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德育目标: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美育目标: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是一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

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

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

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

(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

(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

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

)板书以下内容:三问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三思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下令——三种赏赐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强国——“朝于齐”(五)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

)(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

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

)(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设”是设置,“喻”是比方。

“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

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

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

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

3、提问: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

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

(七)总结扩展a、总结。

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

b、扩展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八)布置作业。

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

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

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

战国时期的邹忌也是齐威王的一面镜子,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助读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2、邹忌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

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

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二、1、研习第一自然段(指名一学生背第一自然段)提问: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明确:与徐公比美。

2、提问: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可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

教师深入其中加以指导,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至此他豁然顿悟,认识到凡是对自己有偏私、有畏惧、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

这比美悟出的道理为邹忌讽谏齐王埋下了伏笔。

2、研习第二自然段1)提问:在本段中,邹忌是如何讽涑齐王的?明确: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2)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学习第三自然段讽谏的结果如何?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

相关主题