朴10 g,芦根30 g,桔梗10 g,生山药30 g,太子参
15 g。
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服。
上方加减连服15剂,大便通畅,诸证愈。
临证应用三仁汤关键把握3点:
①病邪为湿浊。
②病位较弥散,两焦同病,或上中下三焦俱病,或表里内外俱病。
③舌质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