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末代皇帝》观后感(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末代皇帝》,史诗影片,获得1987年奥斯卡金奖。
听叽里咕噜的英语述说泛黄的中国故事,有种古怪的感觉。
看完末代皇帝,心生凄凉。
当然,游鱼没有资格去怜悯末代皇帝。
游鱼只是从一个皇帝的身上听到历史的长叹,看到命运的恶作剧。
有些评论说为什么中国拍不出这样史诗影片?有人认为,在讲究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国,所有的导演都是不敢拍末代皇帝的。
即使拍出来,也成为政治的解读,而不是人性的解剖。
欣赏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导演对溥仪充满同情,导演的同情是艺术化的,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了解,导演曾经说:“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
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溥仪充满悲剧感的,仅仅末代一词足以让人唏嘘不止。
面对历史的车轮,即使是皇帝也无法抵制其前进,无法把握历史奔跑的方向。
皇帝貌似威仪天下,手握天下人的生死大权,却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
他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历史马车上的一名可怜乘客。
童年时候,溥仪想做个快乐的孩子,人们却强迫他坐在皇位上。
少年时候,他想做个真正的皇帝,却被告知自己只是一个符号象征。
青年时候,他想创立一个国家,却成为民族的罪人。
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个罪犯,却被赋予平民的身份。
一次又一次,他被命运戏弄,由不得自己。
命运是不公平的,生旦净丑,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
命运又是绝对公平的,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候都是被动的。
后人评价溥仪时候,用得最多的一词就是“傀儡”。
不过,游鱼觉得,溥仪更象是个“囚徒”!他是最尊贵的囚徒。
溥仪曾经讲过一句话,我这一生啊就是高墙,在宫内,一生下来是王府,三岁就进宫当皇帝,一眼看到的就是高墙,紫禁城的高墙。
但是紫禁城的高墙,仅仅束缚了溥仪的身体自由,可是腐朽的不合时宜的皇权意识却筑起围困他一生的高墙。
正是这种自我围困,使得溥仪答应日本人去做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成为民族罪人。
这样的自我围困,不仅没有满足溥仪做皇帝的意淫,更摧毁了溥仪作为普通人的幸福生活。
溥仪的一生,是自我囚徒的一生。
电影最后,溥仪独自登上太和殿,告诉在故宫门卫的儿子说:“我是中国的皇帝”。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宝座的座垫下掏出了50年前从陈宝琛那里取来的蝈蝈笼子。
在红红的夕照下,一只蝈蝈从笼子里爬了出来。
游鱼看到这里,突然觉得,溥仪就是那只蝈蝈,本该在原野里,却被圈养在笼子里。
蝈蝈是人的玩物,而溥仪是历史的玩物。
在电影中,溥仪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他是难以诠释的符号,提醒我们——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傀儡,历史的玩物。
他的身份是皇帝,可他没有他的祖先那样英勇,也没有像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的君主一样去四处谋求国家的扩张与发展。
他只能守着他那小小的紫禁城、那群代表封建禁锢的太监和老臣老妃和羁绊他的女人们。
他曾试图反抗但没有用他甚至连他自己都改变不了。
他始终是那么孤独。
这是在说一个悲剧的朝代的没落,一个悲剧的人物,一桩悲剧的婚姻,一个历时几百年的朝代在最后的年头已是满目疮痍,被腐蚀得千疮百孔。
他在外头天翻地覆的年代里,在红色的高墙内苦苦支撑,自我欺骗,自我沉醉。
溥仪对这一群人他们的欺骗,在赶走了他的心爱他之前,对他们的情绪并不太抵触。
可但那群人一再的去烦他去伤害他,使他无法忍受,他开始反抗,想去掀掉那一切,所以他对外国洋师傅很感兴趣。
他知道列宁,他会对富兰克林感兴趣。
但他是亡国之君,他无能为力,他希望改变他那小小的宫廷,可当他失去那小小的宫廷时他开始堕落,最后沦为傀儡。
影片在视听语言的方面可谓是十分精彩。
其影片的的主色调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化,房子是红的连整个画面都是篇红的,而到了后面庄士敦来后溥仪也长大了画面开始出现一些诸如绿色、蓝色,画面也没有开始那么显得偏红。
无论是皇宫和人物都不是如开始那样大红大紫的。
着装连作为皇上的溥仪都是一身蓝色的素装出境,那些个老妃也是身着黑衣,只有在那极具中国特色的选妃仪式上才又用上了大红作为组色调,而后在太监们放了大火烧了库房后,就没有很艳丽的的颜色了。
而灰色负责划分现实与回忆,但最主要的是划分的是溥仪人生中不同的各个阶段。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在甘粕告诉他他的妻子外甘粕遇后·当起身时窗外的夕阳慢慢的黑了下去,这是对人物内心的一种外化,他内心世界对外界的最后的一丝残阳也熄灭了,剧情下面他做出的事都显得合理,这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人物刻画上影片也是运用得很好。
在溥仪受审时进门椅子上有一支粉笔主审,那位极为脸谱化的人物叫他把他的名字写出来,那么溥仪就不得不弯下腰在地上如同臣服一般,本来还板着的脸马上显露出了一种小人得志的笑容,加上他那极为可笑的台词“我们不强迫你坦白,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这句让人感到可笑的台词将当时的人们内心的问题败露出来。
一是:“我们对你的事一清二楚” 既然一清二楚又何必来坦白?第二点又是在这一句的人称上一句我们将当时党内人治色彩极为浓厚的特点败露出来一句话可以解读出那么多信息导演也是煞费苦心。
而后在溥仪割掉辫子后将其抛在地下,皇后和贵妃将其拾起,贵妃惊呼好重,这其中所蕴含着不仅仅只是辫子的重量,还蕴含这沉重的封建礼教和老旧的迂腐的封建思想,溥仪通过割辫子的这一动作来完成与之的决裂。
该片在回忆与现实的转场方面运用了镜头语言的相似性来转场有语言的相似性,例如开场的溥仪自杀时敲门声勾起了他的回忆画面就切到了1905年这是通过相似动作来转场。
还有一种是通过台词来转场如在在他第一次受审是他说;想改变所有的事。
镜头紧接着切到他要断发的那场戏。
而其中有一段也是仅有的一段转场不是以溥仪来转场,而是以典狱长读书来实现转场的。
皇帝这个称谓是一种身份,这种身份代表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地位。
一旦被确定也就意味着被限制,有无数的条条框框去告诉他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还有你以后应该或者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从一出生就要担负起许多人的责任来甚至都不能做一个正常的人,因为你本身就要和其他人不一样。
可能一开始的身不由己就是许多继承人的悲哀。
早听说了这个电影,但一直没有看。
其实是一直存在着偏见,一个外国导演能有多了解中国历史,就算有所了解又能有多深刻。
昨晚带着一点好奇和一点质疑开始看此片。
仅看了十几分钟就被电影独特的拍摄视角震撼住了。
电影并没有太多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的画面,没有明显的历史立场,叙事平和而从容。
电影将重点放在了溥仪的人生经历,将整个时代的浓缩在了溥仪身上。
溥仪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的传奇,甚至是匪夷所思的。
从古代九五之尊的皇帝到近代政治傀儡再到现代共和战犯。
我想没有哪个皇帝会经历如此戏剧性的人生。
溥仪还是一个不谐世事的三岁小孩时就被选作皇帝。
他完全不懂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尊贵奢华,当然也不懂作为一个飘摇欲坠的末代皇朝的皇帝将面临的波折命运。
有的只是作为孩童的天真不邪。
一开始,我便对他怀着同情心。
慈禧临死的那段让我感到恐怖。
整个宫殿显得阴森诡异,衰老苍白的慈禧躺在高高的床上,喝着“神龟汤”。
那锅汤让我感到恶心。
神龟是长寿的象征,但正如同行将就木的慈禧,清王朝即将灭亡,那锅汤实则讽刺。
面对森严的宫廷和高高在上的慈禧,三岁的溥仪没有一丝恐惧,而是用儿童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慈禧口含黑珍珠死去,溥仪被宣告成为皇帝,那一刻我感到一点点痛惜,一个如此天真烂漫的小孩就此被推向历史的浪潮。
溥仪登基那天,身着短小华丽的龙袍,他完全不知道那天的意义,不知道皇帝的意义,更不知道那套龙袍的意义。
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人可比的尊贵,但穿在只要三岁的溥仪身上,我也只觉得那是一套可爱的童装,本质上他仅是儿童,面对文武百官的跪拜和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告,他眼里只有那只蟋蟀。
即使是三岁的小孩,也会在制度和环境中慢慢明白权力的意义。
刚登上王位的时他经常问身边的太监是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变得狂妄。
但他的狂妄也只能是对身边的太监宫女的恣肆妄为。
他的童年有着最充裕的物质享受,但也是最苍白最孤独的。
没有家庭没有玩伴。
紫禁城是只华丽的牢笼。
虽然身边是一群唯唯诺诺的大臣、太监、宫女,但他终究是一个傀儡。
对国家对时代,他做不了任何决定和改变,反而被历史操纵着。
少年的溥仪和他弟弟趴在围墙上看到袁世凯登基的场面才意识到紫禁城竟成了历史的一个废弃的舞台,没有了观众,演员却还在继续演戏。
十三岁的溥仪深感丧母之痛,想要走出皇宫看母亲最后一面。
被侍卫拦住时大喊道:“Open the door!”这句话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第二次是在满洲国的总督府里,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溥仪绝望地看着那扇门,那句愤怒悲痛的呐喊“Open the door!”如同第一次那样无情地拒绝。
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
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
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杂乱、肮脏,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
溥仪自从当上了皇帝就不再自由,甚至是成了傀儡囚犯,后来住进监狱里只是让他看起来更像是囚犯而已。
他的精神世界早就被一点一点的侵蚀着,从无知到狂妄,再从狂妄再到无知。
正如他的老师庄斯顿说的:围绕皇帝而设的这种高度失真的生活一定会有害于他的健康、体魄、智能和精神世界。
对于溥仪,我是怀着极大的同情心的,一个从童年开始便走向孤独、囚禁的生活的人,即使有坐拥金山银山,又有何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呢?当得知慈禧的陵墓被流氓军阀孙殿英所盗,慈禧太后的尸首被肢解成几块,身上戴的黑珍珠项链成了蒋中正的结婚礼物时,溥仪满怀愤恨。
带着复仇的心愿和对君王生活的贪恋,溥仪在日本的扶持下在东北建立“满洲国”,企图分裂中国。
他说:中国背叛了我。
但他不曾识破日本的狼子野心,他终究还是一个傀儡,一直被日本人玩弄于鼓掌之中,充当日本侵华的工具,连出“帝”宫等权力都没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掌握在监视他的日本中将吉冈安直的掌控之中。
如果说之前的帝皇生活是一种被动,但这次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可以说是罪大恶极。
最后的战犯生活,可以说是溥仪的觉悟期。
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了受人棒喝的囚犯,不仅对生理对心理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囚犯生活也算是彻底改造了他。
最后他成为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
褪去君王的虚幻浮华,重获精神之自由,扯断木偶线,做回真自我。
真是人生的美好收关。
当看到溥仪侍弄花草的画面时,我极感动,那正我向往的生活,闲适自由,与世无争。
一部由法国,意大利,中国,英国,香港四国合拍的电影,导演是意大利人贝托鲁奇,令人惊奇的是它是首部在大陆获得拍摄的电影,是政府允许的,创建于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